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的单元活动分析
2021-06-30付瑞莹张家辉
付瑞莹 张家辉
摘 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鲁教版)》中的单元活动在栏目组合、课文设置、图像设计、方法呈现等方面颇具特色,重视栏目的多元组合和课文的示范引领,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因此,地理教师在使用教科书开展单元活动教学时,需提前分析和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逐步掌握地理思想方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地理教科书;单元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63-0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并指出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展开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1]因此,凸显地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成为各版本教科书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鲁教版)》(以下简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的单元活动在栏目组合、课文设置、图像设计、方法呈现等方面颇具特色,同时也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这给地理教师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单元活动的设计特点,为地理教师有效使用单元活动提供若干建議。
一、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单元活动的设计概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的单元活动以节为单位设置,在每一单元的最后,两册教科书共八个单元活动。其内容除图像和叙述性课文外还设置有“知识窗”“活动”和“问题”三个不同的栏目。其中,“知识窗”为学生提供完成该单元活动时所用到的地理知识或其他常识性知识,具有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活动”一般设置在单元活动最后或者每两个小标题之间,使单元活动整体更有层次性和可实施性。“问题”仅出现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两节中,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以上三种类型的栏目与图像和叙述性课文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这里依据单元活动的内容和功能,将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的单元活动划分为工具方法类和综合实践类两种类型。工具方法类包括“判别地理方向”“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学用专题地图”“学用图层叠加分析法”五个单元活动,综合实践类包括“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人文地理户外考察”“人文地理社会调查”三个单元活动。
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单元活动的设计特点
(一)重视栏目的多元组合和“课文”的示范引领
1.栏目组合体现层进性
每个单元活动内设置的栏目为学生顺利开展活动、获取地理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持,不仅能够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走向更高的学习水平。例如,“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单元活动中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说一说庐山在综合自然地理考察中的优势”和“与同学分工合作,开展一次自然地理考察活动”。这是从“说”到“做”的递进关系。这种不同栏目相互配合的组合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可体现学生使用地理工具和方法获取地理信息及开展活动的不同层次水平。
2.课文设置凸显示范性
叙述性课文的安排与设置不仅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还符合探究地理问题的过程规律,体现了地理学科特征。例如,“学用专题地图”这一单元活动的内容设置为“形形色色的专题地图”“阅读专题地图”“绘制专题地图”,步步引领学生从认识专题地图到正确阅读地图,进而能够绘制专题地图,体现知识内容呈现的层次性,展示了从认知到方法,再到技能的获得过程,因而该种设置方式具备示范引领性。
(二)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
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的简称,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现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念与推断法则。[2]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的单元活动在栏目设置方式、选题侧重点以及内容要求等方面均渗透了不同的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
1.图像设计体现尺度思想
单元活动中图像的设计尤其体现对尺度思想的渗透。在探究不同地理问题和现象的情境下,单元活动的设计注重选择尺度合适的地理图像,并将不同尺度下相同目标物的图像呈现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尺度的选择影响整体和细节的把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选择适宜的尺度[3]。例如,“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单元活动中图像的设计方式注重将整体路线图与细节景观图相结合。整体路线图可帮助学生宏观认识所考察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细节景观图则使学生明确某一主要点位上所观察到的自然地理现象,两种不同尺度的图像结合后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考察地区的整体把控,还能使学生将真实的地理现象与它们的位置对应起来,体会改变尺度大小看待地理问题与现象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尺度思想认识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
2.重视地理信息技术方法
地理信息技术为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科学、高效和便捷地辅助信息解读和应用。选择合适的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判断地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数字时代必备的一种能力。[4]工具方法类的单元活动均涉及地理信息技术方法,其中有两个单元活动的内容分别以宏观和具体的方式着重介绍地理信息技术方法。例如,“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一单元活动整体介绍了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方向,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类型及用途,形成地理信息技术方法的宏观架构。而“学用图层叠加分析法”的单元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地理图层叠加分析法解决现实问题,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中完成活动要求,又有助于学生感受地理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作用。
3.综合渗透地理思想方法
