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家庭中的传承与弘扬
2021-06-30王巧玲刘旺明
王巧玲 刘旺明
[摘 要]家庭教育对人来说是奠基性教育。积极引导农村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采用科学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8-0070-03
一、通过家庭教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今天,能否守住根与魂,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守住根与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因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人们提供生存技能与道德准则,因此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传承、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它们一个都不能少。家庭教育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日常生活中,往往比其他教育形式更具影响力。家庭教育对人来说是奠基性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塑造人的重要功能。通过家庭教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优秀的沟通能力,還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所以,每个家庭都应该自觉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漠视、否定或抛弃优秀传统文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家庭中的传承与弘扬策略
(一)明确教育目标,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受经济状况及教育资源的制约,一些农村家庭的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的机会少,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利因素。还有一些农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重智轻德,重文化轻思想,他们受教育水平、教育方式及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的影响,基本上不重视甚至漠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利因素。想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转变这些农村家庭的家长的教育观念。
一些农村家长要转变只关注成绩的家庭教育观,并且要懂得: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农村家庭教育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农村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家庭氛围。
(二)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文化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土壤。农村家庭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发挥文化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行为、情感、习惯等的影响作用。
家长要构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书香家庭,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文化氛围。家长可根据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立足家庭经济状况,购置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为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条件。看电视和上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长在孩子上网和观看电视节目时,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选择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和内容。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听中国古典音乐,并用国画等装饰家里。这样既能增长孩子所掌握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水平,又能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坚持榜样示范,打造文明家庭,树立优良家风。中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十分重视长辈的榜样示范作用。他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重视长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孝敬父母,爱护子女,关心兄弟姐妹;要辛勤劳作,兴家乐业;要与邻里和睦相处,乐于助人;要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致力于打造和谐文明的现代家庭。这能让孩子的思想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影响。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家长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民族节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家长可以隆重庆祝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日,营造节日氛围,让孩子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领略传统文化的韵味,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荣誉感,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可以让孩子积极参加本地区举办的各种优秀的文化活动,做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宣传者。如参与本地区举办的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参观博物馆及本地区举办的国画展、书法展,参加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等。在良好的氛围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过多的限制,家长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以有效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农村家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应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从孩子的年龄与接受能力出发,确定恰当的教育内容,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1.因材施教,树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亲人、家乡、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自古及今,家国情怀始终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助推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让孩子树立深厚绵长的家国情怀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内容。
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可以让年龄较小的孩子通过识字和写常用字,感受到汉字的艺术魅力;教会孩子基本的传统礼仪,让他们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等良好品质;带领孩子外出游玩,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让年龄较大的孩子观看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阅读讲述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的故事等,以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学阶段,还可以采用吟诵诗词、名言警句及欣赏传统文艺等形式,引导孩子树立家国情怀。我国是诗词的王国,蕴含家国情怀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浩若繁星。有宦途失意的游子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恋乡之情;有独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情;有“万里奉王事”的壮志;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有“穷年忧黎元”的爱国忧民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 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渴望国家安定统一的情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身为国的使命感;等等。通過吟诵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诗词,孩子们能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增强文化自信心。
2.知行合一,践行传统美德
讲故事、吟诵赏析经典古诗词,是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想方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让孩子有效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引起农村家长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发扬“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思想,就是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情怀。传承、发扬“重义”思想就是要做到追求真理、坚持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知恩图报也是“义”的重要内容,因此践行“重义”思想,还应该做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国家的培养之恩。礼尚往来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讲究谦和有礼貌,待人接物时要有礼节,与人相处时要礼让。诚信是立身处事之本,要想做到诚信,就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忠于国家,忠于职责,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传承和践行传统美德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把传统美德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件小事上,以在实践中升华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品质。
3.结合时代发展,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从传承的内容来看,不仅应关注家国情怀及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重要内容的传统美德,还应关注其他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思想,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节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文化成果。它们对于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传统美德,抑或是其他思想观念等的传承和发扬,都应该结合时代发展,坚持创新理念,即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新发展和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既保留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又结合时代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践行要求、评判标准等”,“进行必要的改造转化”,致力于实现“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要不断地补充、拓展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忠”,可解释为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左传》里说“临患不忘国,忠也”,这样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符合时代要求,是积极进步的;而类似于“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的忠君思想,并不符合当今的社会形势,应该抛弃。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01-20(004).
[2] 万光侠.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视[J].东岳论丛,2017(9):27-34.
(责任编辑 王嵩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