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中蕴含的爱情观

2021-11-30彭家海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爱情诗母题爱情观

耿 璐, 彭家海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论语·季氏》中写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中国古代诗歌的地位。唐诗和宋词可视为中国诗歌的顶峰。西方诗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荷马史诗》就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记录和表现重要的历史事件。古希腊的时候就产生了大量诗歌,到古罗马时期诗歌形成高潮,出现了维吉尔、奥维德、贺拉斯等著名诗人[1]。在中、西方诗歌中,爱情是永恒不变的话题,爱情展现了人类感情中美好的一面。文学史上流传了许多著名的爱情诗篇。爱情观作为中西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着许多相同的地方,折射出人们对爱情的赞美和追求,孔燕(2006)认为“爱情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是人们对恋爱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2]。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承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3]。通过对中西方爱情诗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由于中西社会环境、思想意识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中西方的爱情观念和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 爱情诗歌:感情倾诉

在我国,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4];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5]。这个定义将诗歌的特点集中地概括了出来,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反映生活来抒发感情。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 序言中也指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6]。

不论是西方还是中方的诗歌作品,作者追求的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爱情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诗人将自己的感情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同时深入读者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外,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也让诗歌更具有感情性。因此,诗歌是表达作者感情的最好的选择。在中西方的爱情诗中,诗人们强调的都是自己对于恋人的爱和思念,通过诗歌的抒发,可以在赞美爱情的同时让美好的感情真切的流露出来。在诗歌的创作手法上,“直抒胸臆”与“含蓄婉转”都是抒发感情的手法,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让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教程》中写到:“抒情诗没有实际内容,因此没有我们这里所说的题材,但一个或几个母题可以构成它主题性的实质。”曹顺庆教授还指出:“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并且,母题具有客观性”[7]。因此,在理想与现实这个主题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母题组合来分析中西爱情诗的实质。乐黛云教授认为母题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8]。胡亚敏教授提出母题是主题学相关概念中最基本的成分[9]。

爱情作为人类共通的感情之一,人们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也存在着相似性。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爱情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神圣、纯洁、美好的感情。每个人心中都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向往。不论是中国凄美的传统爱情故事,还是西方历经磨难最终结局圆满的爱情神话,爱情都是美好而又令人神往的。中西方大量的爱情诗也由此而产生,含蓄委婉的中国爱情诗和热烈奔放的西方爱情诗,都是人们表达自己爱意的手段。在《我爱过你》中,普希金写到“也许,我的爱情在心底还没有完全熄灭、变冷;可是让它不再把你打搅吧,我不想以任何事使你烦闷。”即使自己的爱得不到回应,但是对爱人的深情,战胜了失恋的忧伤。他把自己的感情置于如此卑微的地位,内心还充满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大胆的将爱表达出来。“爱是无私的”全诗看不到诗人自私的爱,诗人用全部的深情祈求上帝保佑自己心爱的女子得到一位深情的爱人,希望她最终能获得幸福。《关睢》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形式出现,描写男女之间美好的恋情。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许多男子表达爱意的手段。

在中、西方的爱情观念中,人们都认为美好的感情是值得赞美的。对于美好爱情的赞美是基于人类感情的共同点。中国最早的《诗经》中就收集了大量赞美爱情的诗歌。如《国风·郑风·溱洧》中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场景,青年男女借此机会来互相表达爱意,赞美爱情的美好。爱情是人类感情中纯洁、美好的一面。金昌绪的《春怨》用“黄莺”作为意象来抒发思念之情,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这些美好的意象都反映出诗人对爱情的赞美。

西方更是存在着许多赞美爱情的经典诗歌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描写的爱情不同,可能是美好的,可能是凄凉的,但是对爱情的赞美是一致的。雪莱在《致》中用“飞蛾对星光的向往, 黑夜对黎明的渴望”来描绘自己的爱情,他赞美爱情是纯洁的,是神圣的,犹如“信徒对上帝的爱”。

无论是委婉表达爱情的中国还是大胆追求爱情的西方,人们都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 中国 《诗经》"邶风"《击鼓》篇里描写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已经成为千古佳句,代表着永恒的爱情。汉乐府民歌《上邪》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也成为千古佳话。在《菩萨蛮》中,“要休且待青山烂”“直待黄河彻底枯”两句抒发了诗人坚贞不渝的爱情观。

