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论坛:校本研修的创生与超越

2021-06-30施晓红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本研修超越

施晓红

[摘 要] 教师论坛,是教师群体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以其主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实效性践行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理念。本文探讨了“为什么论”“论什么”“怎么论”这三个问题。实践证明:教师论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塑造,生成职业的尊严和职业的智慧,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实践回归,根植实践的土壤,开花结果,是校园文化创生的载体,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彼此熏染、浸润滋养,是校本研修的超越与创生,超越的是固有,创生的是文化,收获的是教师精神的挺拔与专业的成长。

[关键词] 教师论坛;校本研修;创生;超越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思想并不抽象也不高深,尽可能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如果给自己的教育注入了一些思想,也就提升了教育品质,你的教育自然就比别人有更高的境界。愿你相信,思想田野里的每一寸躬耕,总能在实践中寻得收获”。这是在学校举办的“师说”教师论坛第100期之际,笔者发给教师的寄语,倡导教师做一个思考的实践者,实践的思考者。

古有韩愈的《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今有高镇小学的“师说”,坐而论道,谈论、讨论、评论、争论,言语交流,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形成策略,生成智慧,收获成长。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6学年开始至今,每周一的教师例会中,都安排“师说”教师论坛环节。优秀教师传扬先锋引领的示范作用,骨干教师体验进取登攀的职业乐趣,青年教师获得自我提升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该论坛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去寻求研究的热情,增强职业的智慧,更是学校在教师校本研训工作中的创生与超越。

一、为什么论:论坛的价值实现

论坛的价值功能直接指向学校最重要的群体——教师的发展。以师为本,发展教师,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是校本研训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论坛激发了教师自我建构的状态

教师每一天的教育生活都是鲜活的,与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紧密相连。有自己的教育故事可讲,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我们要求每一位上台“师说”的教师,要讲自己的教育故事,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在日常的工作中多一份细微的观察、用心的体验,捕捉典型教育案例的情感体验。众所周知,看稿讲与脱稿讲,站着讲与坐着讲,面对学生讲与面对教师讲,写出来和讲出来,那是有很大区别的。在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当众多抒发之前,我们要求教师站着讲,脱稿讲,锻炼教师敢于思考更敢于公开表达的勇气。一位教师在随笔中写道:因为要讲自己的故事,我在与学生交往时就不敢敷衍;因为要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会刻意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去追问,去挖掘,去审视,去反思,我自觉不自觉地就进入了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

(二)论坛提供了教师直抒胸臆的机会

不可否认,当今的教师群体,职业认同感降低,职业倦怠感加强,教师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几年前,学校是一所提升空间还比较大的学校,因与城区其他几所百年老校比起来,无论在学校文化积淀、教师群体素养、生源结构组成、家庭教育支撑等各方面都存在短板。鉴于此,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不够强,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状态比较普遍。我们开展了“假如我是学校校长”论坛活动,让教师设身处地去思考学校的发展,讲述自己对学校未来的期待,从校长的角色角度去阐释发展愿景与发展路径。事实证明,相信教师,还你奇迹。一位教师就是一份治校方案,有理念有策略,令人感动。有些时候,学校的一些政策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们也给教师机会,上台“师说”。我们不担心教师说“走火”,让领导感到尴尬。我们让教师尽情表达,消除误解、怨气,避免产生情绪的“堰塞湖”。也有个别教师有过过火的言论,事后也表示感到抱歉。点燃激情,启发思维,释放情绪,缓解压力,教师的生命会变得更加轻盈。

(三)论坛促进了教师学习组织的建设

在“术”的层面上,教师的工作具有公开性,在“道”的层面上,却是相对隐性的。通过“师说”交流教育之道,呈现教育之思,缩小了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同伴分享的教育智慧,可以弥补个体之间的差异,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大大缩短成长的周期。中青年教师、名优教师也是压力在身。面对着公开展露自己才能、才华、才气的“师说”辐射场,人人都希望能被认可,都愿意为之努力。有一位教师,当听到同伴的优秀分享后,把自己的讲稿改了13次,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改进。这让我们看到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竞争所带来的良性效果,全校教师不知不觉地以开放、协作、共生、创生的心态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学习研究团队,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二、论什么:论坛的内容选择

论坛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论坛效能的发挥,因此,一定要避免随意化。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干预教师说的话题,但是可以进行引导。因为,论坛的研培方式毕竟与常规的教研有所不同。

(一)关注内容的阶段性

在论坛实施初期,论坛的内容可以让教师自主选择,这样的好处是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在这个阶段,学校管理者一定要以包容的态度、敏锐的眼光去感受。我们粗粗概括了一下,论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教学类,与学科教学专业水平有关;班主任工作类,与育人技巧家校沟通有关;生活修养类,与音乐、体育、心理、美术等艺术有关。到目前为止的120期《师说》,看看这些题目:《绘本旅行,编织孩子的七彩梦》《研学,行走的课堂》《热爱生命,渴望大海》《说说儿童写生》《日逍遥》《设计的力量》《我是“接班人”》《从A到Z,童年照相馆》《学英语,游天下》《书法之美》《教学催化剂》《学做一个幸福的人吧》……单从这些题目看,有的似乎与教师职业无关,但是功夫在诗外。这些内容进入论坛无疑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口。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品位提升,这样的教师,本身就是极好的课程资源。

