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1-06-30郭秀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素养传统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当认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学科特性入手,遵从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围绕着传统文化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搜集文化资料,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受到良好思想品质的影响,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同步提升。尤其是在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教师就更应当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有效融合起来,从学生年龄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出发,逐步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热爱我国的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借助好传统文化,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日常教学中穿插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通常都是教师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未能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穿插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时,教师需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古诗词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和了解诗词中的田园生活,激起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能够受到美的熏陶,激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渗透辛弃疾在创作该首词时的社会背景,或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动画等资料。借助多媒体技术讲解语文知识,不仅可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又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时,教师就可运用吟唱法,使学生能够在吟唱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美,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词的优雅旋律与音乐美。在上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良好的意境,配上恰当的音乐,并带领学生一同朗读古诗词。在完成古诗词的诵读后,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绘制出来,细细品味古诗词中隐藏的传统文化。通过结合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活,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感受古诗词、传统文化的魅力,锻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能力与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好学阶段,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这无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遵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渗透传统文化,创设不同类型的对话主题,使学生能够围绕着传统文化展开讨论和交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题西林壁》时,教师就可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同学们,我国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景。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赞美我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描述该方面的古诗词呢?你们知道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吗?”教师还可让学生去讨论有关北宋的文化知识,了解唐宋八大家。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巡视,避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充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切勿只顾讲解语文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讨论中,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机会,使其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需逐步渗透传统文化,并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积累的传统文化,而这不仅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自由讨论的方式能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遵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各项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又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七律·长征》这一课时,教师需认真分析课文内容,准确划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同时还需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加入小组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准确把握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可提供讨论的问题或话题,如:“七律是什么?律诗的特点是什么?本诗的风格是什么?該篇课文的诗意是什么?透过字词,你看到了什么?该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诗句的含义是什么?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是什么?红军的精神和气概是什么?”学生需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围绕着课文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展开交流。在各小组完成讨论后,需选出代表发表各自的讨论结果,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引导学生收集传统文化资料

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相对较为轻松,学生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而这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无法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适当调整课后作业的布置形式和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资料,并在上课时分享各自的收集成果和学习成果。利用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文化修养的同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教师就需认真讲解课文内容,并为学生布置有趣的课后作业:“同学们,你们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旨是什么吗?你知道还有哪些诗歌与该首诗的主旨相同吗?你能否收集一些同样类型的诗歌呢?”在完成作业的布置后,教师就需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能够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而教师需全面、深入地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和收集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表扬学生表现较为优异的一面,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最后,教师需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和归纳学习成果,并共同编写黑板报,将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充分呈现出来。

又比如,教师还可创设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避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厌恶感。在临近春节期间,教师可创设“春节技能比拼”“春节知识宣讲”“春节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春节拥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不仅可在春节期间获得新玩具和新衣服,还能吃到不同类型的美味食物,也不用每天上补习班、写作业等,能够跟朋友一起玩耍,还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因此,春节在学生眼中是十分美好和向往的。临近春节,教师就可联系家长,让学生能够在春节期间学习和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各种节日的技能,如窗花的裁剪等。教师需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技能、知识呈现出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借助比赛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能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同时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气质、修养也会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会变得更加系统和完善。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创设不同类型的对话主题,使学生能围绕着传统文化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还应当在课后作业中加入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创设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春影.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语文建设,2018,No.384(12):63-65.

[2]王维德.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1):155-155.

[3]乔元年.在文化传承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12):53-54.

郭秀霞,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词素养传统
踏青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