APP下载

单晶硅微铣削表面粗糙度实验研究

2021-07-02许顺杰曹自洋王浩杰

关键词:单晶硅主轴粗糙度

许顺杰,曹自洋,王浩杰

(1.苏州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2.苏州市高效与精密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苏州215009)

单晶硅是一种硬而脆的材料[1],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领域[2]。某些应用通常把单晶硅制造成几十甚至几百微米的复杂结构[3],并且要求很高的制造精度和表面质量,典型的光刻技术、化学蚀刻等加工仅能加工平面2维或2.5维结构[4-5],相比之下,微铣削能够制造出3维微结构,同时具有高精度、高表面光洁度,且机械装夹简单[6],相比于光刻机设备成本低廉。

常温下,单晶硅属于脆性材料,去除材料以崩碎为主,只有在合适的切削参数条件下才能够实现延性切削[7-9],从而降低表面粗糙度。Choong Z J,Huo D等学者通过力、表面形貌和边缘质量来表征微铣削单晶硅的加工质量[4];Dehong H等学者采用方差分析的方式,进一步解析了切削速度Vc、进给量f和轴向切削深度ap等切削参数的变化,确定了这些因素对铣削单晶硅表面粗糙度的影响[10];周云光利用微磨削技术手段,通过单晶硅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分析,优化了磨削工艺参数[11];Liu B等学者研究了单晶硅在脆性、延性模式下的材料去除过程,得出延性模式下切削有更少的裂纹和破损[12-14]。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单晶硅表面质量进行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但是针对其影响机制依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文从正交试验出发,研究切削三要素(每齿进给量、主轴转速和轴向切削深度)对单晶硅微铣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观察其表面形貌,结合未变形切削厚度来研究延性切削,进而研究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1 单晶硅微铣削实验

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实验材料为单晶硅,选取(100)单晶硅片并沿[100]晶向进行全槽铣削,本实验将直径4英寸硅片切割成长约100 cm、宽约25 cm,利用AB胶稳固地黏贴在黄铜条上,在贴合单晶硅前,需修整黄铜表面,使黄铜表面光洁无划痕,确保贴合的精度(见图1(a))。使用便携式数码显微镜(见图1(b))来进行对刀。本实验设备采用美国哈斯三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见图1(c)),三轴的工作行程为305 mm×254 mm×305 mm,采用全闭环控制,主轴的最高转速为30 000 r/min。微铣刀采用台湾HC公司的直径为0.5 mm的金刚石涂层2刃平头立铣刀(见图1(d)),加工中心及微铣刀的详细技术指标如表1所列。采用VHX-5000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见图1(e))观测其表面形貌,通过Contour GT-K0白光干涉仪(见图1(f))对加工后的单晶硅微槽底面进行粗糙度数值的测量。

图1 微铣削实验材料及设备

表1 微铣削加工系统技术指标

1.2 实验方案

单晶硅微铣削加工采用水基切削液进行冷却。选择每齿进给量fz、主轴转速n、轴向切削深度ap三个主要因素,采用标准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表L16(43)来设计单晶硅微铣削实验,见表2。铣削微槽尺寸为A=5 mm,B=3 mm,C=0.5 mm,如图2所示。机床加工示意图,如图3所示。

表2 因素水平表

图2 微槽尺寸示意图

图3 加工示意图

2.1 切削三要素分析

铣削加工后,采用Contour GT-K0白光干涉仪进行粗糙度测量,选择微槽底部的前中后三部分测量,并取其平均值为微槽底面粗糙度数值,数据详见表3。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来研究切削因素要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详见表4。

表3 正交实验表

表4 表面粗糙度分析结果

由表4绘制极差图和方差图,如图4所示,根据柱形图可以看出极差和方差的大小依次是:每齿进给量、主轴转速、轴向切深,即R1>R2>R3,V1>V2>V3。由此可知,切削参数每齿进给量fz、主轴转速n、轴向切削深度ap对单晶硅微铣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关系是:每齿进给量fz>主轴转速n>轴向切削深度ap。

