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手机摄影拍摄初探

2021-06-30邵泽东

今传媒 2021年4期
关键词:特点功能

邵泽东

摘 要:手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各种以手机摄影为噱头的社交软件也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手机摄影操作实务的角度,来探讨在新兴媒介环境下,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时的拍摄特点和功能,以及对手机摄影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与传统器材的差别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对手机摄影与其拍摄的特点进行探究。

关键词:手机摄影;特点;功能;差别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4-0121-03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勃兴,摄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开始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在手机的制造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其附属的摄影功能也逐渐强大的新媒体时代,手机摄影以其轻巧、便捷、易于上手等特性快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手机摄影开始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表现自我,乃至进行摄影创作的重要工具。

摄影界泰斗,美国摄影家约翰·萨考夫斯基曾说过,摄影的特性是用“自由自在地、不公式化”的方法来呈现“变幻莫测的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方方面面”[1]。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手机摄影与传统的相机摄影有着诸多不同,本文笔者仅从拍摄角度这一个切入点出发,探讨手机摄影在拍摄角度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一、手机摄影拍摄的特点

(一)双向拍摄,天然的社交属性

由于手机本身是一个社交工具,人们使用手机大多数是基于自身的社交需求,而摄影功能只是作为辅助使用。所以手机摄影带有天然的社交属性。使用手机拍摄与使用传统相机拍摄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手机可以双向拍摄。现在大部分智能手机都拥有前置和后置两个摄像头,前置摄像头常常被人们用来进行“自拍”。“自拍”这一行为本身含有很强烈的社交属性,自拍→美颜→分享这一系列基于手机前置摄像自拍功能的分享行为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甚至在许多新闻节目中,只要配置一个自拍杆,出镜记者就可以一个人完成出镜和讲述。类似的情况在许多网络直播平台中也可以看见。

由于手机本身具有互联网的属性优势,让使用者可以在拍摄完成后,随时上传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例如微博、微信、视频分享网站,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交APP等,只要有移动网络的技术支持,用户就可以生产信息,分享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上的多元化是其具有的显著特征[2]。

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美国学者克莱·舍基认为,互联网和新媒体社交平台让所有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聚在一起进行知识分享,由此出发将产生可观的社会效应。各种社交视频平台中的手机摄影作品多样且丰富,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都具有较低的准入门槛,让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手机摄影“双向拍摄”的这一自然属性又天然具有社交功能优化的性质。它让每一个人在无需别人的帮助下,就可以自主地参与到社会文化的生产和创作当中,让人们从“沉默的大多数”变成每一个发声主体。充分激发了个人参与社会文化创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不同的兴趣平台发表自己的所长,也推动着社会文化的结构从精英化下沉到平民化为主的转向。各类网络主播、明星、大V,也借由手机的自拍功能,在社交平台中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供他人观看。甚至孕育了“网红经济”这一新兴的社会经济形态,同时也助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网络主播利用手机的“自拍”功能发布视频,也使其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职业气候,也为很多没有固定工作的人群带来了收入。让很多以前被人们忽视的社会群体重新站在聚光灯下。例如,工人、农民工和广大的劳动人民,有的甚至通过网络直播社交平台成为“网红”,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从事一种新职业的可能。

(二)定焦镜头,景别切换全靠走

手机摄像头从摄影技术的角度看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定焦镜头,二是恒定光圈(手机镜头的光圈一般在F2.0~F2.4)。虽然大部分的手机都具有表面上的“变焦”功能。但这些变焦功能本质上是“数码变焦”[3],它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摄像机或者数码单反相机所具有的“光学变焦”功能完全不同。具体的区别是在于,光学变焦依靠镜头内部的镜片反射结构实现变焦功能。但数码变焦是依靠数字技术处理的功能,强行“放大”每一张图片的单个像素。这种功能相当于我们在后期处理过程中把图片直接放大一样,它会对原始照片的像素造成损失,相当于裁切构图。这种方法对于大多数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的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手机感光元件本来就小,像素普遍较低,裁切构图之后像素进一步损失,容易变成“油画式”照片。所以在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的时候一般不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变焦操作。

所以,要改变视角或者景别一般只能靠摄像师与被摄体的远近距离来进行操作。也就是说想要達成变焦的目的,必须“靠走”。这种方法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一方面,由于焦距的限制,摄影师必须距离被摄者或者现场更近一些,才能捕捉到精彩瞬间或者有效信息,这避免了摄影师只是远远地站在现场外,用长焦镜头伸上去的“局外人”式创作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焦距限制,在拍摄活动影像时,“变焦”的那一部分常常因为走动、素材不稳影响,晃动而不得不舍弃,可以说是有弊有利。

此外,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基本上都具有VR全景摄影的功能,而且操作简单快捷,直接在手机内就可以完成全景照片的拼接,这极大地增加了手机摄影的便利性和艺术性,数码相机在进行全景照片拍摄时一般相当麻烦,在前期需要三脚架,后期需要PS拼接合成,而手机则省略了所有的繁琐步骤,这是手机摄影在拍摄全景照片时的一大优势。

