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1-06-30王晶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4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王晶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但目前感恩教育却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处于尴尬境地,分析面临的现实困境后,结合新时代以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维度,拟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儿童福利院动情地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随即,高校纷纷开展德育工作,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感恩教育,各个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如何就此现实困境和问题来选择可行性路径,也是此文的初衷。

1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自我认真总结起来就是,新技术拥趸,刷屏狂热、反对权威,求“先”若渴,嗨点自热等,尤其2020年5G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中国网民激增,据统计,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学生,这也反映了小、初、高“停课不停教,停教不停学”的现实困境。

1.1 独一无二的普通人设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人生格言“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只代表我自己”。有关机构做了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对自己理想生活的设想最大比例的为家庭美满、自己幸福的生活、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居于前三,而美国、日本、韩国居于第一的都是过自己觉得幸福的生活。这也显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高校大学生会更看重家庭,更关注父母身体健康,从而更关注对社会的贡献。

1.2 网络文化使信息传播全民化

新时代,最为明显的就是娱乐文化使主流文化去中心化,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普及,使得人人都是主播,从传播主体、媒介渠道、内容呈现、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饭圈文化、区块链技术、网络诈骗冲击和吸引折眼球,从而主流文化边缘化。无论是校内校外,高校大学生借助抖音、快手信息,及時有效的传达一个个感动、感兴趣的故事,起到了青年大学生应有的作用。

2020年11月11号到12月,短短19天,丁真这个生活在四川甘孜州理塘县的藏族男孩火遍中国火到了世界,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牧马的孩子。究其走红的原因,是他干净、帅气的脸庞,更是他的独特的思想,对家乡的眷恋。如丁真说“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还是最爱我的家乡”,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人们纷纷点赞附和,留言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我们总想出去看看,但那里毕竟是他乡,可以暂时让我们心情愉悦,但不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只有家乡才是我们真正的家。”而中国人的家代表的就是父母、亲人,就是中国人的亲情观念,因此,他的走红是大量“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想念。

全民化的网络传播也是其中重要的支撑。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

2 感恩教育现实困境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虽然现实教育过程中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困境,感恩教育即分析困难,遵从教育规律,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包容,学会互相了解,最终学会感恩。

2.1 感恩教育重要性及概念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感恩教育,学生的幸福指数就会得到提高,我们为学生奠基幸福的教育目标才能达到,也有利于我们培养出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感恩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根据受教育目的和受教育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具有认知、情感和实践三层次,总的来说,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当受到他人、集体、社会的恩惠时,要心怀感激、时刻铭记,并在适当时候将其转化为行动,报答他人,实现感恩,这也是俗语中提到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乌鸦尚反哺,羔羊求跪乳”“投之以桃李 报之以琼瑶”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

2.2 感恩教育视角局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

现实的困境确是很多校外商业公司进入校园,打着感恩教育的旗号,播放视频,讲述夸张的故事,宣讲员通常用“第一人称”进行博取“泪点”,哗众取宠,套路一样,目的也一样,活动之后只留下了一地眼泪,擦过泪之后猛然学生没有一丁点成长和收获。

高校大学生反感甚至讨厌这种“自我陶醉式”表演方式,满嘴的“孝悌”德行,殊不知,讲的故事,举的例子,确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为母埋儿等,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赞同,甚至是严重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3 导入问题不够和回应问题不足并存

教育引导过程中,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所在,缺乏问题意识,也没有关注到影响学生价值观养成的社会热点问题,并未正面回应学生的质疑和疑问。过度自我化的社会氛围使得学生关注小我,出现社会整体性焦虑:学业上、生活上、人际交往上、风险忧虑,导致学生对社会、家庭、自我出现片面的否定和消极态度,从而将自己紧紧蜷缩起来,保护起来。这也模糊了这一阶段涉世不深的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给学生本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能量。

社会反响较大、舆情较大的事件,教师没有及时的正面进行引导,反而一味的回避问题,避重就轻,轻轻提起,轻轻放下,久而久之,感恩教育主题课程变成了班会、自习课。当然,这一切前提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读懂吃透党的政策决策,不偏听偏信网络杂音,认识到课堂讲授有纪律,讲好热点故事,深挖思政元素,从身边事、耳熟能详事讲出真、善、美。

2.4 刻板化的“诵经”与娱乐化的“吸睛”并存

感恩教育长期并未过多关注内容,而流于形式主义,并呈现极端化趋势,感恩教育的形式分严肃、认真的全体学生读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顺的名言警句,学生因此戏谑为“诵经”。还有一种就是娱乐化、过分贴合学生的喜好,用电影、动画等声、光、电来代替感恩教育课程,忽视重要性,或者说思政教育工作者也不甚清楚如何上好感恩教育课,导致课程高度不够,深度没有。

3 路径选择

感恩是一种情感、一种意识、一种行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传统美德、一种社会责任。当今大学生习惯于索取和得到,过分强调自我,淡忘了奉献和回报,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颓废萎靡,这与很多大学生缺乏感恩之情、意、行有关,跟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密不可分。

3.1 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学的动力,学是思的源泉。思在学中升华,学在思中凝聚。因此,高校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关键是立场的正确选择,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思考了社会现象及生活现象出现的缘由,才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打造成功的感恩教育。

新的时代,面临新的选择、机遇,也意味着新挑战。要善于就“实”求“是”,以“是”释“实”,从“实”论“是”,用“是”明“实”。中国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且2020年至2021年年初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国在减贫、脱贫、防返贫方面的经验和措施给世界其它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方案,要就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来告诉学生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为国家和民族奋斗和牺牲的人们心怀感恩和感激,最终建构起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辩证统一的思维。

3.2 以真切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需求为共振点,真心回应不同学生群体的现实困惑为着力点,以真情体察不同学生群体的内在期待为切入点

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将要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当然,脱贫攻坚战中的付出者和奉献者比比皆是,这些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集体的大爱精神,就值得我们去感恩,引导学生去搜集家乡的、学校的感人事迹、故事素材,对于丰富和创新感恩教育教学载体具有重要意义,以便使得大学德育课“活”起来。

3.3 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自己没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就谈不上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只有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拥有一双观察世界的慧眼、应对各种乱象的静气和定力,才不会迷惑彷徨、五心不定。胸无定见、随波逐流,跟着错误的东西跑,成为错误言论的传播者。

因此,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众所周知,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主渠道功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也会涉及道德和法治的相关内容,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多有涉猎,目的就是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隐性教育比较突出的是课程思政、班会等课程建设,还有些校园文化、雕塑设计,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影响人、培育人效果。如感恩教育要与学生的管理与生活服务联系起来,要与经济资助、就业、学生党建、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等工作联动开展,形成合力。尤其是國家资助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助学金、电话费、补助等,通过口耳相传,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使命感。

4 结论

高校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心怀感恩,如何做人。在理解当今感恩理念缺乏的背景下,如何结合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案例来弥补感恩教育的缺位,用各种形式的课堂和教育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同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为载体,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之心,进而演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可,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拥护,以切实的行动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曹馨蕾.高校隐性感恩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策略[J].嘉应学院学报,2020,38(05):88-92.

[2]秦晶晶.新时代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9):40-42.

[3]吴嘉倩,翟佩滢,莫梓晴,等.高校思政工作中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东莞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9):109-111.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