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特效》实践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讨
2021-06-30李磊
李磊
摘 要: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实践课程教学的新常态。本文基于对线上慕课教授方法与线下对分课堂的剖析,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到影视特效实践课程中,为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对分课堂;慕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79
伴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2020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成了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疫情期间倡导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促使我国高校教育开展了超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线上教学必将在我国众多高校中持续进行。而实践课程教学以讨论为主,学生通过反复操作与应用来掌握所学技能仍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模式,因此我国高校教育将进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双线”教学新常态。
影视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目标是培养出影视制作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专业教授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传统实践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单向教授、学生被动接受,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就影视特效这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而言采用何种线上教学方式又同时结合哪种线下教学方式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以期引起相关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1 线下教学方式: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针对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渠道具有多样性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教学有机结合。“对分课堂”形式上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实质上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对立统一。“对分课堂”在教学时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将问题与重点、难点加以总结与归纳,并提出新的问题与思路,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深化。
2 线上教学方式:慕课(MOOC)
“慕课”是一种网络课程。自2011年慕课开始盛行,就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因其具有课程资源优质化、学习时间碎片化、课堂教学翻转化等特性,正在成为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清华、北大等国内外知名大学争相构建的教育平台。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上线的慕课数量已达到12000门。
3 对分课堂的特点
对分课堂注重知识的生成和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自2014年由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之后,其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
3.1 以学生为中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满足实现自我的需要,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对分课堂的教学理论就是在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形式上,教师留给学生时间进行讨论,学生在得出结论后,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概括和引导性讲解,课后学生再进一步自学与内化。教师由课堂的“主演”变为了辅助学生学习的“导演”。
3.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对分课堂”要求学生在课下对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师的引导思路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得出结论后再回到课堂与同学交流,教师再做进一步的总结与引导,在循序渐进地完成授课计划与内容的同时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吸收,这一过程将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从《影视特效》课程教学实践看,对分课堂增加了收集信息、制定学习方案、完成学习内容及学习总结的过程,通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对自己的作品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找准作品的优劣之处,进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
3.3 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
对分课堂在讨论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重点进行细化分析与交流,同时对分课堂的讲授与讨论也留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内化。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与进度,拥有了独立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并且在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的大框架下,在知识点的内化上根据兴趣各有侧重,强调了个性化学习。例如,粒子特效中,粒子的類型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从静态粒子和动态粒子分别入手学习。个性化的学习除了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习惯及把控掌握知识点的节奏灵活安排学习外,同时也可以在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点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兴趣有所侧重。
对分课堂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成了更好的引导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4 MOOC的特点
慕课自2011年开设之后,成了国内外知名大学争相构建的教育平台,其课程资源优质化、学习时间碎片化等优势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尤为突出。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分享到国内外名师授课资源,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同时网络上课的方式对于出生于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的90后、00后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慕课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国内外名师授课
慕课是网络课程,可以请到国内外知名教授录制视频,例如要学习《公正》这门课程,就可以观看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明星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网络课程。同样的在我国的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水平大学推出的课程占70%,由院士、著名教授等名师领衔建设的课程占70%,是名副其实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军事理论》慕课上,著名军事专家徐光裕将军、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航天英雄杨利伟、景海鹏等亲自授课,解析军事热点。这些优质课程拓展了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使大多数高校学生能够分享到优质教学资源,使以往倡导的教学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弥补了普通高校的教学短板。
4.2 学习时间自由与可碎片化
《影视特效》课程不仅只是对学生技能进行教授,更重要的是艺术观念与创造力的熏陶与培养,这才是学生未来专业成长的基石与潜力所在。艺术观念与创意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思考沉淀与反复实践方能逐步形成。慕课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学习时间的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手段,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进行理论学习与观念培养。
4.3 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
传统教学中,学生需要在固定地点,有限时间内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因为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和学生个体差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而慕课由于其授课方式的灵活,减弱了时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安排学习计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拓展学习,也可以就某一知识点反复观看视频学习,补足短板,达到内化知识点的目的。
