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供给主体的高校体质健康促进机制研究
——以武汉某高校为例

2021-07-01王立清刘河旺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质供给协同

王立清, 董 辉, 白 果, 刘河旺

(1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 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部, 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与其说是为完成“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而做出的主动努力,还不如说是因为受到自上而下的驱动和自下而上的倒逼而被迫做出的被动反应。上层的驱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以及各职能部门出台的各级各类政策;下层的倒逼是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三十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而造成的多方面不满。自上而下的驱动和自下而上的倒逼相互影响和叠加,形成了高等教育在压力下逐步重视体育的动力,迫使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面做出改善。因此,厘清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协同机制,从而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这个组织系统目标上达到“善治”,显得必要而迫切。

1 理论框架:高等院校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多元供给主体及协同机制

1.1 供给主体的识别

中国社会主义办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1]。由高等教育提供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面向全体大学生,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亦属于公共产品范畴。作为准知识分子,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必然以文化认知为引领,兼有基本性、普遍性和公益性特征,应该属于体育公共服务的范畴[2]。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涉及到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学工战线、教务战线,后勤保障战线以及体育教育战线等部门,所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是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的多部门集体行动,即其供给主体是多元的,体育部门没有能力独立承担这个系统工程的任务,至少在社会办学和政府办学尚未均衡的短时期内,其供给主体和担责主体均应该是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的各职能部门。但是,无论是东西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学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表明:“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并相互协同”是提升公共服务绩效的根本路径,而不是由谁来担责的简单问题[3]。所以,梳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多元供给主体的供给过程,识别其供给主体是本研究的逻辑原点。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头实施,主要有制度设计、具体操作和后勤保障三大组成部分。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负责学分考核和综合测评的制度设计。体育部门负责具体操作,主要有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场馆器材设施管理、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等。后勤保障上,国资基建负责体育场馆建设维修与大型体育器材购置与维护,医疗部门(一般是校附属医院和体育部门)负责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和治疗,保卫处负责大型体育活动的安全保卫和秩序维持等(表1)。

表1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供给主体及职责

1.2 多元供给主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分析

如今,党和国家都倡导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理念,由政府“举国体制”的一元治理开始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型,基本形成了“服务—信任—合作”的公共服务模式[4]。在高等教育内部(限于本研究范围,外部封闭性暂不讨论),各职能部门由于职能分工形成了各自的职责边限,虽有沟通但职阈分离、条块隔离,体育健康的信息与资源流通不畅[5],这个机制性的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

Haken,Hermann(1969)首次提出协同学以来,协同学逐渐发展成熟,并被外延到管理学科领域。国内学者潘开灵、白列湖将协同理论引入管理领域研究,提出管理协同理论的观点。他们提出的管理协同的机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管理协同形成机制、管理协同实现机制和管理协同约束机制[6-7]。借鉴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模型”的研究范式,从以下四点分析多元供给主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

1.2.1管理协同目标与组织系统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弄清系统的问题或目标,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8],目标清楚了才能围绕其设计实现的方式或路径。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宗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9]。”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这个组织系统内,可以将“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认定为管理协同目标,将“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认定为组织系统目标。很明显组织系统内管理协同目标和组织系统目标具有一致性为建立多元供给主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奠定了目标基础。

1.2.2组织系统现实发展水平与管理协同目标理想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评估管理协同目标与组织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2+2>4”的协同效应[10]。教育部下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教体艺[2014]5号)》,其标准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可以将此标准设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管理协同目标。然而,《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内容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特别是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和50 米跑等方面”[11]。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和指标有较大差异,即学生体质健康的组织系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管理协同目标理想发展水平尚未“接近或重合”。

1.2.3协同机会分析协同机会是实现协同机制的突破口,协同机会分析是后续协同行为的预先判断。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司其责、相互促进、协同一致,但最终落脚到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上来,这种非线型交互化的组织结构关系提供了各供给主体的协同机会。

1.2.4变量的选择与干预分析变量决定着系统有序状态的程度,决定着系统的发展方向。在多元供给主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过程中,体育相关政策与制度的保障程度、体育信息渠道的畅通程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等都可能对协同机制效应的实现产生积极性或消极性的影响。故应选择上述因素作为变量,并预先做出控制方案,进行适当的干预分析,达到最佳协同机制效应。

1.3 构建多元供给主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

借鉴白列湖的“管理协同机制模型”,结合协同机制的思路分析,构建如下多元供给主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协同机制的理论模型(图1)。

图 1 多元供给主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模型

2 基于多元供给主体的武汉某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协同促进实践

2.1 基本情况

武汉某高校以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为重要目标,全面实施大学生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该高校于2014年尝试建立了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多元供给主体协同机制。从2016-2019年,该校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合格率分别为77.8%、87.2%、93.8%、94.6%。

2.2 根据多元供给主体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协同机制模型的实施

2.2.1协同目标设置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依据这一总体目标,该高校体育部提出“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抓手,建立协同机制,真抓实干,共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改革方案,同学工部、后勤处、保卫处等部门协同设置此总体目标。简而言之,该高校协同机制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的合格率达到95%为其理想发展水平。

