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仅仅是留恋(节选)

2021-06-30金河

鸭绿江 2021年3期
关键词:牲口大明

金河

东北的春节实际上没有多少春天的味道。家家户户门口的红纸对联写的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莺歌燕舞春光好,柳绿桃红喜事多”,似乎很有些春意撩人了。

其实,这些对联都是人们从老辈子“对子本”或报纸上的“新春联”里抄来的,大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只不过是些吉利话,或者只是一种愿望。

就说张家沟正月初六这天吧。地上有隔年的积雪,虽然有的地方融化了一些, 但踩上去仍然咯吱咯吱响。西北风卷起晶瑩的雪粉,打在人脸上像刀割一样火辣辣、麻酥酥的。“柳绿桃红”,胡扯!柳树灰突突的,枝条硬邦邦的,还处在冻僵的冬眠状态,倒有点像铅丝,在寒风中发出嘶嘶的尖叫。

“莺歌燕舞”,更是没有的事!不怕冻的乌鸦尚且惊蛰以后才能张嘴叫,呢喃的燕子鬼才知道什么时候能来。现在,张家沟里能叫的除了家里养的大公鸡,就是饿急了眼的麻雀。

不过,天冷并没有冻掉人们的热情。刚吃过早饭,没用哪一位挨门吆喝,第三生产队的男女老少便陆续涌进生产队的大院,像是赶年集。人们兴奋、新奇, 也许还有点心跳。经过二十年的合作化、集体化,“化”来“化”去,张家沟从今天开始,要向一家一户“化”了。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这个弯子叫新阶段,还是叫新纪元? 张家沟的人说不清。

但是人们都感到,它跟土改、合作化一样,是一件顶大顶大的事。

人越聚越多。屋里装不下,人们便聚集在房檐下晒太阳。农村里任何庄严的场合都少不了十来岁的半大小子。他们不停地在院里喊叫着,追逐着,撕扯着, 有时还点响一个“二踢脚”。“咚——叭!”赶年集的味道更足了。

邻队还来了些观光代表。张家沟是个大村子,有九个生产队。既然三队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不妨来看看,说不定能长长见识,积累些经验呢。

同这欢腾气氛最不协调的是蹲在房檐下闷头抽烟的巩大明。

巩大明五十多岁,塌鼻梁,大眼睛,扫帚眉,春节前刮过的尖下巴,刚光洁了几天,一层茂密的胡茬又顽强地探出头来,像播种过密刚出苗的谷子地,浮着一层青黑色的烟雾。他穿一双家做的双脸布棉鞋,青斜纹棉布裤子,扎着腿带儿。

上身是一件黑灯芯绒制服,但显然小了些,棉袄的下襟露出一大截,像是长袍外面罩一件马褂。更别致的是他的帽子:在黑狗皮帽子下面还有一顶单帽。

据他本人说,这样搭配有两大优越性。第一,皮帽里子不容易脏。第二,冷了把皮帽耳一放,可以挡风;热了把皮帽一甩,也不至于露出秃头顶来。但是, 制帽厂生产单帽毕竟没有考虑到巩大明的特殊需要,皮帽子戴上去之后,单帽还有一些盈余留在外面,整个造型好似我国传统的重檐式建筑。

从外貌和背时的装束看,巩大明像是蹲在大集的一角卖干豆腐片的。不过,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也会隐隐约约发现一些他有异于一般农民的某些气质:庄重和威严,这是一种农业生产者和领导人相结合的气质。他是张家沟大队九个生产队、一千几百口人的总当家人,老资格的党支部书记。

三队队长张云才走过来。这是个三十来岁、剽悍的年轻人。

“啊呀!我的老书记,我正想叫人去家里找你哩,你倒早来了。”张云才伸手去拉巩大明的胳膊,“不到屋里坐,在这儿受什么清风?”

“屋里人多。”巩大明把嘴里的烟袋移开,淡淡地说。

“嗨!再多还能没有你坐的地方?”

“这儿……清爽。”

“要不我去给你搬个小凳儿?”

