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2021-07-01陈奕双彭晓容詹恺洲肖利群
陈奕双,彭晓容,詹恺洲,肖利群
(普宁市人民医院磁共振科 广东 普宁 515300)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为2.4%,在这些脑血管疾病中超过80%的患者患有脑缺血症状。有25%~40%的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或脑卒中会发生在后循环,同时椎动脉狭窄又会引起约20%的后循环卒中症状。据数据显示,大约有20%~40%的脑血管病患者存在椎动脉开口狭窄,并且超过25%的患者会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卒中[1]。椎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常见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椎动脉狭窄夹层、动脉瘤、椎动脉狭窄发育不全等。该病多发于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史也可能会诱发该病[2]。患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主要以头部的头痛和眩晕为主要症状,随着椎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头痛和眩晕的程度也会增加。椎动脉狭窄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血流状态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果没有积极控制好病因,进一步造成椎动脉狭窄,极易发生脑卒中,甚至死亡[3]。因此,对于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在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高分辨磁共振技术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同样重要。本研究收集在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48人,根据患者治疗前有无症状分为对照组(n=22)和实验组(n=26),其中对照组患者为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实验组患者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以及患病史情况,探讨患者资料对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48人,根据患者治疗前有无症状分为对照组(n=22)和实验组(n=26),其中对照组患者为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实验组患者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一个月以内发生后循环急性梗死的表现;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未患有脑血管病或缺血性脑血管病。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使用高分辨磁共振检查,均符合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心源性栓塞患者和血管炎造成的非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1.2 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 Achieva 3.0T Rex超导磁共振扫描检查系统,上海辰光医疗线圈进行影像学检查。首先进行常规的颅脑磁共振成像平行扫描和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所有患者均平卧在床上,医务工作者在扫描前需嘱咐患者双肩放松,伸直颈部,头部先进行扫描,避免患者姿势不正确出现吞咽或者咳嗽而影响检查结果;线圈位置需紧密包裹在患者的颈椎部,上缘位置尽量位于下颌下方位置,中心位置位于线圈中央;最后,三轴位定位扫描完毕后,以颈椎三分之四位置处间盘的中心位置做48层轴位TOF2D图像,获得TOF2D图像后做三轴位MIP图像,以冠状位定位T1WI/T2WI[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患病史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史进行收集和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n和%进行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法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使用(±s)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方法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情况
在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共178人,其中符合本研究条件的共48人。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患病史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史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组间结果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椎动脉狭窄率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无显著差异,即无症状性患者和症状性患者两组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1>0.05)。斑块内出血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无症状性患者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且两组间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 讨论
临床中,常使用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颅内血管成像检查管腔的具体情况,但是这三项技术不能显示管壁的情况。而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传统影像具有辅助作用,可以直接反应血管壁的具体情况。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能鉴别椎动脉狭窄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椎动脉狭窄夹层、动脉瘤、椎动脉狭窄发育不全等。由于HR-MRI可以直接显示血管管壁情况,确定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的无狭窄性病情,因此,该法在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出血等疾病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同时,影像学所反映出的动脉斑块的信号情况可以用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因此使用椎动脉狭窄斑块的情况进行评估对患者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5]。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包含“亮血”脉冲序列,此序列中高信号和低信号分别为血流和管壁,同时包含“黑血”脉冲序列,此序列高低信号与“亮血”相反。前者适用于明确诊断颅内动脉中的狭窄部位,后者可以用来判断血管壁厚薄程度,对斑块的性质予以判断。
本研究显示,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患病史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史组间结果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症状性患者和症状性患者椎动脉狭窄率组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患者斑块内出血情况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且两组间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据有关研究报道,斑块从稳定转变为危险状态时,能够在不同狭窄的管腔内观察到斑块出血的现象,这也是斑块变化的重要标志[6]。此外,脉冲序列中的高信号也与斑块出血现象有关,高信号的出现与脑血管病发生呈现正相关。
因此,对于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进行及时地诊断和救治在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高分辨磁共振技术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同样重要,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