综合实践类的单元活动具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方法获取信息、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开展活动的能力以及形成系统分析、科学求证的意志品质的作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尤为突出地理思想方法的综合渗透。例如,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这一单元活动中就渗透了地图法、地理综合分析法和地理信息技术方法等地理方法。首先,该单元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地形图对各观察点进行观察”,并在示例中呈现“某地自然地理考察路线和主要点位上观察到的自然地理现象图”。这体现了对地图法的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图、分析地图和运用地图的方法。其次,该单元活动要求学生规划考察路线和确定考察时间时综合考虑“海拔、坡度、坡向、植被、土壤、地貌等观察对象”,这体现了该活动设计对地理综合分析法的渗透。此外,该单元活动设置的“知识窗”栏目介绍了手机APP的“预报、定位和导航”等功能,这种设计体现了对地理信息技术方法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并开展野外考察活动的能力。
三、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单元活动的使用建议
(一)课前分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
单元活动及其内容不同,其设计方式亦不同。这需要地理教师明确教科书要传达的信息,正确解读“活动”中的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单元活动内栏目设计及叙述性课文设置的意图。例如,综合实践类的单元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开展考察和调查实践活动,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制定“考察计划”“调查方案”“考察报告”等活动方案规划的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具备相关的地理教科书分析方法和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分析单元活动的过程中,从而认识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路径并不限于野外考察和户外调查。地理教师应通过对地理教科书的分析体会到,对学生而言,规划考察路线、制定考察和调查方案、交流考察和调查计划以及撰写报告的过程也是开展活动的过程。教师若放手让学生去做考察方案,思考如何分组,如何有序组织,确保考察安全……便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力培养过程。[5]
(二)指导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而外部的教学措施可以影响原有知识的性质,包括其可利用性、概括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6]教科书中的单元活动被安排在每单元的最后,其内容不仅与该单元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有关联,而且单元活动之间也相互联系。地理教师可利用教科书中的这种知识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进行“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这一单元活动教学时,地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知识,使学生建立起“地貌特征”知识与“地形图使用方法”之间的联系。此外,教师还应使学生理解符号与符号所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利用好单元活动中呈现的局部等高线地形图,指导学生按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坡度的陡缓,按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及数值的增减方向判断山地的起伏,分析等高线是否闭合判断山顶或鞍部所在等,从而指导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关于阅读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认知结构。
(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教科书中单元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的特征,且活动的实施大部分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地理教师在教授单元活动的内容时应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创新。例如,“学用图层叠加分析法”单元活动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并结合当地实际,为学校新来的一位教师租住合适房屋提供建议”。该活动趣味性浓且具有一定开放性,地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房屋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并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满足租房者的条件有哪些;(2)多人同时绘制满足不同条件的图层;(3)将所有图层叠加绘制出满足所有条件的区域范围;(4)结合该区域的交通地图为租房者提供建议。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现实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主动根据教科书中提供的步骤和方法解决“租房问题”,并且能够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统筹分工和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合作精神。
(四)注重联系地理思想方法
教科书中的单元活动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可能性,而教师运用教科书教授的过程是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关键。单元活动的设计尤其重视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方法、地图法等方法的学习。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单元活动中体现的地理思想方法,将这些地理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方法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时,教师可将多个单元活动中蕴含地理信息技术方法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单元活动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判别地理方向”单元活动中的方向判别方法,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导航功能完成一次从家到学校的导航体验并将路线图绘制出来,再结合学生的真实体验讲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与空间分析能力,使其形成空间素养。
(付瑞莹,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张家辉,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 曲阜 273165)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
[2] 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7):82-87.
[3] 张家辉,袁孝亭.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6):103-108.
[4]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7
[5] 徐国民.地理实践力培养亟须关注的四个重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7):29-31.
[6]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3.
实习编辑:刘 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