“算了,算了。”巩大明用烟袋指了指院子里的人,“天挺冷的,抓紧吧。”

“巩书记,我是不是把情况向你汇报一下?”

“算了,算了。用不着脱了裤子放屁!该咋办就咋办吧。”

“你既然来了……”

“你当我是来听汇报的?”

巩大明自己也说不清今天他为什么总想发火儿,说出话来总带一股炮药味。巩大明本来不想来的,可是,不知怎么鬼使神差,他还是来了。这里并没有他的事。

他的家在三队,三队的会有儿子巩清参加也足够了。他也的确不是来听汇报的,因为三队要做的事早就在支部会上定下来了,会议是他主持的。那么,巩大明到底要干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

张云才又问他:“你是不是先讲讲?”

这也是个问题。按照常规,巩大明是该讲话的。他没喝过多少文化水,但是他很爱讲话,也很能讲话。他上衣胸前的口袋里有一个掌心大的小本本,那是八年前去大寨参观时上级发的。

今天,小本本的塑料皮已经满是裂纹,但小本本的纸芯还有一多半是空白。他参加过数不清的会议,但也只是带着两只耳朵来来去去。不过,这也锻炼了他卓越的记忆力。凡是上级要求他办的事,不管三条五条,他都能不走样地记下来,传达下去,很少出差错。

一些复杂的理论问题他记不了那么多,但他觉得所有理论的“老根”早就被他抓住了:集体——社会主义!个人——资本主义。值得称道的是他时时都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每次大队放映电影,他总要拿过话筒,正一正帽子,先叫一声“社员同志们”,然后从“中心工作”,直讲到节约用粮、计划生育和防备小偷儿。因此,张家沟的社员看电影前都要打听一下巩大明是否在家,如果在家,晚去个把小时,保险误不了电影。

但巩大明有巩大明的办法。后来,他不在放映前讲了,偏要在放映中间讲上二十分钟。他对这一招儿很得意,“嘿,谁也甭想溜!走了就看不上电影儿!”可是今天,爱讲话的巩大明摇头了,“不讲。有啥讲的?”

张云才转过身来,见人已到齐,便招呼大家注意,开会了。既然屋子小,装不下那么多人,他索性把屋里的人都喊到当院来。反正时间不长,风凉一下也没关系。他把人集中在房檐下向阳的地方,自己站在一辆胶轮大车上。毕竟是个高中生,张云才讲话轻松自如,而且有鼓动性。他好像使用了定身法,成年人不用说,连顽皮的孩子也不再打闹了。人们一个个瞪起眼睛,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听着,对西北风卷起的雪粉也不在意了。他的话似乎变成了大家的意志:三队实行生产队统一管理下的包干到户责任制,是再好不过的了。

巩大明对这些话并不感到新鲜,他听过一百零八遍了。但是,他对眼前的这个场面却感到熟悉而惊异!唔,是了,那是1955年的冬天,记得是刚进腊月门儿,也是个刮风带雪的冷天,巩大明给乡亲们做过入社的动员。那时,人们的眼睛、脖子也是这样的,而且比今天还要激动和兴奋。

他那时也就是张云才这个年龄,不过不如张云才讲得好,也不是站在胶轮车上,而是站在村子中心的一个小墙垛上,那时还没有这个大院呢。1958年秋天,人民公社化的动员大会却是在这个大院开的。场面跟今天差不多,但敲锣打鼓,红旗招展,比这热闹得多。“合作化的带头人”“人民公社化的举旗人”,巩大明的功劳簿上一直是用大字这样记录着。

可是今天……是开玩笑吗?这个玩笑竟然开了二十五年!好家伙,四分之一个世纪呀!那时张云才大概才五六岁,他奶奶领着来的。谁想到历史规定要由这一代人来纠正巩大明的失误!

“……大队党支部支持我们队实行‘包干到户!”

