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家校共育从角力走向合作

2021-07-01余颖

江苏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家校共育家校合作

余颖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校合作;家长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6-0077-01

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行为模式,共育的核心在于意义与关联的建构,须以平等合作的家校关系为基础。我们需要摆脱二元思维下的“以家为本”或“以校为本”的界定,把它看作一种双主体的双向活动,看作家校双方在责任明确前提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合力的过程。

一、作为合作者的学校应是帮助支持的伙伴

家校合作中的學校应“视学生为孩子”“视家长为伙伴”。视家长为伙伴,意味着作为拥有儿童教育专业能力的学校代表——教师,首先需对家长多一点理解,对不同的家庭教育多一点了解。客观上,由于身份、角色的差异,要让家长对教师敞开心扉,暴露自己家庭教育的不足,是需要勇气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多一些换位思考的自觉,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和心态去聆听、去表达。与家长合作还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这不仅是让家长以放松和敞开的心态互动的需要,也是促进家长展现真实、促其反思与解构的需要。

二、作为合作者的学校应是汇集资源的中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习资源及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更为广泛。学校教育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渠道,也不再拥有知识掌握的优势。学校必然应回归到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原点。类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家长讲坛”的内容,基于问题、聚焦主题,涵盖教学内容、育人主旨,既与学校生活相关,又和家庭生活相关;既关联学生现在的学习,又关乎他们未来的生活。这类与生活联结的课程内容,因家长广泛资源的提供,拓展了课程的外延。同时,内容维度的丰富,既因生活发挥出教育真正的力量,也增强了多元教育力量汇聚中的价值观趋同。

三、作为合作者的学校应是成长共进的纽带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也必须成长。他们需要不断刷新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在不断学习如何教育这个“具体的”孩子中实现能力的持续提升。但广泛的社会教育资源、“宝刀未老”的祖辈参与,已造成了“80后”为主体的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自我效能感普遍不高的现状。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不擅于陪伴甚至回避陪伴的新时期家长也为数不少。

学校在看到家长的“茫”与“弱”中,除了提供指导和帮助,还需把握新时期家长“有主见、有个性”的时代性格,将“在场”的关系联结,不囿于家校之间的线型互动。努力整合师、生、家长各方面“人”的资源,拓展人际交往“场”的资源,以系统思维建构立体多维的教育结构,满足家长多元化、差异化的个性需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家校共育家校合作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家长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和思考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家长学校要有名更要有实
学前教育专业“家长学校”有效教管模式的探究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