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剧对小说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2021-06-30安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情景剧大学语文趣味

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二十一世纪,美育早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在大学教学中似乎没有专业课这么重要,但是恰恰是它承载了审美教育的重大责任。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

为了使广大的大学生对小说文化有更深更好的了解和体悟,让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在大学语文的小说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情感认知与理性认知相统一,因此小说教学的探索也必须不断深入。

小说阅读教学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再加上小说本身的特点,应该担负起激发创造力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任。但实际上,小说阅读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大学语文的小说阅读教学主要训练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学生阅读小说除了能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人物情感,还要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人物出发,让人文精神与主题思想融合,做到小说教学中除了思想教育也有审美教育。

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小说阅读很感兴趣,因为阅读小说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有趣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独特的环境氛围,优美的语言文字,多样的表达技巧等等,这一切都给予读者美的体验。

但是,小说阅读教学,就不那么美好了。目前常用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编写段落提纲、故事情节提纲和分析情节结构线索,复述情节等,以便熟悉故事情节,掌握中心事件、主要矛盾及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而感知小说的结构形式,即谋篇布局的特点。很难让学生心灵与文本精髓实现真正的共鸣。

如何能让小说阅读教学变得有趣,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完成教学任务呢?笔者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可以把情景剧引入小说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用情景剧演绎小说,以一种娱乐轻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与创新,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还能让思想教育与人文精神得到深入渗透。

情景剧,原本是来自美国的一种轻喜剧。一般都是室内戏,不用外景。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只需要准备简单的服装、道具,有合适的场地就可以了。最难的,则是剧本的创作与现场的演绎,而这恰好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

笔者为什么建议老师引导学生用情景剧演绎小说呢?学生是否会喜欢这样的方式呢?笔者认为用情景剧演绎小说充满趣味,也不乏深度。

一、用情景剧演绎小说,可以深入领会文本趣味

首先,让学生用情景剧演绎小说,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趣味。

一般人阅读小说,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而对小说的谋篇布局、主题表达并不是很在意。偏偏这些也是欣赏小说的重点,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和心理活动去分析小说的结构形式,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当然,老师不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去灌输,而是通过让学生用情景剧演绎小说,从而达到让学生把握小说结构形式、理解小说主题思想的目的。

以鲁迅的小说《风波》为例。这篇小说是鲁迅于1920年创作,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说描写了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故事内容、主题思想,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遥远很难理解的。如果老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只能是记住了老师灌输的内容,却没有深刻的领会,只能是囫囵吞枣,虽然学过了这篇小说,却也仅止于知道而已,而不能对小说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而如果让学生用情景剧来演绎《风波》,則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人物的感情变化,在结构上完整地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演进,非常适合分成几个场景来演绎。那如何切分场景呢?这自然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从而把握小说的谋篇布局。

而学生在演绎这一幕幕关于辫子有无的讨论中,对人物的心理就会有深刻的理解,就能够对小说中人物七斤、七斤嫂、赵七爷等人因为“皇帝坐不坐龙庭”“辫子要不要”而产生的情感变化感同身受,再加上场景的布置,道具的使用,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生活的自然环境之封闭和社会环境之愚昧,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辛亥革命对农村、农民几乎没有影响,明白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表明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就不会有民主革命。而这正是鲁迅所要表达的主题。

另外,通过这些场景演绎,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小说的叙事线索、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作品浓郁的地方特色,小说的讽刺意味等等,能够认识鲁迅严峻、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当老师在小说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用情景剧演绎小说的方式,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演绎,在阅读中就会主动去揣摩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而在演绎中,学生又会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二、用情景剧演绎小说,可以真切感受创作趣味

其次,用情景剧演绎小说,可以真切感受创作趣味。

用情景剧演绎小说,需要学生自己根据原小说,自己创作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切感受文学创作的趣味。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是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活动。用情景剧演绎小说的创作活动,已经有了素材来源,学生需要做的,是研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然后用情景剧的方式,把自己的这些认识表达出来。

当然,当小说变成情景剧,就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改变的不仅是表达形式,学生还可以有自己新的认知,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情景剧,表达自己的观点,传达自己的思想。

以《红楼梦》节选的宝黛争吵为例。这一段内容虽为截取的片段,但也可以独立的欣赏。它富有戏剧性和生活真实性,而且曹雪芹很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和情态、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这都使得它很适合进行情景剧表演。