图4 极差图和方差图

为了更好的探讨每齿进给量fz、主轴转速n、轴向切削深度ap的影响状况,分别对三个要素进行分析。

图5 fz、n、ap对Ra的影响

由图5(a)可知,表面粗糙度Ra随着每齿进给量fz的增加而增加,每齿进给量的增加使得单位时间内去除单晶硅余量增大,增大了微铣削的切削力,加快了单晶硅表面的裂纹破损和微铣刀的磨损,使得其表面粗糙度上升,表面质量降低。由图6不同每齿进给量加工后的图片可以看出,当每齿进给量增加时,铣刀刀齿纹路间距增大,单晶硅表面破损加剧,导致单晶硅表面粗糙度Ra值变大。

从图5(b)中可以看出,随着主轴转速n的增加,表面粗糙度先上升后降低,这是因为随着主轴转速n的提高,切削刃和工件接触区的温度也会随之增高,切削液不能很好的带走热量,导致了切削刃及刀尖前刀面上易发生粘结现象,生成积屑瘤[3-4],当转速达到一定后,切削进入稳定去除阶段,表面粗糙度得到降低。另外随着主轴转速的提高和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削力会降低[15],也使得其表面粗糙度下降。

图6 不同每齿进给量加工表面

从图5(c)中可以看出,折线趋势呈缓慢上升,即轴向切深ap增加,表面粗糙度数值上升变化不大,极差图、方差图也印证了轴向切深ap对单晶硅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不显著。

2.2 表面形貌分析

当切削单晶硅这类脆性工件时,表面易产生破损和凹坑,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是评价微铣削加工的一个重要指标[16],能够通过计算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来初步判断单晶硅的加工状态[7-8,17]。

微铣削加工时,由于f很小,R很大,本实验中f最大是0.4μm/z,而R是13.8μm,如图7所示,符合图7(b),按照公式(2)可以计算出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见表5。根据脆塑转变临界的切削厚度公式[18]可以得出单晶硅的临界切削厚度约为110 nm,从表5中可以看出序号1至4共四组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小于单晶硅的临界切削厚度,在这四组的切削参数条件下是可以实现塑性切削。从图8中也可以看出序号1实现了塑性切削,表面很光滑,没有破损、凹坑,序号2至4由于主轴转速的提高,刀具振动加剧[17],并没有形成如序号1一样的光滑表面,存在凹坑和破损,但局部可实现塑性切削,这对降低表面粗糙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表5绘制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对Ra的影响图,如图9所示,根据拟合数据点的趋势线,随着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的增加,粗糙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图7 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示意图

表5 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计算结果

图8 单晶硅加工后形貌图

图9 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对Ra的影响

3 结束语

本研究从正交实验出发,明确了每齿进给量、主轴转速和轴向切深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和刀痕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单晶硅微铣削表面粗糙度影响最显著要素是每齿进给量,其次是主轴转速、轴向切削深度。在实验参数fz=0.05~0.4μm/z,n=10 000~30 000 r/min,ap=5~15μm,获得的最优工艺参数为fz=0.05μm/z,n=10 000 r/min,ap=5μm,此时Ra=0.138μm。

(2)表面粗糙度数值随着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小于单晶硅脆塑性转变临界厚度时,可实现延性切削。

猜你喜欢

单晶硅主轴粗糙度
基于统计参数开展天然岩石节理粗糙度非均匀性和节理尺寸效应关联性研究*
粗糙度对黏性土-混凝土界面剪切特性影响
框架材料表面粗糙度控制工艺研究
混流式水轮机主轴自激弓状回旋机理探讨
攥得紧就一定拿得牢吗?
把握新时代 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
浅析单晶硅生长的机理
单晶硅太阳电池工艺研究
单晶硅辐照退火装置温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基于FANUC0i系统的多主轴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