2.2.2变量干预与协同约束和控制

1)课堂教学“四个练”,坚守健康教育主阵地:a)入学教育引导练。每学年统一编发导学讲义,全体教师在新生第一次体育课上宣讲。介绍大学体育管理模式;介绍体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总体状况,唤起学生自觉锻炼的使命感。b)运动技术高效练。在教师中形成了“向课堂要质量”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深化“探究式”、“比赛式”、“运动教育模式”等教学方法和“小组制”、“循环制”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强调精讲多练,加大了练习密度,提升了教学效率。c)身体素质课课练。每学期统一编发教学计划,规定用1/3的时间练习身体素质,内容以发展速度、力量素质为主,柔韧、协调、灵敏等素质为辅。d)考评体系驱动练。把学生体质测试分值以20%的比例、课外长跑锻炼次数以30%的比例纳入学生体育课程总评(表2),实现教学评价“课内外一体化”,既考虑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又兼顾学生课外锻炼表现,以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表2 大一、大二年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2)环湖跑搭起“一个台”,打好健康校园特色牌

因地制宜,由体育部、后勤处、学工部、保卫处等部门协商,结合校园8.5公里湖岸线优势,实行了课外环湖长跑制度。体育部负责长跑的总体实施和监测,后勤处负责跑道路线的布置及摄像头的安装,学工部门负责提供学生信息,并督促学生完成。“环湖跑”路线全长约1500米,距离适中,管理方便。“环湖跑”制度自2014年实行以来,已成为该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特色运动。“环湖跑”制度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a)科学管理:由学生处和体育部依托网络平台,对学生课外长跑情况“自动记录、自动计分、动态更新、便捷查询”。b)督导结合:课外长跑锻炼情况以30%的比例纳入学生体育课程总评,促使广大学生参与长跑锻炼。对积极分子采取按月排名公告、表彰奖励等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c)兼顾差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而不宜进行长跑锻炼的同学凭校医院证明可免于参加环湖长跑,用其他适宜运动形式代替。d)适时调控:建立了“数据处理—信息反馈—适时调整”调控机制,每年对全校学生参加课外“环湖跑”锻炼情况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作为调整“环湖跑”评分标准的重要依据,使评分标准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

3)体质测试“三个三”,严把考核评价质量关

建立了“体质测试—数据处理—信息反馈—健身指导与策略调整”的体质健康监控体系,由体育部牵头,每年组织全校本科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加以数理统计和分析,作为调整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测试中实行“三个三”管理模式,严控测试流程,严抓测试纪律,以令人信服的测试数据与学生的学业捆绑,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锻炼主动性。a)测试管理“三不漏”。即参测无遗漏、过程无疏漏、数据无错漏。保证每年覆盖全校大学生8个项目约15万条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b)测试数据“三公开”。及时发布测试数据,向学生公开、向上级主管部门公开、向社会公开。c)测试结果“三纳入”。测试分值以20%的比重纳入学生体育课程总成绩,学生测试成绩关联到各学院学生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大学四年测试总评纳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

4)体育赛事“一匹马”,跑出健康校园新天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环湖跑”制度初见成效,该校学生乐跑、善跑者越来越多的基础上,2016年启动了校园5公里“健康跑”活动和校园半程马拉松品牌赛事,搭起长效性竞技展示舞台,营造热烈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健身热潮经久不衰。

2.3 协同结果:校园体育氛围空前高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1)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效果深受好评,体育部于2013年以来5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三次获得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环湖跑项目自2014年9月实施以来,每学期完成及格跑量的学生在99%以上,65%左右的学生达到满分标准,20%左右的学生超出满分要求。因2020年疫情,在此统计了2018-2019年环湖跑统计信息如表3所示。

表3 环湖跑情况统计

3)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该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出现了明显提升。特别是男生1000 m跑、女生800 m跑、男生引体向上及总体及格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表4、表5)。

表4 该高校大学生2016至2019年体质测试及格率统计 %

表5 2016-2018级年度长跑测试及格率统计

3 讨论

3.1 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质量

体质健康促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不仅是单一体质问题,而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错的综合问题[12]。就高校而言,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各部门协同工作的结果,实践显示: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各职能部门协同实施的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机制能够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生锻炼意识、改善学生生活方式,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说明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质量。

3.2 体质健康测试非均衡项目状况改善

从历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来看,男生1000 m跑、女生800 m跑、引体向上项目与其他测试项目成绩严重不均衡。仍以该高校为例:2016年引体向上、女子800 m跑、男子1000 m跑的合格率分别为2.22%、68.3%、70.36%;2019年引体向上、女子800 m跑、男子1000 m跑的合格率分别达到21.82%、96.39%、90.10%。自建立协同机制以来,这些非均衡项目有了较大改善,充分说明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机制能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非均衡项目成绩的提高。

3.3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机制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教育系统内依然实行着“自上而下组织决策、行政干预”的一元管控,政府和社会的督导机制和激励措施难以实现。另外,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再者,社会及家庭对健康促进意识的淡泊,导致片面认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取决于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促进教育和体育深度融合的发展机制[13],把政府、社会、学校、个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协同整合,多元治理,从而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

3.4 体育边缘化、利益碎片化、政策制约和协同阻滞等痼疾依然存在

虽然体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学理和实践的证明,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体育边缘化在高等教育层面依然根深蒂固[14]。存在制度政策本体的内在限制性因素、政策运行中治理结构的孱弱与执行工具的单一、目标群体利益选择的“短视性”与“自利性”倾向以及浮躁、急功近利的教育诉求对体育的倾轧[15]。各职能部门由于利益不同,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一,部门协同阻滞。

3.5 学校体育呼唤“强制”

“历史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证明,强制体育是遏制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16]。首先,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相互协同,尊重其整体性、系统性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合理、科学、有利于执行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其次,行政部门需推动巡视督导常态化,使学校体育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再次,社会和家庭也应多渠道、多方位引领和推动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最后,学校应正视“引导体育”的现实不足,加强“强制体育”意识,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完成“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体质供给协同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