(三)轻便小巧,视角多元,适合隐蔽拍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手机重量轻,摄像头小,取景屏幕大,传统相机不能到达的位置,它都有可能轻松到达。这给一些隐性采访带来了技术支撑,它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记者”。我们常常能在新闻节目或者资讯短视频中看见记者或者普通人用手机“隐蔽拍摄”的画面。手机摄影给了每一个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监督社会治理的权利和方法。同时,执法的政府机关部门也会在民众的监督之下自觉执行“程序正义”,用文明的行为执行严肃的法律,促进法治社会的建立,留下证据后,民众也可以对不正当执法进行追责。因此,使用手机进行拍摄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民众自觉执行舆论监督的方式[4]。

此外,手机的轻便小巧还带来了另外的一些好处,它减弱了被摄对象在镜头面前的紧张与不自然感,让被摄对象更容易适应镜头。传统器材大、显眼、醒目,因此要让拍摄对象适应镜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手机轻便小巧且随处可见,它的生活化特性,让拍摄者能在拍摄过程中与拍摄对象比较容易地建立一种拍摄信任关系。如何使拍摄对象不在镜头前拘谨而且能自由地进行表达,同时又恰到好处地保持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感,不破坏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当生活化的手机摄影取代了专业的摄影器材,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放松起来。同时也会消除被摄主体对于摄像头的戒备,使被摄者在镜头前的表现更加自然。比如,在《纽约时报》摄影记者达蒙用iPhone和Hipstamatic软件拍摄的军事摄影作品《驻阿富汗美军的日常生活》中,被摄士兵在照片中显现出来的姿态和表情都非常自然和真实,而这都是摄影师用手机进行拍摄的,小巧的镜头并没有打扰被摄对象正常的生活状态。

二、手机摄影拍摄的注意事项

(一)对于隐私权和肖像权的侵犯

如前文所说,手机的轻便和小巧以及它的普及和大众化,使得在拍摄过程中它不容易引起被摄对象的注意。这在某种程度上为隐蔽拍摄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了法律上的纠纷。在一些场景条件下,如果拍摄者未经拍摄对象同意就把图片或视频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可能会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从法律层面来讲有可能侵犯拍摄对象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引起法律纠纷。

例如,2016年在苏州地区的一家公共浴室内,一名少女对着镜子梳妆自拍,但却把自己身后三位正在洗澡的女士也连带着拍进了镜头中,照片上传到网上以后引发了网络热议。还有很多不法分子,借助手机的便利性,对隐私场所进行偷拍,之后放在网络上进行售卖,极大地侵犯了被拍摄者的隐私权,甚至给拍摄对象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恶劣影响。

(二)摄影的真实性遭到损害

手机摄影方便、快捷。有时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处理的一系列图片摄影流程。比如“美颜”的出现,它在某些层面上满足了大众的虚荣心理和审美需求,但它也让手机摄影的真实性受到损害。我们常常能在各种直播平台上看见这样的现象:直播封面图和真实人物完全是两个样。所以,手机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摄影的真实性。

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这一点可能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在新兴媒介环境中,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新闻生产的一员,用手机为新闻媒体提供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和生产很有可能会失真,从而进一步导致媒体误报新闻事实,甚至会影响受众对于事实的判断。

三、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器材的差别

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在器材上有着巨大差别,笔者在前文已有提到。除去在前置摄像、分享信息与后期修剪上的便利之外,手机摄影在专业性上仍旧与传统摄影器材有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差距就在于,手机摄像头的CMOS感光元件的尺寸大小和相机像素都不如传统相机。比如华为P20pro[5],它的摄像头感光元件大小约为11.95mm×8.96mm,而普通意义上的APS-C画幅相机的CMOS大小为24mm×16mm,它们的差距巨大,更遑论与全画幅相机相比了。而较小的感光元件导致手机在光源较弱的拍摄现场无法发挥出它的优势,甚至无法拍出一张正常的照片。此外在快门速度、光圈、焦距、防抖性能、握持感上都有诸多限制。

就拍摄角度而言,手机在拍摄角度上与传统摄影器材的差别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仅仅是为了记录生活,随手拍拍的普通用户,成片中的拍摄角度必然不如用手机进行创作的使用者把握得更好,更直接。也会有很多人不会使用各种摄影手法进行创作,导致拍出的图片不具备美感,使成片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发生。

四、結 语

总得来说,手机摄影这种大众文化产品的发展依托于物质基础。随着公众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改变,手机摄影在近几年来不断发展,但与专业摄影之间仍存在距离。同时,手机摄影又因为它天然的社交属性和技术限制,使得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拍摄角度的层面上与传统摄影器材有着诸多的不同。我们应该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对这些具体的创作规律进行探究,让它们也成为一种规范,更好地服务于创作者和接受者。

参考文献:

[1] (英)格里·巴杰著.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2] 梁琛.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中的手机摄影[J].新闻采编,2018(6):58-59.

[3] 王伟.手机摄像头发展史[J].数码摄影,2015(1):164.

[4] 程艳华.新媒体语境下手机摄影传播现象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8(6):120-122.

[5] 叶芊汝,邸贵玉.对手机摄影发展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8,31(7):164+187.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特点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2IN1厨房漏斗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功能关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