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2021-07-01李雪萍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面神经急性期例数

李雪萍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北京102401)

面神经麻痹是由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体病因尚不明确。该病多起病突然,临床表现为一侧口眼斜、额纹消失、鼓腮漏气等。中医认为,该病为病邪侵犯面部经络,经筋功能失调而导致的面肌瘫痪,属于针灸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温针灸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手段,可疏经活络,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1]。本研究探讨温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均为单侧患病)患者90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13~77岁,平均(40.04±16.25)岁;病程1.0~7.0d,平均(4.06±1.64)d。治疗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9~81岁,平均(47.42±16.52)岁;病程0.5~7.0d,平均(4.06±1.6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①起病突然,有面部受凉史,单侧发病。②患侧耳后乳突部疼痛,额纹减退或消失,不能皱眉、闭目,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鼓腮吹气时漏风,当面部有表情动作时,以上症状更明显。③咀嚼食物时可在患侧齿颊间滞留残渣,刷牙、饮水时患侧口角漏水。④有不自主泪液溢出。⑤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敏感。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程在7d以内;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者;因脑外伤及脑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者;妊娠及哺乳期者;有针灸禁忌证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针刺治疗。取穴:攒竹、阳白、颔厌、四白、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风池、翳风、合谷、足三里[3]。随证选穴:闭眼不全者,加鱼腰、丝竹空;鼻唇沟浅者,加迎香;耸鼻困难者,加上迎香;人中沟斜者,加水沟。操作方法:用75%乙醇溶液行常规消毒皮肤后,选0.2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角度及深度参考《针灸学》[3],诸穴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周5次。治疗6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针刺同对照组,针刺后于颔厌、下关穴位处行温针灸。针柄穿置长约1.5cm的艾炷点燃,施灸过程中要注意烧烫伤。治疗6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各区面肌运动功能正常),计8分;Ⅱ级(面神经功能轻度障碍,仅有轻度面肌无力,可有轻微的联带运动,皱额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计7分;Ⅲ级(面神经功能中度障碍,面肌无力明显,联带运动明显,伴有肌肉痉挛,皱额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计5~6分;Ⅳ级(面神经功能中重度障碍,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明显,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计3~4分;Ⅴ级(面神经功能重度障碍,仅有几乎不可察觉的面部运动。面部不对称,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口角轻微运动),计1~2分;Ⅵ级(面肌完全麻痹无运动),计0分。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痊愈时间。③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面部运动功能完全恢复,表情自然,H-B分级为I级;显效:面部仅轻微运动功能减弱,表情基本自然,H-B分级为Ⅱ级;有效:面部有明显运动功能减弱,表情不自然,H-B分级为Ⅲ级;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H-B分级为Ⅳ级及其以上。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H-B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治疗组 45 4.33±1.49 7.02±1.40△▲对照组 45 4.40±1.63 6.24±1.80△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4%(3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治疗痊愈时间比较 治疗组痊愈时间为(21.89±4.79)d,短于对照组的(31.89±8.1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面神经麻痹多起病急骤,不受年龄与季节限制,发病原因不明。西医认为,该病因受凉或病毒感染后,面神经组织发生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严重者可导致面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等病理改变,进而使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功能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口眼斜症状[4]。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及甲钴胺治疗急性期面神经麻痹,可改善患者面神经水肿、炎症等情况,但治疗费用较高,见效缓慢[5]。

中医认为,该病属“口眼斜”“面瘫”范畴。《灵枢·经筋》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故使口僻。”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可致正气亏损,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面部经络,导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筋肉不能约束,出现僻[6]。研究表明,针刺阳明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面部肌肉功能[7]。针刺取穴根据面部受累部位确定相应经脉,选取手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穴为主。风池、翳风同归少阳经,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与攒竹、颧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等穴共奏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之功。合谷是手阳明经之原穴,四总穴歌中又有“面口合谷收”之称,为治疗面瘫的常用穴。颔厌为手足少阳经、阳明经之会,下关为足阳明经、少阳经之会。因交会穴乃数条经脉之气共注一处的部位,针刺交会穴可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于颔厌与下关处施温针灸可通过灸之温热,借助针身传热至穴内,从而起到祛阳明、少阳经寒气的功效,减少临床取穴。艾灸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能调气行血、温经散寒,其产生的热力可深达肌层,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8]。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通过对患者穴位的选择,疏通脉络,取得相对突出的治疗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针灸对于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肯定,可缩短面瘫病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借鉴。本研究观察样本量较少,观察指标少,观察时间短,未观察相应的实验室指标,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确疗效。

猜你喜欢

面神经急性期例数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