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观课议课的对话

2021-06-30陈大伟

关键词:课堂生成对话教学方法

陈大伟

摘要:观课议课是讨论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的,可以找有问题的故事讨论,也可以找一些在课堂中很美的故事来讨论。观课议课之前要了解所观察学生的情况。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结构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发挥想象力、创新教学。要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分层关注,且可以用观课分工的方式来实现。选用教学方法时,新教师可“多中求一”,有经验的教师可各抒己见地“求多”。应灵活处理学生在课堂上有价值的发言,并关注步骤、策略等操作性知识的学习过程。观课教师可以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

关键词:观课议课;对话;分层关注;教学方法;课堂生成

本文是笔者2011年4月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一次历时两天的交流的记录。第一天,笔者和与会教师先共同观察了两节语文课并进行了议课;其后,笔者上了两课时的《乡下人家》并与大家开展了讨论。第二天,笔者先就观课议课的关键和新近的发展做了一个讲座,然后回答了与会教师关于观课议课的问题。这些观课议课的问题,10年后的今天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也就是说,以下当时笔者和与会教师的对话,仍具现实意义。

一、是否要在观课议课之前“说好话”?

问:陈教授,我还记得您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讲到“观课议课就像照镜子,它更大的功能是看看我们扣子有没有扣错,哪里能扣得更好,而不是只为了知道自己有多漂亮”。我们现在做观课议课的确能让自己获得一种幸福和被理解的感觉,也更容易找到教学正确的方向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缺乏被认同的感觉,执教教师的幸福感会打一点折扣。那我们能不能在观课议课之前说一说好话呢?

答:就我个人的理解,观课议课既不是说课好,也不是说课不好,说好与不好那是评课。观课议课是讨论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的。课堂上有些故事是合理的、美丽的,创造这些故事的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有些故事是有缺憾的,可能教師也会感到难受。观课议课不是为了批评这些故事以及创造这些故事的教师和学生,而是讨论如何让这些故事变得更合理、更美丽。在观课议课时,我们不仅可以找有问题的故事讨论,也可以找一些在课堂中很美的故事来讨论。这也算一种“说好话”。

我们已经在尽力设计各种让执教教师获得认同的方法。比如,我常对执教教师说:“在观课议课中,你上出了让自己满意的课,你可以享受一种成就感;如果课堂上出现了问题,你可以享受一种贡献感,你的贡献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了讨论的话题。”

用“照镜子”来作比喻,不是因照见自己“丑”而高兴,而是因为照见自己的“丑”以后可以改进,让自己变得更美好一些,所以心里高兴。我以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能力的实现和自身力量的增强。自身能力的实现表现为有能力改造外在世界,自身力量的增强表现为不断改造自我、自身不断成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一种幸福;学而时习之,习有所得,不亦说乎,是一种幸福;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成效,看到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生活更幸福、成长更明显,也是一种幸福。我以为,这样的幸福比短暂的虚荣更有价值。

另一方面,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会有批评之声。优秀的教师不是不会被批评,而是对所有批评都心中有数;他们会对这些批评坦然接纳,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议课者的真诚关心,而不是“挑刺”。批评会打开他们认识世界、认识教学的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别样的教学风景。

二、部分学生能代表全班学生的水平吗?

问:在观课过程中要观察学生,但我们只能关注到小部分学生,那么这部分学生能代表全班学生的水平吗?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来讨论教学是不是不太合理?

答: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部分组成整体,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体。观课时,我们提倡要坐到学生身边去,你观察一部分,我观察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就在我们各自观察的部分中。其次,我们又要尽可能地研究所看到的学生是否具有代表性,防止以偏概全。在观课的实践中,有这样一些建议——

第一,一定要提前进教室,在上课之前要和身边的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如问一问“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儿”“多大啦”等,也要调查一下身边的学生,如看看学生的作业。调查的目的其实就是了解这个学生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水平。做好了这样的调查,在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避免用“极端”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讨论教学。

第二,一方面是精细地观察身边的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多观察一些其他学生。如我昨天就近观察了两位学生,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我又起身观察了另外12位学生。我注意到,这12位学生中,有两位学生用了指读的方式。观察的面大一点,代表性就出来了。

第三,要分辨教师的教学问题、学生学习中的现象是否具有讨论的普遍价值。对于教师偶尔的教学失误,议课时提醒即可,不必大张旗鼓地证明他的教学存在问题。对于有讨论价值的、可以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则可以先说现象、先讲故事,听取执教教师的意见,从而引发大家的讨论。如观察到学生指读的现象后,我就在想: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指读是否还有价值?指读的好处是什么?指读的缺点是什么?观课时这样想了,议课时我就会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一起讨论“一年级指读习惯的意义、价值是什么?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这样的问题。这时,讨论的内容便超出了两个学生的行为,上升为我们可以研究的一个问题;议课也从现象分享走向问题研究与解决了。

曾经有朋友说:“陈老师,做过观课议课以后,我们现在不怕上公开课,而是怕观课和议课。”为什么会怕观课议课?因为观课议课需要一双会观察的眼睛,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需要修炼这样的眼睛,锻炼这样的思考。我以为,真正会观课议课了,我们也就找到了学习执教的一条捷径。

三、如何发挥想象力,创新教学?

