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背后的思维

2021-06-30林海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麦子积水语言文字

日常教学中,我遭遇到了很多次关于文本理解的分歧。与其说是文本理解上的分歧,倒不如说是逻辑理解上出了分歧,因为语言的背后是有思维的。新课标就明确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语言的品味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次文本理解的分歧是关于一篇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文章如下: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大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当时有争议的是“妻常之田”的“常”和“不觉潦水流麦”中的“流”两个字的理解。

好多学生认为“常”就是“经常、常常”的意思,放在句子中也说得通。而关于“流”字,争议更大。不仅是学生,甚至有同事也认为完全可以理解成“流进”,不必解释成“使……流走”。真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非也。文言字词的理解不能只顾及句子本身是否通顺,还要兼顾到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在特定的语境中,前后语句之间是有逻辑推理的,也就是说语言的背后是有逻辑的。

上文中“妻常之田”的“常”解释为“经常、常常”之意时,虽然在本句中是通顺的,但是却不能与后面句子的句意衔接上。后两句话“曝麦于庭,令凤护鸡”,讲的是一件具体的事情,并不是一个常态化的状态,只是妻子某一次要到田间干活之前的具体安排,并非经常这样,否则逻辑上说不通,因此,此处的“常”只能理解为“曾经”,通假“尝”字。

而“不觉潦水流麦”中的“流”为何不能理解成“流进、流到”之意呢?还得从逻辑上来推理。当时天突然下大雨,张凤沉浸在书中,并没有察觉。按照一般逻辑推理,人如果发现天下雨了,一定是赶紧收好麦子,不要被雨水淋湿了。如果人没察觉到下雨的话,第一个后果必定是麦子被浇湿了,其次才会是地面的积水流进了麦子。写作者既然想通过叙写此事突出强调张凤读书的专心致志,那么怎么可能不强调他没有察觉天突然下雨,麦子被淋湿了这个直接事实,却退而求其次地强调后续衍生出来的结果,即积水流到麦子里了呢?所以此处不应是“积水流进麦子”的意思,应是突出更严重的后果:积水把麦子冲走了,这个从逻辑上才能说得通。另外,结合后文“妻还怪问”一句,也可以得出此结论。妻子从田间回来会对什么现象感到奇怪呢?是地面的雨水流进了麦子里,还是地面的积水把麦子冲走了呢?如果理解为前者,那么妻子怎么可能不对下雨不收麦子这一现象感到奇怪,却单单纠结于雨后的积水流进了麦子呢?这于情于理都解释不通。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麦子被地面的雨水积水给冲走了。因此,此处的“流”不能解释为“流进、流到”,只能解释为“使……流走”。语言之中蕴含着很多的情与理,而这个情理之中就有思维的踪影。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唐太宗在和房玄龄的谈话中提到“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很多人不能理解“不能自执书卷”,认为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可能不能拿着书看呢?问题在于,学生们纠结的只是“自执”这个词语字面的意思,却不明白它只是某种原因导致的一种后果。其实,依据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它并不是强调皇帝不能拿着书看,而只是强调当上了皇帝的唐太宗由于事务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亲自阅读书籍,所以才叫人读书来听。很多学生只纠结于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没有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去探寻背后的逻辑,殊不知,语言文字只是呈现出来的一朵朵艳丽的花,它们的藤蔓却需要紧紧缠绕并依赖逻辑思维这个架子。

还有一次,学生们在背诵李清照的《声聲慢》时,很多人把“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一句背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旧相识”和“旧时相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仔细咀嚼,句意却有天壤之别。“旧相识”只是强调飞过的大雁是老相识,“旧”在此处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相识”。李清照此处仅仅只是想强调一下大雁是旧相识吗?显然不是,她是想要借此传达更多的信息!而“旧时相识”则不仅只有此层意思了。多了一个“时”字,那么“旧时”就在强调“过去那个时候”。那“过去那个时候”是指什么时候呢?那时国家和作者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这样,一个小小的“时”字,却带出了这个字背后的时代,背后的人事,背后的历史,与作者的现今当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思乡之苦、亡夫之悲、流寓之孤、晚年之凄的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一股脑地借托这个“时”字奔涌而出。可见,语言字词的背后往往承载着极其丰富的信息,为何用这个字而不用那个字,为何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这背后都有逻辑与思维的考量,语言的背后都有思维的痕迹。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传达思想的最重要工具,是离不开思维的。人们在运用语言沟通交际、传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其实就是运用思维逻辑进行信息编辑并表达的时候。语言的本身承载着思维,而思维是语言不可或缺的支撑。一个人在表达时,能否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准确合理地表达出来,首先要看他是否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其次要看他是否可以用逻辑性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维表达出来。可以说,思维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

语文的教学是关乎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强调“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语言文字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学语言就要关注它背后的思维轨迹,通过语言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还是表达与交流,抑或是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语文,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离不开对语言背后逻辑思维的积极探寻和深度把握。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也将会积极反作用于语言的表达及运用。因此,不妨在一些极不显眼的细微之处带领同学多多咀嚼、多多推敲,也许在这个品味和探寻中,我们能够找到思维的一些痕迹,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Z].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9.

[3][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2010.

林海霞,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麦子积水语言文字
麦子熟了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复溜穴在输卵管积水中的应用初识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麦子的回忆
小熊当当玩积水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