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和美国依托普通高校培育军事人才对比研究
2021-07-01郝晓蔚
摘要: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事人才是美、英、法、俄等世界军事强国的共同选择,这既是各国军队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国军民合育军事人才的培养项目堪称世界军民融合高等教育的典范品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新军事变革,对军民合育军事人才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和我国军民合育军事人才发展进程,为我国进一步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提供事实参考。
关键词 :依托普通高校 ;军事人才;对比
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事人才是美、英、法、俄等世界军事强国的共同选择,这既是各国军队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军民合育军事人才成为各国军事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速各国军队现代化、提升部队战斗力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军民合育军事人才的培养项目-ROTC(Reserve Office Training Corps,以下简称ROTC)堪称世界军民融合高等教育的典范品牌。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新军事变革,对军民合育军事人才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美国开创了世界军民合育军事人才培养实践的先河
较为规范的军民合育历史可追溯到1783年,即美国独立战争刚刚取得胜利,面对军事人才缺乏的窘境,当时的纽约州州长乔治克林顿提出了在每个州设立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军事教育的构想,学生毕业后须到部队服役。乔治克林顿的军民合育人才思想在军民融合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埃尔顿帕特里奇客观上将克林顿军民合育人才观付诸实践,1819年埃尔顿帕特里在佛蒙特州长诺维奇创建了文理与军事学院,堪称美国历史上“军民融合高等教育之父”。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军事人才尤其是基层军官匮乏的严峻形势,在全国各地赠地学院和军队教育机构的推动下,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法》。《国防法》正式确立了“后备军官训练团”-ROTC(Reserve Office Training Corps,以下简称ROTC)的称谓,同时加快了ROTC更规范和更全面、更快的发展。从1916年开始,陆、海、空三军的ROTC在全国高校正式组建并迅速发展,为美国军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仅在“一战”期间,ROTC就为美国军队输送了28000名军官(其中43人金属晋升为将军)和51000名士兵;“二战”期间,军民融合培育出了10多万军事人才参战,为美军夺取战争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时任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对ROTC的“二战”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战争中颇为关键的军官人才问题,因培育出10万名后备军官得以迎刃而解,这些军官人才是我们拥有的宝贵资产,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军官队伍的壮大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他们已经占到了当今军官规模的75%-90%。”
“二战”结束后,美国ROTC发展面临运行经费紧张、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诸多困难。为此,1948年国会通过了《义务兵役法》,旨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ROTC;1966年还通过了《ROTC振兴法案》。上述法案为ROTC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然而,随着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各类反战运动席卷全国大学校园,ROCT教育计划遭遇空前重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全面提升ROTC培养质量问题,美国陆、海、空各军陆续成立了专门性组织领导机构,尤以陆军学员司令部最负盛名。这些专门性领导机构的组建,为提升军民合育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军队高层领导一直认为,组建上述学员领导机构之后所培育的军事人才,是ROTC发展史上最为出色的人才。可见,专门性领导机构在提高军民合育军事人才质量方面发挥了“倍增器”的作用。据2012财年统计显示,目前全美共有1800多所普通院校承担着培育军事人才任务,479个军事学部负责管理全美53000余名在校后备军官,该年度高校ROTC共培养出了9000多名现役、预备役和国民警卫队军官。
在这一漫长而曲折的军民合育军事人才培养历程中,ROTC一直是美国军事人才培养的最大来源渠道,一百年来共培养出了100万名尉官;2012年ROTC毕业生占新任命军官总体的48%,军事学院毕业生占25%,军官训练学校毕业生占27%;目前陆军将军中有50%毕业于ROTC,30%毕业于西点军校,17%毕业于军官军官训练学校。
二、我国军民合育军事人才的培养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军事变革潮流对世界字全格局和各国军队建设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缺乏适应打信息战的高科技人才。我国为了加快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1998-1999年间,军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选拔培养军队干部,在全国多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2000年5月30日,《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首次在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招录国防生,确定了普通高等教育为部队培养后备军官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的领导体制、管理机构和质量保证机制。
(一)我国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
(1)快速发展期。从2000年至2009年为快速发展期。首先,签约高校数量持续增长,迅速扩展至全国30个省和直辖市,2001年到20055年时间,由26所增至111所,2009最多达到117所。这一时期数量规模激增态势与培养质量相对滞后的矛盾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原总政治部联合其他部委又在频频出台各项教育管理政策和规定,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2)調整规范期。从2010年开始,后备军官培养进入规范调整期,招生规模和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6850人到2016年下降到4700人,签约高校数量从2010年的116所到2016年缩减至65所,其中985高校(30所)和211高校(23所)的比重高达82%,一般院校(12所)仅占18%。随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深入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作战方式的变革,要求后备军官培养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从2017年起国家对国防生制度进行了改革,普通高校不再选拔和招录国防生,由定向招录、全程培养改变为直接选拔招录地方院校毕业生,这样就使军民合育军事人才的路子进一步拓宽,可以使更多地方优秀人才可以进入军队。
(二)我国依托普通高校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强军计划”
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00年做出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2001年10月教育部、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联合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简称“强军计划”),即遴选部分地方普通高校为军队定向培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强军计划”研究生主要招收新型作战力量部队、科研实验基地、科研单位和军队院校的技术军官,报考专业主要是工程技术类专业。
“强军计划”的招生院校数量和规模也经历了如下曲折变化:第一批“强军计划”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7所),2002年招收了1600名研究生;2007年“强军计划”全国的 31所普通高校共从军队干部中招收了1820名学员,其中攻读硕士学位的1740人,攻读博士学位的80人;2017年全国仅有15所重点大学招生,共计500名研究生,其中400名硕士研究生,另100名博士研究生由清华大学招录。为了适应军队改革要求和规模结构调整,以上“强军计划”招生规模和院校数量呈不断压缩的趋势。
(三)军民合育定向士官的培养实践
定向士官的全称是“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准确来讲名称应为“军民合育后备士官”,是指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考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依托普通高校为部队培养军地通用士官,這种培训周期比较长、技术比较复杂,毕业学生到部队士官岗位服役,士官是军官和士兵的中间环节、联系军官和士兵的纽带,具体实施部队军政训练、装备维护、技术保障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是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近几年来,定向直招士官培养实践取得显著成绩。从2012年面向全国7省(区、市)11所地方高校,逐步拓展为2017年的48所普通高校面向全国16个省,兵种的培养类别由2012年的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发展到现在的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公安现现役部队等。2017年招生规模达12510人(含女士官170人)。当然,军民合育定向士官的培养实践中还存在军政素质偏弱、沟通协调机制欠缺、资源保障滞后等诸多发展问题,这些应是下一步培养工作的突破点。
我国和美国根据自己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借助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军事人才培育,随着新军事变革潮流到来,军民合育军事人才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军民融合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军民合育军事人才的实践也必将有新的成果展现,这值得我们持续地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宸.军民融合 走进新时代[J].大社会.2017(08)
[2] 史晓道.“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现代诠释[J].新东方.2006(09)
[3] 我国军民融合政策法规现状及对策研究[J].徐辉.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11)
[4] 唐爽景刚王宇基于军民融合推动军事职业教育发展[J].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38期
(作者简介:郝晓蔚,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情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情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