5 实践课程采用对分课堂的局限性
目前国内对分课堂的实践与应用多用在理论课程的教授上,而对于以实践为主的《影视特效》课程来说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首先,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以教授为主,需要学生动手实验与操作。而对分课堂的教授形式为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以理论课为主导的课程来说这一授课方式给予了学生充分讨论内化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尽快消化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但对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影视特效》课程来说,学生理解原理仅仅是掌握一个知识点的基础,更需要通过反复动手实践才能将该知识点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而展现出的实际动手能力才是检验该知识点掌握与否的标准。例如,在讲解摄像机反求功能中,学生仅仅探讨虚拟摄像机的运算原理是不够的,在理解了摄像机反求原理后还需要完成案例的操作,在操作中再进一步理解参数对反求的影响,从而达到完全掌握摄像机反求的原理及其应用场景。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之后通过实际操作再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从这点来看,对分课堂的应用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足。对分课堂将课堂一分为二,就一节45分钟的课程而言,留给学生的时间为20-25分钟似乎并不短,但就实践课程而言留给学生的课堂实践时间就不够充裕了。因为影视特效软件功能应用练习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对软件还不甚熟悉的学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例如,一个镜头的合成、软件功能的应用最短也需要15-20分钟完成操作,而吸引学生兴趣的案例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此外还需要考虑容错时间,这样看来,20-25分钟的时间就远远不够了。
最后,对分课堂的教学非常依赖教师对学习模块的划分,以及对学习节奏的把控,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但是对于《影视特效》这门课程,学生知识点掌握与否是要通过实操完成的作品来检验的,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在没有大量练习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高效的完成作品的,这就限制了“教”向“学”的转化。
因此,实践课程的以教授为主、需要较长的实操时间的特点是对分课堂不具备的,一味地按照对分课堂的上课模式进行实践课程的教授是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的。但授课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对分课堂的大框架下,可以根据实践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
6 MOOC在应用中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无法返校上课,但“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线上授课就成了2020年高校上课的主流。慕课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更为广泛,但其中不乏存在以下问题。
6.1 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
慕课通过网络行课,对学生没有有效的约束。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刚开课时学生众多,课程进行到中期时有部分学生已经退出,而真正完成全部课程的学生则少之又少。例如杜克大学的生物电学课程在2012年秋季有12725名学生注册,观看了教程的学生只有7761名,最终参加测试的只剩下345人,而通过测试者只有313人。杜克大学是世界较顶尖的高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都比较好,慕课应用所产生的结果尚且如此,那么普通本科院校慕课的上课情况就更令人担忧了。
6.2 需要技術团队做支持
慕课的录制不是一位教师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有多位专业人员配合共同完成。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授在报告中称,有19人参与的慕课制作团队仍然觉得人手不够。慕课的录制需要专业的摄影设备,虽然现在手机的摄像功能可以满足线上直播课程,但却无法满足慕课的录制要求,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专业的摄影师来操作。在慕课录制中发现教师在镜头前会有拘谨、不自然的表现和平时上课的表现相差较大,这需要讲台专家的引导。高质量的慕课制作同时需要优秀的任课教师和专业团队。
6.3 以传统讲授为主
在网上查找慕课会发现大量课程以理论课程教授为主,多以遵循传统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大量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听,几乎无法互动。学生缺乏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6.4 交流反馈不足
慕课虽然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但是无法与教师同步沟通,学生只能在观看完慕课内容后,以留言的方式与教师沟通。有人认为慕课更像是阅读理解,而非大学的课堂教育,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学习者的留言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众多留言中,无法及时与教师及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
7 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
如今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影视特效》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艺术审美及严密逻辑,是一门文理兼顾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应用与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通过完成的作业来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那么,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就成了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
7.1 采用对分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改革
将对分课堂应用到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与实践,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还将不断调整教师教授与学生实践的课堂时间比重,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的同时,还要把控好课堂教学进度与秩序。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和教师一起探讨,通过教授-实践-提出问题-再实践的全链条运作,在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思路的同时,能够将理论内化,应用到实践中去,完成影视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7.2 运用网络工具——慕课复习理论知识
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慕课作为复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不仅解决了理论复习占用实践课程授课时间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很好地完成内化吸收过程,使教师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运用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上。当学生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将问题汇总后加以指导与教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突出个性化教学,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分别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对分课堂和慕课的特点,对两种教学模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融合慕课名师讲解、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应用,对分课堂的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等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到《影视特效》课程教学实践中。引用对分课堂,逐步改善实践课程中理論教授占比较大的现状,就对分课堂中学生实践时间不足等情况加以调整,使对分课堂“本土化”。同时加入慕课元素,为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夯实理论基础。就学生自制力不强等问题进行监督与考察,通过对分课堂+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影视制作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支撑,也为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宏昆.慕课与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机制融合研究[J].青年记者,2018,(32):108-109.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3]索恩,著.陈逸,译.人本主义学派代言人—罗杰斯[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43.
[4]刘明花.对分课堂在艺术类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色彩构成》为例.河西学院学报[J].2019,(10):113-116.
[5]Pappano L.The Year of MOOC[N].New York Times,201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