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际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1-06-30陈妙莲陈庆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实现路径

陈妙莲 陈庆琳

[摘   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受我国在教育发展之初确立的重点学校制度的影响,一些地区内的薄弱校在教育硬件设施、教育发展目标、教育价值观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与优质校存在较大的差距。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因此,各地方政府和学校应努力通过转变观念、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校际合作、推动优质资源信息化及优化家校合作等途径促进校际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教育公平;校际差异;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8-008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息息相关,但受我国在教育发展之初指导思想的非均衡化取向及重点学校制度的影响,一些地区仍难以实现校际教育的公平发展。各地方政府和学校都应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地促进校际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转变政府观念,加大经费投入

指导思想的非均衡化取向和重点学校制度,在我国教育发展之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学效益。在呼吁教育公平的今天,一些地区存在着“为突出发展重点校而忽略薄弱校”“为了有重点校而重点投入”的教育现象,这与教育公平的理念背道而驰。

1.转变指导思想的非均衡化取向,不再设置重点校

尽管重点学校制度早已被教育部取消,但一些地方政府指导思想的非均衡化取向仍然潜在,这些地方的重点校往往能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及社会支持,多渠道筹集到更多计划外的资金以供学校发展,这在无形中拉大了校际教育的隐性差距。长此以往,重点校与薄弱校的教学质量必然存在差异。随着国家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追求更优质的教育,于是出现了“择校风”“教育移民”等现象。重点校的设置吸引了大批优秀生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薄弱校的办学质量,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两极分化的日益严重,从而影响教育的公平发展。

以人为本是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价值观。我国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以实现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教育政策制定及政策实施的全过程;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不再设置重点校,致力于让每所学校都成为现实意义上的优质校,从而在全社会营造教育公平的和谐氛围,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实现教育的制度公正。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向薄弱校倾斜

教育经费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应逐步加大教育方面的财政拨款比重。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使教育经费难以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民办教育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但由于传统思想的禁锢,民办教育在社会上始终遭到怀疑。为此,国家应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民办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影响力。民办学校会与公办学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这能激励二者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育经费要向薄弱校倾斜。虽然提供差异化的教育资源似乎有“不平等”的意味,但恰恰是这种具有倾向性的教育资源供给弥补了薄弱校此前发展的不足之处,保障了教育起点公平。薄弱校应充分利用教育经费,提高教学硬件水平,提高教师工资,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校从教,促进优质教师的均衡配置。面对教育差距,要努力实现教育高位均衡,而不能“削峰填谷”。若缺乏优质示范学校发挥榜样作用,各校便会失去前进的目标与方向。

二、加强校际合作,落实优质资源信息化

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育公平真正实现的前提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校际合作促使优质资源信息化的方式可以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

1.强化教师培训,加强校际教师交流研讨

政府应完善教师录用机制,强化对教师的培训,为薄弱校教师的进修提供资金及政策支撑;消除校际教师交流体制障碍,使薄弱校能从优质校吸收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校长交流轮岗制度,使优秀校长为薄弱校带去先进的办学理念等无形的教育资源,为薄弱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和文化保障;鼓励优质校与薄弱校结对子,实现优质校定点帮扶薄弱校,并对各结对校进行帮扶质量评比。不同结对校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这样不仅能节约教育投入成本,還能推动各校进行教学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进而多层次、多渠道地化解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外部供血”是“治标之法”,“内部造血”才是“治本之策”。补偿与帮扶薄弱校应该立足整体性效益,使薄弱校能尽快摆脱弱势心理的束缚。应对薄弱校进行教育文化和教育观念方面的帮扶,使其能主动发挥创造能力。薄弱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应该发挥主动性,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更新教育与管理理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2.完善学校信息化设施建设,在网络上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保障信息化时代下教育公平得以实现。一些薄弱校虽然引入了多媒体设备,但存在计算机机型老旧、配备不齐全、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不足等情况。因此,薄弱校要充分利用教育经费,完善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使教育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质性公平。同时,薄弱校还应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质量评测,转变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

优质资源信息化,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通过网络公开课等信息化教学形式,薄弱校的学生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特点,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目前,对于网络公开课的使用与分享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宣传不到位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做好顶层设计,探索校际网络公开课的共建共享策略,通过举办校际教师网络公开课比赛等,提高课程质量与开发效率。

三、优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与支持的双向教育活动。应通过优化家校互动合作,打造家校和谐教育生态,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1.加强家校互动,加大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

目前家校合作的开展情况存在校际差异,优质校的家校合作往往较为顺畅有实效,而一些薄弱校的家校合作往往流于形式。由于薄弱校中部分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一些教师则对他们带有偏见而不愿意与这些家长进行深入合作。一些文化素养不高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多地依赖教师和学校,在处理相关学校事务时往往呈现单向服从的状态,难以主动地与教师进行良好的双向沟通。

学校应明确家校合作的价值定位,鼓励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力度、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等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以实现对教师的激励。通过开展家庭教育交流和评比等活动激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鼓励家长通过阅读书籍等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加大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这样不仅能使教师从中深化对家长的理解,还能使教师和家长通过沟通交流逐渐取得教育目标与培养方式的一致,并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教育合力。

2.实行家校合作共育制度,完善教育公平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建立家校共育制度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家校合作的顶层设计,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家校合作,凝聚家校合作共育的共识,并提高校际家校教育资源共享程度,构建目标明确、措施规范的合作体系,将家校合作共育开展情况纳入学校评优体系,加大家校合作经费投入,鼓励家校活动开展,并对优秀活动进行评估与奖励。

学校要落实家校合作共育组织,如学校家委会、家校合作督察队的权责;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合作活动,如家校趣味运动会、家庭教育交流会等,以提高学校事务处理的透明度,深化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合作平台,如创建班级微信群等,从而优化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组建专家和志愿者队伍,建立家校合作教育咨询平台,以解决文化素养不高的家长面对的家校共育障碍,以及经验不足的教师在面对家校合作时出现的问题。这有利于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进而全面实现教育公平。

校际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实现会经历一個艰巨的、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多元主体要协同合作,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为实现我国教育的公平发展、高位均衡而共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9(2).

[2]  张春晖.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4(4):160-163.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实现路径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