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导读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2021-06-30孔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红烛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能团结民众,促使大家共同为祖国的繁盛而奋斗。在统编版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展开爱国情怀的作品,所以我们教师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逐步渗透爱国教育。语文导读法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链接和爱国情怀有关的背景资料,促使他们自主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并组织他们参与到相关的读写训练中。这样就能逐渐渗透家国情怀,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链接背景资料,知人论世

(一)深度分析,理解报国宏愿

教师在导读时可以适当链接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基于知人论世的思想展开阅读,这样他们就能找到深入分析的角度,尝试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体会其报国志愿。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而促使他们深入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作者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已经六十六岁了,他以为自己能得到机会安排北伐,但是谁知道自己的建议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同,因此他来到了京口北固亭,登高远望,心中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作品。”教师在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后又引导他们思考:“作者已经不复年轻,但是为何还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少年人的冲动呢?”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作者有着远大的抱负,虽然他一生坎坷,没能实现自己的志愿,但是他依然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报国的热情,如果遇到作者这样的生活状态,会如何做,是否能继续坚持梦想。

在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所以青少年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教师要在导读中先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怀,体会其爱国之情,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分析,说说是否得到了启迪,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什么促进作用。

(二)场景再现,体验奉献精神

富含家国情怀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有较大的距离。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参与到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在了解作品内容、作者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演绎其中的场景,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并且被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感动。

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一下主人公袁隆平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是什么,他的事迹具体情况是怎样的,为何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教师引导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自己心中的袁隆平,并体会其身上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坚持在农业科研的第一线,牺牲了很多的个人时间,你觉得他为何要如此做呢?如果是你的话,你能做到像他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工作吗?”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袁隆平的事迹,并体会到了他的奉献精神,学生自己的爱国情感也得到了激发,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国家付出自己的贡献。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

由于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朝代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且作者也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重演中设身处地进入到特定场景中,这样才能无限地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文章的含义,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家国精神。

二、细读文本细节,触动心灵

(一)对话作者,丰富审美体验

在导读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但是却不能直接将观点和答案灌输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个性化阅读。所以教师在导读时要尝试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某些細节,进而触动心灵,和作者进行情感对话,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在对话中学生发现,不管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事情的叙述、对人物的描写,无不展现出作者对家国的思考,这样他们就能理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在学习《琵琶行》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某些细节,在感受作品文字美的同时也对话作者,尝试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展开分析,说说作者如何展现琵琶的声音,又如何将音乐的声音和情感结合起来。学生发现作者用“未成曲调先有情”展现了情感的积淀,在“弦弦掩抑声声思”中进一步体现了情感的激发。作者用“轻拢慢捻抹复挑”展现了演奏者的动作,用“似诉平生不得志”展现了情感逐渐被激发。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等地方,作者又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声音,同时体现了回肠荡气的音乐魅力。在这番赏析中,学生发现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情感,表现了怀才不遇者内心的痛苦之情,而这正是古代爱国文人的普遍情感。

(二)推敲细节,感受坚韧意志

教师要在导读中促使学生和作者进行个性化对话,进而获得新的感受。如某些细节能展现作者的坚韧意志,而这种感受是学生平常很难体会到的。此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结合作品中文字细节展开分析,思考哪些文字体现了作者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并说说对自己有什么启迪。

在学习《我与地坛》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细节展开分析,感受作者的坚强意志,并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找出作品中体现荒芜但不衰败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何认为这是地坛最大的特点。学生找到了“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等词句,发现其展现了地坛十分荒凉,但是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进行思考:“你知道作者的人生经历了什么吗?他又从地坛中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呢?”学生认识到:“作者命运坎坷,身体状态也不好,但是他来到地坛,感受到了弱小而顽强的生命力,他认为地坛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从中感受到了生的希望。”学生在细节分析中体会到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和对生的渴望。

三、开展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一)调动生活素材,模仿写

阅读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字,还要促使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让他们调动生活素材展开同主题创作活动,在模仿中提升写作能力。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尝试调动生活中的素材,展开仿写。“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作者的经历呢?是否有过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外出散步的经历呢?在散步的过程中,看到了美景,你的情绪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能否仿照课文的形式,创作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呢?”这促使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创作,在此期间教师又进行了引导:“作者心情不快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吗?”学生认识到作者看到家国不幸,心中伤感,所以才有了不快的情绪,由此可见作品中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他们在仿写时也试着在文章中展现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导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和作品进行情感互动,得到心灵上的激荡,此后则要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这样能有效稳定并延伸学生的家国情感体验。

(二)放宽条件限制,创意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放宽条件,引导学生写出创意,这样有助于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家国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

在《红烛》中,作者用“红烛”自比,表现出自己想要用微弱的光芒照亮险恶的前途,哪怕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无所顾忌。在学生理解了这首作品的寓意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红烛还有哪些象征意义呢?你能否围绕此主题展开创写,写出自己心中的‘红烛呢?”为了让学生激发想象力,教师还适当地放宽了条件,学生还可以选择其它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用现代诗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悟。如有学生用“红烛”象征活跃在抗疫战线上的工作者,认为他们用自己的行為帮助人们在黑暗中点亮了道路,让人们不再惊慌失措。该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和“红烛”结合起来,展现出了其中的象征意义,同时,他也通过诗歌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爱国者,体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青少年的成长关乎祖国未来的发展,要想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就要重视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导读法,合理引导学生阅读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品,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思考相关问题,这样就能逐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孔洁,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红烛家国情怀
《霜天红烛》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红烛情
略谈“家国情怀”
最美红烛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