2 爱情诗常现主题:理想与现实对立

爱情诗作为中西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造成了中西方在爱情观上的差异。

由于中国人肯定现世的性格特点,中国的爱情诗大都围绕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和爱情来写。这种爱情观念的现实性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中窥见一斑。例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些爱情故事大部分都是凄美的,男女的爱情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支持而在爱情故事中得以成全。中国的爱情诗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作品,屈原的《九歌·山鬼》中的“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表达了多情的山鬼对自己情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将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人神合一的方法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杜甫的《新婚别》中写到“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新婚之后与爱人离别的痛苦和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诗歌全篇描写的都是现实婚姻中的爱情。

而在西方社会中,爱情没有束缚,人们期待获得神话故事般理想的爱情,总是将爱情理想化。西方爱情诗中大多描写纯洁、神圣、高贵的女性形象。女神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是人们心中理想形象和目标的体现,反应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爱情观念。人们可以在现实中大胆追求理想中的爱情,把理想中的爱情描绘得很美好。在西方的众多神话中,塑造了大量女神的形象,例如: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狄忒等。这些女神的形象是西方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是理想爱人的化身。在西方的诗歌中,许多诗人喜欢用神话中的女神来比喻自己的爱人,表达自己美好而纯洁的爱情。在爱伦坡的《致海伦》中,诗人用女神海伦来象征自己心中所爱之人,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展露出来。

在中方的爱情神话中,并不是完全没有理想化的爱情描写。例如:洛神和嫦娥。虽然她们是神的化身,但是在她们身上依然能够看出现实的影子,本质上来说还是人间女子。这也正是中国爱情观念的现实性所带来的影响,将爱情寄托于真实的人间。如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写到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词中明写的是天上双星,虽然有银河和鹊桥这种神话般的象征物,但是暗写的却是人间的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再如屈原的《湘君》和《湘夫人》,虽说描写的是“神人相恋”的构想,但是湘君和湘夫人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

3 爱情诗:对美和青春的追求

中国古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和西方人对故事中白马王子的渴望和追求,都显示出爱和美总是如影随形的,爱伴随着美。罗曼·曼兰说过: “只消彼此见到,走过的时候轻轻碰一下心中就会涌出一股心想的力量,创造出她的爱情; 一点无聊的小事,就能使她销魂荡魄”[10]。斯宾塞说:“美是爱情的本质”。中西方都有无数描绘美好爱情的诗句。在中西方的爱情观念中,爱情是美好而又崇高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从未停止。人们对爱情的共同认知促使了“爱情美学”的产生。虽然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但是在主旨上都表达着对美的追求。在诗人的眼中,爱情是美的体现。诗人将自己的爱情故事用美妙的诗句写下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用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描绘爱情,把对爱情美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此外,诗人还常选用美好和梦幻的典故来暗示自己的美好爱情,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故事与爱情典故联系起来,在诗中表达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怀念和追求。例如李商隐在《锦瑟》中写到“望帝春心托杜鹃”,在《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写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运用望帝、彩凤等典故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美的赞叹。

爱情诗除了表达对美的追求以外,还包含诗人对青春的追求。在中国的古诗中,诗人常常将爱情和青春联系起来。青春一去不复返,青春年少时期的爱情纯洁而又美好。青春是值得怀念和向往的,爱情同样是美好且令人怀念的,诗人用爱情诗来表达自己对美好青春的追求。秦观在《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中写到“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姜夔在《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中写到“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这些诗句都感叹逝去的青春和真挚的爱情。在西方的诗歌中,诗人也大多描写自己年少时期美好、纯洁的爱情故事。雨果在《年少时候的一首老歌》中写到“从那一刻起,我再也没法忘掉”,用诗歌来歌颂和怀念自己青春时候的爱情。