问:观课议课提倡要发挥想象力,要创新我们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创新思维有时很狭隘。陈教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发挥想象力,去创新教学?

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创新。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一般都是从字词的读音、写法等层面去考虑,现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我们还会考虑对学生的人格、自尊、自信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我教《乡下人家》的教学创新就是“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地审视文本”,我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再好的文本也要用一双批判的眼睛去审视;读课文的时候既要读出它的美和好,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尝试作出自己的批评。这就是教学目标的创新。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比如,我教《蝙蝠和雷达》一课,课文要解决的是飞机夜航时的视野问题。我的想法是,要把教学的变化落实到学生身上。于是,我在教学时对内容做了拓展:在“夜晚如何看见”的基础上,拓展出了“看不见”的地方——地下、身体里、海底如何看见;看不到的人——盲人如何看见;如何不让他人看见——隐形技术等学习内容。这样,可使这篇说明文中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尽可能得到发掘和“再开发”。

再次是教学顺序和结构的创新。我们在授课的时候不一定要完全符合课文的先后顺序,也可以从课文中间或结尾入手。比如,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时,我就以问题“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喜爱的心情”来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即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再如,《和时间赛跑》一文中有一句话“爸爸等于给了我一个谜语”,而文章中并没有谜语。于是,我就从“谜语”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谜语是怎么来的”“爸爸的谜语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带着学生从课文中间向前、向后去分析文本。

最后是教学活动的创新。比如生字教学,过去我可能采用教师念出较难的字让学生来写的方式,现在我会试着让学生自己选出自认为比较难的词语来写。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也能得到锻炼,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养成预习的习惯。

创新的思路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有想象力,不要以为只能这样教,也不能以为习惯的、大家都在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是用不着改变的。

四、要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分层关注吗?

问:一个班上的学生参差不齐,很不一致。在观课的过程中,我们需不需要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分层关注?

答:我认为需要。这样的工作可以在观课议课前做,也可以借助录像技术后续补充分析。观课议课前的工作可以是观课说明,也可以是观课分工。

观课说明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说教学背景,包括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也就是让大家了解整个课堂你会做什么。第二,介绍自己的教学创新。比如,我准备在某个时候采取一种新的教法,让其他人重点关注一下这种新的方法效果怎样、可以怎么改进。第三,介绍观察对象。不一定非要等到教研组开展活动的时候才观课。比如,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就可以叫两位教师来观课,看看这几个学生上课到底在做什么。这就是观课分工了。再如,不同学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和收获有什么不同?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困难在什么地方?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进行观课分工。

有了分工,也可以考慮使用量化的方法,如教师提问多少次、提问多少名学生、教师的站位变化等。我有一次回看自己的教学视频,发现自己上课的时候在靠近多媒体的过道走动了7次,在离得较远的过道只走动了1次。我意识到,多媒体有时会成为我们平等地走近每个学生的障碍,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就会有意识地避免被多媒体“绑架”,尽可能多地走近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学生。

五、如何验证哪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问:根据帕尔默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理论,某一个求知者会对一个案例主题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形态,其他求知者会相应地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怎样才能验证哪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更好呢?这是不是涉及观课议课的一个后续问题?

答:议课和磨课不同,磨课可以说是“多中求一”,把多位参与者的意见汇集起来,打磨出一节课,这在优质课比赛准备时用得比较多。而议课是“一中求多”,就是以某个教师呈现的一节课为平台,一方面是大家去理解他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能的改变路径,即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教学;另一方面是发挥教学想象力,思考这节课是否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即开阔视野,各抒己见地“求多”。我注意到,我们议过王萍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一课以后,有老师就说她头脑中装了4种处理方法,这就是发现了“多”。

是不是都要“多中求一”呢?这要看具体情况: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最好告诉他哪种方法更好、更适合,可能“求一”的效果更好;而对于有经验、有自主能力的教师,不“求一”是尊重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创造性。我们鼓励教师自己去选择、创造方法。

是否需要后续呢?这是肯定的。观课议课写的不是句号,而是逗号、问号。我设想的最好效果就是观课议课后,参与的教师大多产生了“自己也来试一试”的冲动,他们渴望把观课议课中体会到的东西创造性地实践一番。这也是同课异构,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实际情况是,及时的改变效果并不太理想,因为教学不是简单的模仿,它要经过一个筛选、加工和沉思、再造的过程,没有经过消化、内化、转化的过程,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很难产生的。不过没有关系,一颗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种子”已然种下。

六、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有价值的发言和学生记不住的问题?

