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低年级优化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2021-06-30何雅娟
何雅娟
[摘 要]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干,是在传授语文双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有益于终身阅读。根据平时的教学,提出“培养问题意识、开发迁移能力、鼓励大胆想象、引导自主阅读”等策略。
[关键词] 阅读教学;优化;阅读能力;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向,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在(部编版)教材中如何优化阅读教学,为学生构建施展个性的舞台,让阅读成为学生的需要,笔者尝试了几个有益的做法:
一、培养问题意识,学会质疑创新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阅读富有个性,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我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质疑创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到处都有疑惑,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的质疑。每次预习我都积极鼓励孩子们把自己预习时的疑惑写成一、两个小问题带进课堂。即使他们的问题有时幼稚得可笑,我也非常珍视,不但耐心倾听,还适时给予肯定、引导。时间一长,他们已经形成爱提问题的习惯,质疑的能力也越來越强了。其次,在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寒号鸟”时,我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质疑:“故事听到这儿,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的兴趣一被激起,争着举手,“这只小动物是谁?”“它为什么会发出‘哆啰啰的叫声?”在初读完课文后,我随即让学生找出故事的结局,以此引导学生再次质疑:“为什么最后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然后带着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培养其找到相关信息,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只有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活跃他们的思维,进而激发他们探索和求真的创新精神。最后,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解答最后一个问题:“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时,我引导学生放飞思绪,当一学生回答道:“看到落了一地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除了惊讶和后悔,他还会疑惑:假如明年葫芦还长蚜虫,是不是治好蚜虫后,葫芦就能长得比大南瓜还要大?”话音刚落,好多学生都争着发表看法,有的说:还要勤浇水多施肥;有的说:其他的虫害也要防治——我见势,也不加以评论,表扬质疑的学生后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大家回去想一想,查找资料,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天,我就从学生的故事中收获了“惊喜”。当然,这三种做法也不是贯穿运用于每堂语文课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教师适当、有效地鼓励,会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探求意识,实现从自主质疑到主动释疑的飞跃。
二、开发迁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
在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开发迁移能力,创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经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如,学生在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以及查字典理解词语等方法后,就可以在之后的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新的词语。又如,可以进行段落之间的学习迁移。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以“春天”一段为例,指导学生以“自由大声朗读→找出所写景物→画出好词佳句→进行交流汇报→指导想象朗读”为学习线索,指导学生学文。归纳出学习方法后,继而指导四人学习小组运用学习“例段”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美。汇报交流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依葫芦画瓢,有些还加以创新,效果甚佳。另外,如果遇到结构和思路相类似的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三、鼓励大胆想象,点燃思维火花
1.想象画面。教学中,通过文字来想象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是泰戈尔写的一篇散文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因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读起来不是那么通俗易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新鲜(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想象画面。如,教学第1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荒野”“竹林”的环境及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的样子,体会这些词句的生动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第2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先找找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花儿“跑出来”“跳舞”“狂欢”等情景,边朗读边做动作,体会花的喜悦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教学第6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树枝“互相碰触”、雷云“拍着大手”的情景,体会花孩子渴望出来玩耍的心情。
2.句式训练。乍一看这似乎和“想象”扯不上关系,但某些句式说话训练可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感悟的机会,创造交流的场所,让他们去想、去悟、去听、去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在学生自悟、自读,进一步感受“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的基础上,出示句子训练:荷叶还会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各抒想法:“荷叶是荷花仙子的舞台,仙子们穿上粉色的衣裙在上面跳出优美的舞蹈。”“荷叶是我们的防晒衣,穿上它就能抵挡夏天的炎炎烈日。”“荷叶是小朋友的童话书,翻开它就能知道所有夏天的故事。”……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3.续编故事。教学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我启发学生以“雪孩子回来了”为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如又下了一场漫天大雪,小兔子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编童话,续讲故事。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续编的故事中自由地翱翔。在这里,学生语言表达得到了强化,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引导自主阅读,发展学生个性
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首先要激发热情。热情是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原动力。认识到这点,每堂课在教学前,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运用语言,利用活动,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一心扑在学习上”。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日月潭”一课时,我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设了融音乐、色彩、画面为一体的情境。采用“小导游介绍”形式,逐步向学生展现了宝岛台湾日月潭的美丽景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学生引到文本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日月潭独有的“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更激发起了学生对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引发了学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怀。
适时、恰当的评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课堂上我适时发表师评,机敏引导自评,巧妙点拨学生的互评,运用多元激励评价协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快乐,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不断成长。
其次是保证时间。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读书,深入文本去思考。这段时间虽不长,却恰恰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讲读”模式,把阅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上课时,一个问题刚被提出,往往有个别心急的学生就举起了小手,这时,教师须引导他们先读文感悟,再与人讨论交流,才形成“答案”。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切莫让这个别之人阻塞了大部分人的思路。
最后是提供空間。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空间,让学生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人,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的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品析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介绍黄山上的一块块奇石”。学生听说要当“小老师”,兴趣一下子被激起,各显其才,有的选择声情并茂地朗读,抒发对黄山奇石的喜爱;有的选择当小导游,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介绍黄山奇石的怪;有的就发挥自己在画画方面的能力,挥起彩笔画下它的奇特……
阅读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不断优化阅读教学,让个性化阅读这股强劲的东风,促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色彩,也使阅读教学这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秦娜.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8(9).
[2]闫冰,张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现代教育化,2016(35).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