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与德育相融合的思考
2021-06-30张莉
学校德育形式和德育活动多种多样,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目的。在这众多的德育形式和德育活动中,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蕴藏着德育的契机。本文结合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实际,探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树立教师“以德育人”的人格形象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学校的教育生活在学生生命中起到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反思,不断强化自我教育意识和觉悟,提高师德修养水平。这样才能真正通过教学途径实现育人的大目标。
二、教学德育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规律为依据
教学德育是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德育不是人为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的,教学活动本身就蕴涵着德育。各门学科的内容和形式中都包蕴着德性的因素,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蕴藏德育的契机。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刻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实现道德教育的不同价值。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部分学校中仍存在着的“教育”即“智育”的倾向,这不但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符,而且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德育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支撑和奠基作用。每一门学科中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挖掘、利用和阐发,并且进行有效利用。具体地讲,教学德育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载体,达到以下三项目标:一是培养和增进师生对学科道德价值特别是对其中的人文道德价值的敏感度和亲近感。二是激发师生教和学的兴趣和情感投入,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发展与情感态度的统一。三是促进师生对学科内容的挖掘和诠释。
四、教学德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活动。在這个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贯彻三个原则:一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即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形象引导和感染作用。二是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的亲密接触、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和宽容,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顺畅。三是强调师生的心灵互动和情感互动,最大限度地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生命的活跃状态和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之中。
五、教学德育的评价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建立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充分发挥教学德育作用的关键。由于教学德育具有内隐性、个体性、复杂性和生成性特点,所以教师应将德育评价理念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和方法,选择即时、即地和即兴的个性化过程评价方式。教学德育评价应遵循这样几条基本原则:第一,以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自信心为基础。第二,以关爱每一位学生并促使其形成积极的生命期待为出发点。第三,评价方法要激励学生。第四,以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根本目标。
(张莉,潜江市文昌高级中学,湖北 潜江 433100)
实习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