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民居室内的厅堂空间研究

2021-07-01葳,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厅堂陈设民居

张 葳, 文 成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清代是以满族贵族统治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的地域版图不断扩展,人口急剧增加,封建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逐步走向瓦解。清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和走向也受其社会背景的影响而变化,其建筑中需求量最大的民居建筑也不可回避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缤纷多彩的民居面貌,并在其规模、技术、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取得超越前代的更具创造性的成果。作为传统民居核心空间的厅堂也在社会思潮、美学倾向、风水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

1 厅堂概念

厅堂作为清代民居中的核心空间,发挥着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同时也是一家之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场所,祭拜神灵、祭祀祖先等活动都在此完成。在厅堂之上还处处体现了对“礼”的追求,古语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对中国女性的教育莫不是从这句话开始的,既要待人接物端庄得体,又要可操持家务。暂且从字面上看,厅堂用“上”,厨房用“下”,就可见其在一所民居宅院之中的地位了。“造屋从来有次第,先内及外起自堂。若还造口堂不造,屋未成时要分张。堂屋终须不结果,少年寡妇受凄惶。若还造厅堂不造,客胜主人招官防。中堂无主失中馈,钱财耗散有祸狭。光造两廊不造堂,儿孙争斗不可当。”[1]从《阳宅十书·论宅内形》所谈到的风水忌讳中可以看出人们还将日常行为活动、居住习惯,甚至对有关一家之兴衰的美好期望等精神观念渗透在厅堂空间的建构之中。

1.1 当正向阳——说“堂”

为了解读厅堂空间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明晰的是“厅”和“堂”的概念。

计成谓之曰:“古者之堂,自半己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2]“堂”作为建筑名称在我国出现较早。但原意是指建筑物的台基,与现在的堂屋含义不同。刘熙在《释名》中谓:“堂犹堂堂高显貌也”,“堂”“殿”之称是出于赞叹的措辞。“堂,殿也,从士尚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堂就是殿的意思,都指代高大的房屋。直至东汉以后,“殿”这一名称成为皇家建筑之专属,堂则区别于殿,主要用来表示民居中的正房或是建筑物中的主要公共建筑。

1.2 听事之所——说“厅”

《汉书·宣帝纪》中说:“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北史·长孙俭传》中说:“俭于听事列军仪,具戎服,以宾主礼见使。”“厅”字,旧体为“廰”(听)。听,就是“听事”,有听取他人言辞而处置事情,有管理、定夺之意。可见,“厅”是将“听事”的动作“听”,转为指“听事”之场所——厅。

“厅”“堂”作为建筑实体尽管名称不同,实则所指代的都是一种空间单位,在其后的实际使用中也较为宽泛灵活,因此厅与堂经常混用,例如厅堂也可叫做“客厅”或者叫做“客堂”。本文所论述、介绍的厅堂,就是包括了厅、堂两种称谓的建筑实体。

2 清代民居厅堂空间的类型

清代厅堂的类型,因其功能不同主要分为两类:正规礼仪厅堂、日常起居厅堂。清代的正规礼仪厅堂的空间布局均位于宅院南北中轴线上呈对称形式布置。礼仪厅堂内部的中心区也位于建筑中轴线上,体现出庄重、规整、严格的封建宗法伦理气氛。礼仪厅堂区别于日常起居厅堂的功能在于祭祀,祖宗牌位的设置在其室内陈设中是必不可少的。设置方式一般是在礼仪厅堂的北部屏壁上设一神龛,内部摆放其家族祖先的牌位或祖像。龛门平时多呈关闭状态,祭祀时才敞开(图1)。

图1 闽清县坂东镇四乐轩厅堂(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日常起居功能的厅堂,主要供给家庭内部成员使用,一般以实用功能为主,相较于礼仪厅堂,更为随意和自由一些。在布局上仍旧采用中轴对称形式,其正中中心区的墙上一般设有屏风、槅扇或悬挂字画的板壁。人们活动区域的设计和陈设主要由对椅、方桌、条案、花几、挂屏等组成。日常起居厅堂中的布局陈设更为活泼,自由,其主人的兴趣品味往往都能反映其中(图2)。