“哗——”一片热烈的掌声。

“呸!”巩大明无意中吸进嘴里一口烟油子,苦得他打了个冷战。他使劲吐了一口苦水,同时把烟袋嘴儿朝下甩了几下,狠狠地咬在嘴里。

巩大明肚子里的苦衷向谁说呢?“支持”,不支持行吗?上级的红头文件早就明明白白写上了。巩大明可能犯别的错误,但从来没有犯过同中央或上级党委唱对台戏的错误。巩大明丝毫也不怀疑包干到户能增产增收,懒人变成勤快人。可是,这么一来,把各家各户联系起来的只有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生产队的“统一管理”了,这还能叫社会主义吗?

“嗨嗨,巩书记来啦?”

巩大明回头一看,一个瘦干干的小老头蹲在他跟前,是张老疙瘩。

张老疙瘩拿起巩大明的烟荷包,一面往掌心里倒着烟叶,一面问:“巩书记,你想分个啥呀?”

“分……什么——‘分啥?”巩大明有点茫然。

“噢,应该叫‘包,对了,是‘包。”张老疙瘩忙更正說,“今天不是要把队里的牲口包下去么!我是想分……啊,是想包,包一头骡子,大青马也行。你呢?”说话之间,他卷成了一支烟,小喇叭那么大。他又向巩大明伸出一只手,“来个火儿!”

张老疙瘩是巩大明的老伙伴了。新中国成立前,他俩一起给一家地主扛过长工,是患难之交。后来他们还住过几年邻居,因为他们住的都是地主的房子,两家处得也不错。“文革”时有人揪巩大明的“走资派”,张老疙瘩还是“保巩”的骨干。可是,不知为什么,巩大明今天看张老疙瘩很不顺眼。

既没有烟,也没有火儿,带张纸条,专吸别人的烟,张老疙瘩这种“三等烟民”的做派就使巩大明很讨厌。还有,张老疙瘩嘴里时时带出来的“分”字也煞是刺耳。巩大明铁青着脸,没有搭话,只是把火柴递了过去。

张老疙瘩没有注意到巩大明感情的变化。他接过火柴,“哧”地一下划着,然后迅速用两只手把火焰捧住,只在上面留了一道缝,得意地把小喇叭似的烟伸进去……啊,这又是一个历史性镜头!

那是1947年的冬天,土改工作队来到张家沟领导搞土改。一天在地主的大院里分牲口,张老疙瘩一面这样点着烟,一面笑眯眯地问过他:“大明兄弟,你想分个啥?”分地主,你扬扬得意,应该;啊,今天你张老疙瘩又拿出那个高兴劲儿来分社会主义!分,分,你分红了眼,分上瘾啦!巩大明真想一巴掌甩过去,把那支喇叭烟给他打飞。

“真的,嗨嗨,你这个当书记的想包个啥牲口?”张老疙瘩又问。

巩大明皱起扫帚眉:“去去去!”

“咦,这是咋啦?”张老疙瘩不解地看着巩大明的脸,“八成在家挨了弟妹的笤帚疙瘩啦!嗨嗨……”张老疙瘩叼着烟走了。

“哼,亏你还是个贫农!”巩大明望着老疙瘩瘦干干的背影气愤不已,“集体搞不好,就是这号人搅和的!”

“……经队委会研究,党支部批准,牲口承包方案是这样的——”张云才说到这里,略微顿了一下,“牛马驴骡,队里一个不留,全部包下去。牲口有好有坏,有强有弱,但不能像卖肉那样切开搭配。所有的牲口都以质定价,原则上一户一个。打开窗子说亮话,谁都想包个好牲口。怎么办呢?给牲口统一编号,抓阄!凭命由天。一抓两瞪眼,好坏无怨……”

张云才的话一字不漏地钻进巩大明的耳朵里,刺得他耳膜疼。“凭命由天”,扯淡!共产党、八路军什么时候讲过“命”和“天”?在大队支委会讨论三队的承包方案的时候,还有公社的党委书记参加,巩大明是反对抓阄的。

但公社党委书记说:“交给群众讨论一下,按多数群众的意见办。”

群众一个声地嗷嗷叫:“抓阄,抓阄!”有的还说,用别的办法总是有权有势的人得实惠。这叫巩大明很伤心。他当了这么多年干部,得过什么实惠,得了房子,还是得了地?懒,馋,占,贪,没有过。

算了,既然大家信命不信领导,那就去听“命”吧。每个人在倒霉之前总希望自己命好。

张云才到屋里做阄去了。院里乱哄哄的,有的在谈论自己的手气,有的迫不及待地去马棚和牛圈看牲口。巩大明敢断定:许多人从来也没有对集体的牲口看得这么仔细。你说怪不怪,讲了二十几年的集体主义,反倒把人们的心都讲到肋巴上去了!

