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

2021-06-30陈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祥林嫂高中语文生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热爱生命的人”。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及时渗透生命教育思想,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体恤生命的人,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一、品读文本语言,熏陶生命气息

生命教育,从其实质而言,就是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让学生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应当从传统的知识教学中脱离,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而“生命教育”恰恰是学生教育中最为匮乏的一个方面。 为了更好的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立足文本语言,将其中涉及价值观、人生观的语句进行重点解读,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画出体现作者生命哲思的语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次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原文第1部分第6段,作者提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这样的感悟,是作者在经历双腿残疾以后,反复思考了几年才弄明白的道理。教师让学生仔细品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是基于怎样的条件、怎样的处境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品读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現得如此豁达。事实上,当灾难真正降临在作者身上,“他曾一连几个小时思考死亡的事情”。对那时的作者而言,他非常的痛苦,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当其他人可以正常的走路,而他却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他能感受到的只有无边的绝望、痛苦。然而,他并没有一直颓废下去。每当其他人上班的时候,他就坐着轮椅来到附近的地坛,他发现地坛里的景物虽然荒芜并不衰败,再弱小的生命也都在积极的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园子里的一切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生机勃勃,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而这也令逃避现实的作者第一次感受到强有力的心灵冲击。他意识到一个重要事实——每个人的生命都可能遭遇苦难,但是苦难并不是剥夺快乐的理由。只要活着,就应当积极的享受每一天,而不是自暴自弃。当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文本中那些触动人心的语言,学生真正意识到了生命的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并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只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反复品读语言中蕴藏的思想价值、人生态度以及情感追求,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提出核心问题,晓以生命之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要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真谛,教师就应当在悄无声息间“输送”真善美的道理。如果教师采取“硬塞”的措施,学生很难接受这样的方式,自然不可能理解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结合文本设计几个具有思考价值、同时环环相扣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和生命哲思相联系,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生命理念的熏陶,才能在悄无声息间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文章结尾可谓点睛之笔,“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杨绛夫妇可以称得上是绝对意义上的幸运者吗?学生在阅读原文以后,发现作者并没有以“幸运者”自居,反而用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交代了自己的真实处境,是“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侮”。由此可见,杨绛夫妇的处境并不比其他人好过多少。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既然作者同样不幸,她又为什么以‘幸运的人自居?从中体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自发的重新回顾课文,试着联系语境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反复多次的阅读中,学生意识到这一句体现出作者超前的意识观念,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高贵。不管是幸还是不幸,往往和个人的禀赋、出身条件、成长境遇等因素有关,幸运者没什么好骄傲的,更没有任何理由歧视那些比他不幸的人,反而应当尊重并关心这些不幸的人。正因为作者具有平等待人的理念,正因为作者将老王视为一个人格高尚、心地善良的人看待,才会在老王去世以后产生愧疚的心态。在抽丝剥茧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渐深入,这样的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自然能感染学生的心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因为问题可以带来很多种可能,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形成很多种感悟,尤其在探讨具有生命哲思的问题时,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三、分析生命形象,鼓励个性解读

在文学解读领域,有一个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强调的正是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经历、生活背景,自然在看待同样的事物时会形成不同的看法,读书亦然。尤其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不能再追求标准化的答案、统一化的解读,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解读替代无意义的统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生命形象,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也更有利于实现生命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素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所谓“素读”,就是不带任何偏见、不带任何色彩地去看待一篇文本,旨在读出文本的真意。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人们一直认为,祥林嫂是不幸的、可悲的,但我觉得祥林嫂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命运抗争。祥林嫂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嫁了两任丈夫,被鲁四爷视作是“伤风败俗的”,甚至就连工人柳妈都会讥笑祥林嫂。但是祥林嫂并没有一蹶不振,她仍然在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不管是被卖到山里,还是在鲁四爷家帮工,她都在一次次为了求生而抗争。虽然她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是这抗争的过程仍然令人动容,这是一个底层阶级的人不愿意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过程,又怎么能将她一直钉在耻辱柱上呢?祥林嫂只是一个底层的劳动妇女,却有这样强烈的生命意志,这是值得喝彩的生命行为!这样的观点赢得了很多同学的赞同,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局面,恰恰是生命教育应当拥有的“落脚点”。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拥有生命意志,让学生能够站在生命的立场上去思考生命,关怀生命,体贴生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需要解读文本中一个个生命形象时,教师能做的便是尊重学生的自由,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解读,这样才能落实生命教育。

四、利用课外拓展,渗透生命教育

不论哪一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能够收入进教科书的课文,必然是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而且多半来自于名家之手。因此,为了更好的渗透生命教育,教师不妨从教材入手,为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拓展,让学生在拓展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生命领悟。对此,教师既可以从文本作家入手,也可以从文本的主题、思想入手,为学生拓展其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拓展,为学生引入苏轼的其他代表作品。在苏轼的一生中,曾经经历多次贬谪,比如黄州、惠州、儋州。而在这三个地方,苏轼同样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黄州)《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惠州)《别海南黎民表》(儋州)等。用这些作品,梳理苏轼的心路历程。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苏轼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太多次的贬谪,人生非常不如意。但是,无论是经历了政治上的打击,还是家人的离世,他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反而用乐观对待生活,是一个真正的乐天派。当学生了解了苏轼的心路历程,也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无论顺境逆境,都应好好生活,好好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外拓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也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时,课外拓展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教师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漠视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大势所趋,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四种渗透策略,旨在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成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并且热爱生命的勇士。

参考文献:

[1]韦纯美.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學效率[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57.

[2]任彦臻.彰显语文教学魅力 打造经典语文课堂——高中语文诵读与分析微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22-24.

陈凌,浙江省义乌市义亭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祥林嫂高中语文生命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