图 2 拙政园枇杷园内玉壶冰

从民居的建筑形制来看,日常起居厅堂位于宅院的中轴线上,且屋架高于左右厢房,由于各地环境的差异,有封闭型和开敞型两种。北方民居的厅堂空间与庭院空间之间有明显的划分,通常用槅扇门、槛窗来进行分隔,装修严整,私密性较强。南方的厅堂则更为开敞,常做敞口厅,与天井相接,和庭院共同组成开敞的公共生活使用空间。

3 清代民居厅堂空间的形式

清代民居的厅堂空间,一方面采用轴对称的布局形式来处理空间秩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独特的木构架结构,室内的分隔设施不与房屋结构产生任何力学关系,从而带来了灵活多变的空间分隔手法,以此来划分空间,分隔空间的范围,丰富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处理方式。

3.1 厅堂空间的界面形式

1)地面 室内地面在清代主要是以地砖铺地,室内地砖发展到这一时期,又可分为条砖糙墁、方砖糙墁、方砖细墁和金砖墁地四个等级,分别代表着砖料加工磨制的粗细程度以及施工手法。一般民间地面铺装手法较为简朴,主要有灰土地面、三合土地面、卵石地面、石板或片石地面等。

2)墙、门与窗 民居厅堂建筑的墙体选材多因地制宜,北方多见夯土墙、土坯墙、(石朵)泥墙、石墙,南方多见砖空斗墙、编柱夹泥墙、石板墙、毛石墙等,甚至也有使用贝壳、陶鉢等材质。民居建筑室内厅堂空间的墙壁抹面手法也十分丰富,北方民居隔墙多为砖砌,表面施以麻刀白灰抹面,或清水砖做细,或做壁画。一些使用土坯墙者,其面层使用稻壳泥,再刷白灰水罩面,也有再于面层上裱糊一层大白纸的做法。南方民居隔墙多做木板壁或编竹夹泥壁,富裕人家的编竹夹泥墙做法考究,面层抹纸筋灰粉白,甚至有用夏布面罩、抹灰粉白者。

清代门的形制十分丰富,可谓集历史发展之大成,有板门、槅扇门、屏门等诸多形式,可笼统总结为不透光之板门、透花棂格之槅扇门两大类。板门在民居中主要用于民居外门,其材料全为木板造成。槅扇门即宋《营造法式》所记之格子门,这一门型在清代时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槅扇门以格心部分变化最多,总体来看,北方图案较为朴实,多用直棂、步步紧、豆腐块、灯笼框等。南方的图案十分灵活多样,有万川、回纹、冰纹、书条、万字、灯影、六角套叠、拐子八角、井字嵌棂花等等。

清代民居窗有槛窗、支摘窗、满周窗、横披窗、花窗等形制,直棂窗已经十分少见,槛窗在厅堂空间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槛窗除使用功能外,随着窗棂变化,与槅扇门一起为屋身立面带来了丰富的装饰效果(图3、图4)。

图 3 清槅扇门及支摘窗构造图

图 4 各地外檐门窗组合形式

3)顶棚 顶棚亦称为承尘、仰尘,宋时称为平綦、平闇,至清代时更趋规格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为井口顶棚,即在顶棚梁下吊悬井口支条,于井口方格内托背板,规格相同,富有韵律美;二为海漫顶棚,其做法是用木条钉成方格网架,悬于顶上,架上钉板或糊花纸,或按井口顶棚规式绘制彩画裱糊其上;三为木顶格,在木条网架上糊纸,多见于一般第宅内。民居内也多见使用高粱杆扎结成架,然后糊纸,较为简便经济。