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青梅竹马,性情相投,萌生了纯真的爱情。但是,在封建社会的礼教束缚之下,自己的命运要由父母而不是自己做主,他们的情感不能宣之于口,直接表露,所以二人之间只能“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偏偏贾宝玉又长期混迹于姐妹群里,女人缘很好,这使得寄人篱下、心思敏感的林黛玉,非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两人之间,尤其是林黛玉心里,有很多的猜疑,也就有了很多的试探,以至于言语相激、误会顿生。而实际上,这些表面上的口角之争,背后都是两人内心的深情。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中,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之事引起了林黛玉的疑虑,但又不宜也不能明问宝玉,只好用假情去试探。贾宝玉则急着要表白,又因林黛玉的讽刺而懊恼,于是误会产生了,二人吵了起来。这是两人相处中最厉害的一次吵架。林黛玉和贾宝玉每次的争吵,实际上都是他们之间爱情的点缀和见证,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中,他们才最终明白对方的心,成为彼此的知己,成为心心相印的恋人。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争吵,表现的正是少男少女恋爱的一种扭曲心理。宝黛的争吵当然是和他们所处的封建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但看看我们周围,不也还有这样的情侣吗?原因也可能是两人条件不对等、有来自家长的压力,或者是一方异性缘太好、与异性相处又没有分寸,引起另一方的不安全感,或者只是其中一方个性有问题。虽然有时间隔阂,但既然存在同样的问题,学生在改编的时候,就可以联系一下现实,通过情景剧表达自己对于相爱的男女如何相处的观点,也就是旧瓶装新酒,借着《红楼梦》的宝黛故事,表达新时代的恋爱观、价值观。

这样的创作活动,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自然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通过改编剧本,还可以感受到文学创作的趣味和艰辛,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的伟大。

老师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情景剧演绎小说,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创作趣味。

三、用情景剧演绎小说,可以亲身体验表演趣味

最后,用情景剧演绎小说,亲身体会表演趣味。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表演的渴望。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是许多人的向往。老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情景剧演绎小说,恰恰迎合了学生们表演的欲望,自然可以让学生兴致高昂。

表演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就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在情景剧表演中,学生为了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需要不断揣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次沉默。这样一来,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对小说的主题思想,就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更透彻的理解。

比如鲁迅的《风波》里的九斤老太,她的台词很少,还大多是重复的,那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通过这么几句重复的台词,表现出一个没文化没见识的农村老太太身上那种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和农民的狭隘性。

再比如七斤,他没有读过书,但作为一名船工,他经常往来于城乡之间,所以,与一般农民相比,他“很知道些时事”,“是一名出场人物”。他在进城的时候被剪了辫子,当他听到“皇帝做了龙庭”“皇帝要辫子”的时候,他发愁、苦闷;当赵九爷恫吓他的时候,更是慌了手脚;当觉得“皇帝不坐龙庭”的时候,他又接受了七斤嫂和村人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不免得意洋洋。但是,整个故事里七斤的语言并不多,学生在表演时就需要思考如何用动作、神态把七斤面对不同情况的沮丧、不安、慌神以及后来的得意给表现出来,让观众看到一个愚昧、麻木、缺乏觉悟、胆小怕事的农民形象,从而感受到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对于农村、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影响,这次革命既没能启发农民的觉悟,也没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进而去思考如何才能根除封建思想,挽救中国革命。学生们也就能体会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改造国民精神,唤起人们的觉醒”。

还有《红楼梦》节选的宝黛争吵片段,在这段文本中,林黛玉和贾宝玉虽然有言语冲突,但林黛玉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有些话必然是不能说、不敢说的,那么,就会有语言又止,就会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会有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而这一切,该如何把握分寸?

这些问题,对于参与情景剧表演的学生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而在这样的摸索過程中,学生对于小说文本的理解还会那么肤浅吗?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小说阅读教学,老师不需要口干舌燥地讲,学生也可以对小说有自己的认识,老师轻松,学生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参与演出的“演员”会有巨大收获,其实包括导演在内的所有的演职员,都会在情景剧的创作、表演过程中,对小说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大学语文收录的小说作品,或者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或者艺术手法独具匠心,或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者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都是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给学生带来了对大学语文的厌倦和冷漠,课堂气氛严重地窒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遏制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一模式中解放出来,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介绍作品,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解读小说的主人,真正领会这些作品的不朽内涵与价值,也才能领略真正的“大学语文”之魅力。

大学语文的教学,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可以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创造者。小说阅读教学与情景剧相结合,把文本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静止的感情立体化、形象化、情景化,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这样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求得对小说文本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同时掌握一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可以激发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精神品格的发展与完善,生活品味、生活格调的提升。

当小说遇上情景剧,怎一个趣字了得!

参考文献:

[1]李贞埩.大学语文之小说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132-133.

[2]高媛媛.大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创新设计[J].文学教育(上).2017(06):73-75.

[3]王左艳 赵玉兰.试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S1):128+131.

安静,贵州省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情景剧大学语文趣味
难忘的科学情景剧表演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情景剧)一江之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大型生活情景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