4 中、西爱情诗的个性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在勇于追求自由、敢于表达自己的西方人看来,爱情是必须大胆表达出来的。西方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也有一些含蓄表达爱情的诗歌,例如普希金的《我爱过你》中描写的是诗人的“暗恋”,但诗人在诗中,却五次提到“爱”这个字眼,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对爱人的宽厚和温柔的爱意,虽然自知感情无望,但却不羞于表达,整篇都流露着对她的深情。西方作品中的大部分都是直接描写爱情,把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方人性格中固有的敢于冒险、大胆造就了西方人热烈奔放的爱情观。在罗伯特·彭斯《红红的玫瑰》中,二次写到“我会永远爱你”,三次用到“爱人”的字眼,四次用到“亲爱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诗人对爱人炽热的爱意,歌颂的都是自己对爱人永恒的爱,深情而又热烈。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崇尚“人权至上”的西方社会,人们追求的是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自由恋爱是人权的一个重要体现。西方人鼓励大胆冒险和大胆追求,反对对人性自由的束缚。爱情如果受到约束,那么爱情将失去它原本美好的意义。虽然奥维德因其爱情诗被奥古斯都认为有伤风化而流放黑海,西方社会早在古希腊时期便崇尚人性的解放和人的平等,对社会的约束较少。人们鼓励自由恋爱,鼓励抛弃世俗的束缚。这种自由的社会环境也是形成西方爱情观念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普遍信仰“上帝”的存在,人们认为通过信仰上帝可以得到救赎。在基督教的中兴时代,修士们脱离现实生活,追求灵魂的自救。西方“理想化”的爱情观念也在神秘虚幻的宗教信仰中受到极大的影响。但一定程度上骑士文学所推崇的是为了爱情而牺牲的观念。而在文艺复兴提倡“冲破禁欲主义”之后,人们的爱情观念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这个时期也是西方十四行诗创作大量增加的时期。西方人开放的爱情观在这个时期之后得到了更好地发展,甚至出现玄学派诗歌情感表达泛滥。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受到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的是谦卑、被动的思想。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爱是不能被说出来的,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甚至成为一种错事。因此,中国人在表达感情的时候总是委婉的,看似在写他物,实写的却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在金昌绪的《春怨》中,并未提及任何与爱相关的字眼,全篇仿佛是在描述一幅少妇做梦的场景,但是在这幅场景的背后,却表达了闺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此外,诗人在诗中借用女子的口吻来写,借用女性的感情表达他的感情,显得更加缠绵、更加委婉。中国人历来崇尚“礼”而形成的内敛的性格,导致了中国人对爱情含蓄委婉的态度。在中国大部分的爱情诗中,景物、典故等都是诗人表达爱情的主要工具。例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用“月”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在柳永的《蝶恋花·凤栖梧》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黄昏高楼望远图,但是景中却饱含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寄情于景。即使现在的许多文章已经减少了借景抒情手法的使用,但是直接大胆表达爱情的作品仍然很少。

此外,中国社会对爱情历来追求“门当户对”,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许多爱情悲剧的产生。这种观念一直存在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中。古代女子讲究“三纲五常”,如果大胆向男子表达自己的爱情,甚至会被人们认为是不知廉耻,但是当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大胆追求爱情的时候,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也将永远被歌颂。

当佛教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后,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之初,被看成是一种神仙教派。但是当它在中国传播之后,却逐渐融合了中国宗教的特色。佛教讲求“心中无物”和“四大皆空”,让人们舍弃七情六欲,一心遁入佛门,这就让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变得消极[11]。当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学合流之后,“天命”一词成为儒学的最高范畴。人们把“天”神圣化,以至于后来出现了“人受命于天”等观念。中国人的爱情观被再一次禁锢。后来的“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李贽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的观点,进一步将中国人的爱情观念封闭起来。此外,中国现实化的宗教背景也形成了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的特点。

5 结束语

在中、西方的爱情诗歌中,对美和青春的追求等母题让爱情诗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主题得到了升华。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是文学发展史上灿烂的一页。它承载着人们内心对美好感情的看法和期待。爱情使人类的感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虽然中、西方的爱情观念由于社会环境、思想意识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看法是相同的,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也是一致的。无论是含蓄哀婉的,还是热烈奔放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并未扼杀人们的爱情观念表达,而中、西表达强烈情感的最佳方式是诗歌。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比较诗学和比较美学的紧密联系。这也给我们研究中西方的爱情观、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了不同的路径。

猜你喜欢

爱情诗母题爱情观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
我做好了和你共度一生的准备
爱情诗页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