巩大明朝马棚和牛圈看了一眼。槽边上的一匹老马正微闭着眼睛,悠然地嚼着干草节儿。这匹马是十几年前巩大明从牧区买回来的。老马大概早就熟悉了这个大院,习惯了热热闹闹的集体生活吧?如果被牵进哪一家的小院里去,你还想这个大家吗?……巩大明不愿再待下去了。

他觉得浑身发冷。他要回家去。他把狗皮帽耳放下来,把熄了火的烟袋锅在鞋底上磕了几下,站起身来,唉哟,腿好像过电一样,软溜溜、麻酥酥的,一步也动弹不得。是蹲麻了。

“喂,阄做好了,都放在我的帽子里。”张云才从屋里走出来,光着头,把帽子举得高高的,“大家先抓,只准伸手,不准看。一家只出一个代表,只准抓一次。来吧!”

张老疙瘩像个机灵猴。他第一个跑到张云才跟前,卷起袖子,把手伸进帽子里去,两只灵活的眼睛不停地转动着,干瘪的嘴唇紧抿着,看那专注、费力的样子,好像不是在取一个小纸团,而是在拔千斤顶!

“嘿,五号,白骒马!”

虽然不是骡子,也不是大青马,白骒马也不错。张老疙瘩乐得几乎要蹦起来,急着要去马棚里牵马。

张云才把他喊住了:“等等,你凭运气抓的,谁也抢不去。等大家抓完阉一起牵,还有些事要说哩。”

张老疙瘩只好踅回身子,但眼睛一直瞄着白骒马。

“下一个……”

“九号,是头牛!”

“下一个……”

在人们一个个抓阄的时候,得意扬扬的张老疙瘩又凑近巩大明的耳朵:“我的书记,你咋还不去抓呀?别等到最后给你剩一头驴驹子。”

这时巩大明的儿子巩清也走过来,问巩大明:“爹,咱抓不?”

“你看,小子都着急了。”张老疙瘩在一旁撺掇着。

“爹!你抓,还是我抓?”

“不抓。剩下啥是啥。”巩大明说。

“你别说,这也是个办法。”张老疙瘩又来了兴头,“有福的不用忙,没福的忙断肠。”

“你……你给我滚一边去吧!”巩大明竖起扫帚眉,瞪起大眼睛,布满皱纹的脸就像脚下冰冷、干裂的冻土地。他愤怒得简直要爆炸了,要不是正月初六,人又这么多,他真的会骂娘的。

“啊呀,我的书记大人,你是不是吃了炮药了,肚子里哪儿来这么大的火儿呀?”张老疙瘩哭丧着脸,显然很委屈,“你是不是对我们这个破烂大家还有些留恋?我看出来了,是有点。要说呢,我也留恋。二十几年,咱们都围着这口大锅吃饭。咱们吃老了,儿子吃大了,还有了孙子。现在要拆锅台,心里也有点……那个。可话又说回来,锅里的饭不够吃,总不能大家守着它挨饿呀!你说我说的对不对?”见巩大明不吱声,张老疙瘩又说下去,“咱哥俩一个锅抡马勺这么多年,你肚子里的心思我能不知道?”

“你知道个屁!”巩大明仍然没好气。

【本栏责任编辑】 铁菁妤

猜你喜欢

牲口大明
到延安去
最美的背影
曹大明教授简介
与护林老汉“明争暗斗”
《六字大明陀罗尼》考释
动物的爱情
《十大明王》造像方法谈
牲口放青要防备中毒
怎样防止牲口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