彻上明造是顶棚的另一种做法,也称“彻上露明造”,简称“露明”,是指屋顶结构完全裸露,即对室内顶部空间不作任何掩盖处理,梁、檩、椽等木构架尽露,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

3.2 厅堂空间的分隔构件形式

由于室内空间功能的多重需求,室内的分隔形式开始日渐丰富,这成为清代室内营造的显著特点。厅堂作为清代民居的核心空间,同样具有其多样独特的分隔形式。下文中将列举清代民居厅堂之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类型。

1)槅扇 在清代民居厅堂中,隔扇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槅扇数量大多选用双数,有四扇、六扇、八扇不等。其作为一种活动隔断给厅堂空间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槅扇用于厅堂空间时,常设于进深或两侧开间处。在遇有需要更大空间的家庭活动时可根据空间大小拆卸槅扇。在日常固定使用时,其中间两扇可像房门般随意出入开阖(图5)。北方的隔扇上一般还设有挂帘,以备在气候需要时达到增温保暖的效果。隔扇作为一种中间镶嵌通花格子的门兼具有窗的功能,其上部分一般是通透的,裱上纱或纸的通花格子在视觉上并不会形成完全阻断。下半部分的板壁,通常雕刻着不同题材的图案,在分隔空间的同时还起到了一定的装饰效果。

图 5 苏州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内的槅扇

2)罩 罩起初是为了张挂帷帐而产生的辅助部件,随后逐渐衍化为一种独立的空间分隔形式和装饰要素。是清代民居厅堂中颇为重要和流行的设施,其形式如落地罩、花罩、栏杆罩等是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罩的功能首先在于分隔空间,其特殊之处是它所产生的分隔效果是模糊的、似隔非隔的。使得原本阔大的厅堂空间不会产生松散之效果,同时也使空间与空间之间更为通透流畅。同时,由罩而限定的厅堂空间,充满着象征性和虚拟性的意味。主人若在侧室内,其他人是不能随意跨过罩的区域的,厅堂与侧室之间的这一落地罩界分和物化了内外、主从、宾客等的地位和秩序。

3)屏风 屏风多存在于大户人家的厅堂之中。关于屏风的功能东汉李尤的《屏风铭》言之:“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非常。”从这短短几句描述中可以看出屏风是可灵活取舍的,可以有所选择的将不愿接触的事物屏障在外,也容许私密之物藏匿于内。其次还能遮风挡寒“雍阏风邪,雾露是抗”。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分隔空间的功能。其材质一般多为木质、大理石、纱等。

4)太师壁 太师壁多用于南方民居的厅堂之中,在厅堂后壁中央做出木雕或木棂窗,也有做成板壁在其上悬挂字画者,太师壁前设条案及八仙桌和太师椅。而于壁两侧各有一出入口,可通往厅堂后间或楼梯间(图6)。这种陈设方式已经成为清代南方民居厅堂的特定模式。

图 6 安徽黟县承志堂(图片来源:自摄)

图 7 平面陈设布局示意图

4 清代民居厅堂空间的家具及陈设

灵活开放的分隔手法搭建起空间的骨骼构架,使得厅堂的公共区域与侧室的私密区域之间有了明确的划分,从而限定了厅堂空间的功能属性。而家具与陈设作为空间演绎的道具,为厅堂注入灵魂,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4.1 以祭祀空间为主体的正规礼仪厅堂

正规礼仪厅堂中兼具祭祀功能者多以供案、神龛等家具陈设组合为中心构成。例如建于清乾隆60年(1795年)的福州市闽清县岅东镇新壶村“岐庐”第三进正厅,面门北端居中高直硕大的祭祖神龛内,黄氏家族的祖像和牌位有序地排列其中。神龛前置有供案、方桌和对椅,案上摆放烛架、炉瓶等祭祀用具,桌前地上还设有便于烧香祭拜的灰盆。