(二)关注内容的典型性

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够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但是在走过“尝试启动”阶段后,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论坛内容的聚焦。如在自主选择话题的过程中,有一位班主任讲到对班级中后进生转化与时俱进的策略与做法。我们就引导全体教师进行讨论,因为对这个话题,每位教师都会碰到,而且都会有话可讲。我们就用一个月的时间,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师说”。这样的系列论坛,使得教师在“论”中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品行培养由观察转向理性内在的根源追踪,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后,我们对论坛内容的典型性要求提高了。教师也养成了从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热点、难点、疑点、专业重点问题进行“说”与“论”。部编版语文教材全面使用,教师一时難以适应。我们就举行以“教材解读”为主题的系列论坛,通过这样开放联动的活动,增强新教材的实施效果,提升教学效益。

(三)关注内容的贴切性

“师说”教师论坛实施5年,走过了“尝试启动”“全面规范”“学科突破”“持续深化”这四个阶段,始终坚持内容的真实性。内容必须是教师真实的职业需求。作为现代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是什么,作为管理者应该有明确的判断。如为何有些电视节目就不受欢迎,这必然跟观众的需求脱节有关。我们倡导进入论坛的内容主题切忌虚高缥缈,我们都是一线教师,我们的“论”要与我们的专业水平相适应,与本校的教育教学真实的情境相连。我们要求切入的角度以中观或微观内容为主,不要太宏观,不选纯理论性的内容,以应用性的内容为主。

三、怎么论:论坛的操作实施

“怎么论”,得从论坛的制度保障、组织形式、活动策略、激励机制以及想要产生的效果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作为学校管理者,如何在论坛的实施过程中强化引领的意识,以理性的头脑去捕捉各种信息,并通过归纳提炼,宣扬传播,将教师的思想点亮,激情点燃。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多变

不能让论坛活动成为教师沉重的负担,需要在组织形式上做好文章。只有方法得当,重视教师的内在自主的需求,强化自驱力,才能避免被动应付的局面产生。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进行教师教育教学困惑调研,然后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事先向教师公布“师说”论坛主题菜单,让教师自主选择。选择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两人,甚至是团队。多人参与的团队,组内策划研究解决方案,商定论坛内容,确定上台主讲人。当然,也可以是主讲与助讲相结合,打破论坛一人一言堂的局面。针对某个话题,组内其他人可以进行有效补充。现场的听众教师互动参与,有质疑答疑的思想交锋,有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气氛显得活跃热烈。我们也非常注重论坛的“亲和力”。为了不让参与的教师感受紧张严肃,我们在会场会播放背景音乐,有茶点,还有倒茶的“服务员”。教师感受到参与论坛是教育生活的丰富,是精神的休闲,是心灵的放松,而不是工作任务的强加。

(二)模式风格的多向呈现

论坛实施到一定的阶段,慢慢地,教师也摸索到一定的规律,论坛呈现出了模型的轮廓。如,关于教学实践类的主题,就可以归结为“背景分析”“问题呈现”“改进策略”“效果分析”“经验提炼”的模型。关于生活类的主题论坛则多体现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趣味性和参与性就非常鲜明。关于体艺类的主题论坛则多体现表演性、展示性,突出审美的趣味和艺术的感染。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形成严密的逻辑性和严谨的学术研究性,以帮助教师理性地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当然,不能为了一味追求模式风格的一致性而让论坛形式化、固化。毕竟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认知程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识修养不同,在论坛中收到的效果当然也不尽相同。因此,尊重教师的梯度成长,保持对差异的尊重与理解,引导教师在差异中认识差距,从而自觉奋力进取。因此,论坛的模型模式鲜明风格多变是我们要打造的经典,同时对论坛的大众化走向也不可忽视。

(三)激励机制的动力保障

若教师参与论坛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论坛的价值就是“水中月”。如何解决教师参与的动力源问题,考验的是管理者的管理艺术。我们从三方面进行激励。一是对问题提供者的激励。日复一日地教育生涯,教师往往会陷入熟悉的风景中变得麻木。若在论坛主题征求中被采纳的,在教师本人的《学术成长积分卡》上可以加上5分。这样教师会去拓展新视角,在教育实践中寻求新的启迪,将“熟悉”的风景线变得“陌生”。二是对主讲者的激励。我们给主讲者录制视频,颁发荣誉证书,肯定其智慧奉献;将教师在论坛中所展现出来的经验做法、思想价值会被制成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广为传播。例如,小陈老师讲了她的班级积分制度、班级银行建设,学校帮助她进行提炼、梳理,把她的做法在全校试行、推广。一个班级的实施经验改变了一个学校的学生评价载体,小陈老师的成就感满满,同时也让其他教师都感受到主人翁的力量。三是对听众的激励。互动参与,氛围营造,现场点评,随机抽奖等等各种形式,增强思维的“现场感”。

教师论坛,是教师群体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以其主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实效性实践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理念。它不是教师教研的主流方式,但却足以影响主流,引领主流,带来校本研修的创生,因其自然草根的态势而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可以说,教师论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塑造,生成职业的尊严和职业的智慧;教师论坛,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实践回归,根植实践的土壤,开花结果;教师论坛,是校园文化创生的途径载体,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彼此熏染、浸润滋养。教师论坛,是校本研修的超越与创生,超越的是固有,创生的是文化,收獲的是教师精神的挺拔与专业的成长。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校本研修超越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长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
跨界与超越(2)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