问:对于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有价值的发言,我一直都很困惑,是停下来,让学生记下来,还是有更好的办法呢?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平时教学中多次讲过,甚至讨论得非常详尽的问题,但考试时很多学生还是记不住,或者说“倒不出来”。我们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答:我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有些具体的问题不是那么在行,这要请您原谅。但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交流分享。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到底要不要处理呢?我个人倾向考虑这样三点——一是看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关联度大不大。如果关联度大,正好顺水推舟,乐得其成;如果关联度不大,就应该绕过去。二是看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不难,所需时间多不多。如果难度过大,所需时间过多,花了时间也没有什么效果,我可能就会绕过去。三是要看提问学生的性格和参与状况,要看他有什么需求。如果这个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很少发言,这次好不容易鼓足勇气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即使花费很多时间,也要给他机会,鼓励他的参与,提升他的信心。

教师讲过、学生也做过,考试时学生又不会做了,也是一个常见的教学问题。可能是学生做的时候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动机不够,或者没有从方法层面练习,对步骤、策略等掌握得不好。对于类似问题,或许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办法:一是让所讲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激发他们听课和做练习的兴趣和欲望;二是原则上不要普遍检查,注意单独检查,提高练习质量;三是要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会还是不会,这需要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课堂环境;四是一定要关注步骤、策略等操作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七、观课教师是否需要参与课堂?

问:陈教授,刚才都是语文老师在提问,我这儿有一位数学老师提的问题。他今天上午听了报告,下午有课没来参加活动。他用短信发来疑惑,烦请您解答。您刚刚说,观课时,要成为观课的参与者,甚至还可以帮助执教教师去指导身边的学生。这样的参与可能会对学生有所帮助,但是否会影响观察的客观真实?另外,不可能每一堂课都有观课教师指导执教教师。所以这个问题您怎样看待?会不会干扰和影响执教教师的教学?

答:感谢这位数学教师的短信参与,他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到课堂上观课而后议课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不是以专家的身份去参与的。专家的目的可能主要是求真,需要客观真实的观察和研究;我们是以一线教师的身份进课堂的,需要关注客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实践的问题,是要求善。我们的目的不是给别人下一个“这堂课好”或“这堂课不好”的结论,因此,我们不必把是否客观看得太重要。另外,作为一位实践中的教师,看到眼前的学生学得不好,自己的举手之劳可以对他有所帮助,相信我们都无法无动于衷,不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良心和道德上的內疚。的确,我们无法天天跑到教室里去帮助执教教师,但是能够帮助的时候就要尽量去帮助。既然此时有一个机会,能够对学生有所促进,就应该去做。比如,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某些难点的处理……我今天坐到这个课堂中,就应让身边的学生不落后。功莫大焉!

我们不是纯粹的旁观者、研究者,我们是教学改进的促进者——促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研究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是否冲突呢?我以为,不冲突。要帮助就要观察、就要理解、就要想办法,这是置身其中的研究,也是检验自己方法有效性的研究,是更加深入和有效的研究。我以为,进课堂,我们的研究对象不能单一,不要以为只有研究执教教师才是研究,研究学生就不是研究,研究自己也不是研究。应该说,研究自己才是更有意义的研究,这就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和学者的区别,我们要研究自己,要学会教学。

还有,我们一定不要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聪明的人能够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兼顾前后左右,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比如,我们在观察过程中也在思考,现在一边研究,一边又能以举手之劳对别人有所帮助,何乐而不为呢?注意,我们进到课堂中,千万不要将自己定位于单一的角色,单一的事情其实可以让机器来做。

附带也说一说,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也不要太单一。看别人的课,不要以为他一直采用这一种教学样式,也不要渴求一种教学样式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每一种教学样式都有自己适合的特殊情境,我们应该以发现一种新的可能的视角去看待他人的教学。这样,对于他人的教学,我们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简单评判。

最后,成为促进者,这也需要把握帮助的合适时机和参与程度,不能喧宾夺主,抢了执教教师的“镜头”和“风光”,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身上;特别是教师做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参与太多。强调促进者的角色,还因为我们需要和同事建立一种“同在共行”的伙伴关系。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对话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