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比较阅读法,提升中学生阅读能力

2021-06-30孙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鲁迅创作文章

学者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种最本质的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意识本身,因而也就是人的一切有意识生活就会是不可能的。”比较是一种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其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求同、求异比较的方式发展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阅读效果。

一、同中求异,拓展思维空间

(一)同人异文,体悟作家气质

学者叶圣陶认为阅读方法不只是机械地学会解释词句,记忆文句,了解文法修辞的发展,更要紧的是归纳、比较、揣摩和体会。在比较阅读中,求异比较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名家的作品,要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各个作家的风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求异对比的活动,尝试体会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鲁迅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戲》《故乡》《孔乙己》等,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同人异文比较,分析一下作者的创作风格。教师先引导学生说一下对鲁迅作品的基本感悟。如有学生认为:“我觉得鲁迅的作品大多都展现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尤其是体现了农民的痛苦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验证此看法,看看鲁迅是否还有其它风格的作品。如有学生提出:“《社戏》一文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美好,所以鲁迅也并非所有作品都展现了民众的痛苦,还有一些作品也表达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还有学生发现:“鲁迅的散文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展现对过去的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是如此,体现了美好的过往和善良的人性。”在对比中,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鲁迅的风格。

(二)同文异析,获得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同文异析的比较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说出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然后引导他们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作品。

在学习《故乡》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分析,尝试将闰土、杨二嫂前后的人物变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并进行个性化表述,说说作者为何要如此刻画人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对比分析。如有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认为:“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展现了旧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冲突,当时社会已经变化,但是人们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最终被时代淘汰。”还有学生从社会因素入手进行分析,认为:“鲁迅想要通过作品批判现实社会,所以他通过展现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来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有学生从人性的变化、创作手法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引导他们展开互动交流,看看谁的说法更准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能用模式化的解读限制学生的思想。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活动,说说自己对同一篇作品的不同理解分析,这样学生能深入感悟作品,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

二、异中求同,引导举一反三

(一)基于单元视角,指导赏析

学者朱绍禹认为语文教材既是语言的教科书,又是思维的教科书,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而且学习到思维技能,进而发挥双重的教育功能。在初中语文比较阅读中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点,要促使学生展开异中求同的比较,总结写作手法,进而举一反三地展开其它作品的阅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单元视角展开阅读,将那些在主题、内容、创作手法、中心思想等方面有共同点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鉴赏。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文章都是展现景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单元视角展开分析,说说不同作者如何创作同类型的文章。学生首先发现了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差异点,《小石潭记》写的是作者真实看到的场景,而《桃花源记》写的则是作者心中构想的场景。同时学生还找到了作者生活年代、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异中求同的比较,看看能否总结出共同点。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写景类的文章,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却不只是为了描写景物。《小石潭记》主要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思考,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心情,而《桃花源记》主要展现的是对于社会的思考,表现对于黑暗社会的不满。”这样学生就基于单元视角,找到了两篇文章的相同点。

(二)基于人物视角,知人论世

《孔乙己》《范进中举》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年代,但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却有着一定的相似点,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比阅读,看看他们在性格、人生经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如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他们深受其害而不自知,还在自觉地维护封建制度。”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结合两篇作品的社会背景进行思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对人的异化。学生认识到这两篇文章的创作年代有所不同,《范进中举》创作于封建势力强大的年代,而《孔乙己》则创作于封建势力走向衰亡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孔乙己的遭遇愈加展现出封建制度对人的影响之深。由此学生在知人论世的思想引导下,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更了解了人物形象。在对比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如何能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此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自己总结出的经验运用到自主创作中,这样学生能逐步学会在自己创作中运用同样的手法,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三、辨明误区,避免负面影响

(一)遵循文本本意,开放有度

比较阅读是一种很高效的阅读方法,但是在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辨明误区,找到解决方法,避免比较阅读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在比较阅读中,教师常常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入手比较,试着说出自己的个性化想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一味地求新求变,进而说出一些经不住推敲的答案。针对此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基于文章本意的基础上展开分析,既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又要促使他们围绕文章本意展开分析。

在学习《海燕》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套用所谓的标准答案,认为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展开创作,用“海燕”象征某一类人,但是由于学生并未更好地理解该作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海燕》和《白杨礼赞》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就找到了新颖的阅读角度。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合理的对比点展开分析,如将海燕和白杨的形象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分析,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个性化想法,又为他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学生认识到:“海燕展现了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下奋勇搏斗的意志力,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波涛汹涌的场景的,而白杨是西北十分普通的一种植物,用来指代抗日军民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十分合理。”学生认识到作者在选择象征形象的时候也会结合当时的社会面貌展开分析。

教师要帮助学生先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展开同类比较,在学生的说法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也要提出问题,加以引导,促使他们能把握更好的比较角度,掌握文章的重点,这样学生才能提升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复原经典本貌,追溯本意

不少学生在比较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套用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反而无法复原经典的本来面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针对此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复原经典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追溯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再展开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狭隘窠臼,提出更有创意的想法。

在阅读《故乡》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比阅读,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说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在分析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作者批判了不能与时俱进的人,展现了他们被时代所抛弃。”学生对作品的本意理解不够深刻,所有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比作者的其它作品,判断其本意。学生认为:“作者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批判社会黑暗面的,所以我认为作者也是用闰土和杨二嫂作为切入点,主要目的是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在对比中,学生逐步理解了作品的本意。

教师要避免让学生按照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文章,而要鼓励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這样学生能更好地探究经典的本来面貌,摆脱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更深入地解读作品。

我们教师要不断优化比较阅读,学生就能更好地总结文本的特点,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比较阅读开放性、多元性、探究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对比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展开对比阅读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孙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鲁迅创作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一墙之隔》创作谈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鲁迅《自嘲》句
创作随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