以祭祀用具为中心的各种陈设物件的组合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人们在此与祖先对话,表达对先人和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求。使厅堂成为家庭中最为神圣的核心部分。

4.2 以人际交往空间为主体的日常起居厅堂

日常起居厅堂之上省去了礼仪厅堂中的祖牌、祖像、神龛、大供案等祭祀用具,转而围绕以八仙桌为中心的桌椅组合而形成了家庭生活活动的中心(图7)。如李伯元所著的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所言:“又转过一重屏门,方是一个大院子,上面五间大厅,其时已是十月,正中挂着大红洋布的板门帘......赵温也跟了进去。原来居中三间是统厅;两头两个房间:上头也悬着一块匾,是崇耻堂三个字,下面落得是汪鸣銮的款;天然几上一个古鼎、一个瓶,一面镜子;居中一张方桌,两旁八张椅子四个茶几......分宾主坐下,赵温坐的是东面一排第二张椅子,王孝廉坐的是西面第二张椅子,王乡绅就在西面第三张椅子坐了相陪[3]。”日常起居厅堂作为人与人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具有亲朋聚会、教育后辈、商议事宜、吃饭设宴等功能,其间承载着各种人际关系的奥秘。在平常日常活动中,人们依据身份散座其间,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亲疏远近反映在了桌椅等家具陈设之中。

5 清代民居厅堂空间的内涵

人对空间的建构是建立在对其所处环境的认识与经验之上的,人将自己的认知经验转化为意识形态,并以空间的划分、布局、以及陈设装饰为手段渗入到厅堂空间的营造之中,赋予了厅堂空间独特的内涵。其具体表现为:空间所包含的秩序性、象征性和区域性。

5.1 秩序性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有以中为尊、崇尚对称的思想观念,而在厅堂空间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正是厅堂空间秩序性的体现。正中轴线上所产生的主要空间,以及依附于此所产生的的次要空间共同组成了有主有从的空间秩序。除此之外在厅堂室内的家具尺度中也反映了这一秩序性,供桌、八仙桌、扶手椅的尺度变化依次由高到低代表了地位的高低变化,位于其上的是神和祖先之位,其次是房屋的主人或当权之人之所在,由此建立起人与神、人与祖先、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5.2 象征性

厅堂之上的某一空间往往具有着象征性的意义。如南方厅堂的条案上,通常在正中位置摆有自鸣钟,钟的两侧为瓷器帽筒,帽筒左右两边分别摆着古瓷瓶和精致的木雕底座镜子。古时称左为东,右为西,所以这种左瓶右镜的陈设又叫“东瓶西镜”,加之自鸣钟,寓意“终身平静”。还有屋顶梁架结构完全裸露的彻上明造,常常在梁椽之间加入木雕、垂花等,赋予其美好寓意,其中比较常见的图纹有莲花、牡丹、祥云、如意等。在厅堂空间装饰及陈设的象征性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5.3 区域性

厅堂建筑是由三维界面形式围合而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界面的闭合带来了内外区域的划分。当人置身于室内空间之中时可与外部环境相隔离,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单就厅堂的内部空间而言,由丰富的分隔手法产生了不同的空间领域,划分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赋予了其他非公共空间诸如寝卧、书房等空间各自的功能,从而限定、规范了人的行为,体现着“内外有别,主从有序”的空间区域性。

6 结束语

以清代民居室内的厅堂空间为例,从厅堂的文化内涵入手,研究厅堂空间的类型、厅堂空间的划分以及厅堂空间的装饰及陈设,进而探究其空间形式背后的人文内涵。人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诸如伦理道德观、自然观、审美观等以一定的物质手段渗入到厅堂空间的营造之中,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空间内涵,厅堂空间带着人所赋予的精神性内涵成为了人、物质、精神沟通的媒介。

猜你喜欢

厅堂陈设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秋夜(1)
厅堂与旧居
登堂入室
论室内陈设艺术在空间中的作用
一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