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在语文课堂真实发生,拔节生长

2021-06-30臧晓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康语文课堂情境

课堂就如一片广阔无际的大海,学生就如大海上航行的船只,而思维就是船只前行的动力。那么教师如何推动学生鼓起思维的风帆、荡起思维的双桨、用思维的浪潮推动学生向前航行,进而带领学生领略大海的美妙?笔者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任务驱动、设问灵动、情境思辨”拉响语文课堂“思维”的汽笛,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真正发生,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生在语文世界的大海尽情驰骋遨游。

一、任務驱动,鼓起思维的风帆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学生“学的活动”来设计教学,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设计将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与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儒林外史》前,笔者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做了调查。大部分同学反应小说人物多而散,情节也不生动,再加上文言障碍,不易懂。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笔者在设置学习任务时,以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难点”作为基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难点”提炼任务、设计活动,最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

任务1:分组制作“人物卡片”

《儒林外史》这样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可以提炼出小说中一些重要人物,按照“姓名、身份、出场回目、人物主要事件、人物性格(优点、缺点)”等栏目设计制作人物卡,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

笔者首先在大屏幕上向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人物卡片,学生们看完很想尝试也做一做。笔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给每一组发一张空白卡片,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相关回目仔细阅读,并为你所了解的人物制作人物卡片。每一组学生都想把组内的卡片做的最精美,于是学生开始走进阅读,沉浸于名著。各小组在展示卡片时,通过横向人物之间的比较,加深了对“儒林”人物的理解,有小组发现:“周进和范进都是同一类人,年纪很大才中了举人。周进作为主考官,看见考场上的范进和自己当年有着相似的境遇,才选中了范进的文章。”这一发现,触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范进的文章写得到底好不好呢?”

其它小组同学又将人物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匡超人由起初的努力勤奋、孝顺善良、忠厚老实又知恩图报的纯良农家子形象转变为骄傲自大,忘恩负义,厚颜无耻,贪图虚名的利己主义者。学生又相继产生疑惑:“是什么导致他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匡超人人物形象的前后转变加深了学生对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毒害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以文本中人物反思自己:“如果我是匡超人,我会变成他吗?”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笔者又顺势启发:“好的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关键还在于‘有变化。”不一会儿有的学生举起小手说道:《水浒传》中林冲前后有变化、《骆驼祥子》中祥子前后有变化,《西游记》中孙悟空前后有变化。此时又有同学思维的闪现:正是因为人物有了变化,才有了个性。

任务2:探究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最大艺术手法便是它的讽刺性,那么如何让学生领悟“讽刺”的艺术手法呢?笔者设计了任务探究活动:“寻找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这样的活动一下子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从《儒林外史》的回目里发现了耐人寻味的讽刺手法,比如:《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回目中的“名士”、“侠客”实际上运用了反语的讽刺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有的同学发现了回目中的“真才”“良朋”等词运用了反语……一束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绚丽绽放。这样的任务设置紧扣“教学难点”,学生主动探究并解决了问题。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设计,要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难点”,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课堂闪现更多个性化的思维。一桅桅创新的“思维”风帆在课堂扬起,帮助学生驶向思辨的彼岸。

二、设问灵动,荡起思维的双桨

有问题才有思考,问题是思维发生的动力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问必须找准切入点,问得有效,问得巧妙。匠心灵动的有效设问往往能激起师生间丰富的互动,为学生搭建巧妙的思维训练平台,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孤独之旅》是一篇长篇小说,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找一找画杜小康的语言。小说中杜小康的言语不多,学生快速找到杜小康的语言:①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我要回家……③还是分头去找吧。④蛋!爸!鸭蛋!鸭下蛋了!第二个环节:这位教师顺势把四句话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读一读”杜小康的只言片语,然后抛出疑问,从杜小康的只言片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便纷纷地讨论起来:“第1句,当杜小康发现油麻地从视线中慢慢消失时,他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第2句,到达芦苇荡后,周围鲜有人烟,包围他们的是水和浩渺无际的芦苇,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孤独感越来越强烈,一天夜里,杜小康感到非常地孤独和想家。杜小康此时虽然非常想家,但是他没说要上岸回家,他逐渐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第3句,一场暴风雨来临,鸭栏被风吹开,鸭子四处逃开,杜小康淡定地说要和父亲分头找鸭。杜小康变得不再犹豫,不再胆怯,果断地承担起家庭责任;第4句,经过辛勤的劳动和漫长的等待,鸭子终于下蛋了。”这是件多么让人惊喜的事!杜小康语无伦次的话,隐含着极大的喜悦与自豪”。

通过“读一读隐藏在语言中的心理”,学生体会到杜小康的只言片语中隐藏着起起伏伏的情绪和心理,体会到了杜小康从茫然到害怕孤独,再到习惯孤独、不再恐慌,最后敢于面对困境,敢于承担责任。此刻,老师抓住时机又抛出疑问:“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呢?”学生大声说出是“孤独”。此时再齐读课题“孤独之旅”,你体会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被引向更深处,领悟到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这位老师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拨文见法,学生凭借对主人公只言片语的理解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同时也学习了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变化。成长,流泻在字里行间,也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应“匠心”备课,力图通过灵动、巧妙、有效、深度的设问为学生创建多种“荡起思维”的活动,从而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处漫溯。

三、情境思辨,激起思维的浪花

余文森曾说:“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真”情境的创设来源于生活的活水,脱离了生活的语文课堂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往往会窒息学生的思维空间。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可以作为“真”情境创设的材料。

新冠疫情一年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境设置是真实的。正因为学生对情景的熟悉,才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才让学生打开思维。学生结合生活中医护工作者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再联系名著中人物的能力和性格,便可以作出判断。有的学生选择孙悟空,本领高强,能七十二变,援驰疫区速度最快,一个筋斗就到了,火眼金睛查看病情,还可以让他变出各种紧急需要的短缺物资。西行过程中,他一路扶危济困,有责任担当,修炼了一颗博爱仁义之心。有的说:尼摩船长帮助那些被压迫和民族和穷苦的民众,支持正义斗争,时刻关注这个世界,他正直善良,对疫情不会袖手旁观。还有的说:保尔·柯察金有顽强的毅力,钢铁的意志,不考虑个人得失,国家需要他到哪里他就去哪里,无论是修铁路还是当干部,他都尽心尽力,不怕牺牲。保尔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在疫情期间鼓舞人心,与病毒抗争到底……

“真”情境的设置就如扔进平静大海的石子,激起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浪花,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阅读的体悟也越来越深。课堂的“说”,说出了深度。生生思维在课堂思辨、碰撞,进而汇聚成一股股浪潮,推动学生在名著的大世界拓宽阅读视野、丰盈精神世界。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力图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活引生活之泉,创设“真”情境,进行深度、思辨训练,挑战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高阶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更应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设问灵动、情境思辨”等路径,牵引学生的思维静静地向深处延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抵达思辨的深度,获得思维的拔节生长、深度发展,让“思维”的汽笛在语文课堂上空响起!

臧晓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小康语文课堂情境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小康之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