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生发点:语文课堂转型中的问题设置

2021-06-30吕耿銮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设置转型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人们要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也强调将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教学”。课程改革不仅是教的改革,也是学的改革,而这一过程与课堂转型息息相关。语文同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点,在新课改环境中,传统的问题设置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课堂转型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需要注意寻求问题的生发点,使问题更趋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一、增强问题的激趣性,生发思考兴趣点

在课堂转型之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灌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甚至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中。而新课改及课堂转型更为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1]。课堂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对课堂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若想利用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就需要科学设置问题,增强课堂问题的激趣性,生发思考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

例如,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二上册《昆明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本内容设置课堂问题。在设置课堂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增强问题的激趣性,让学生一听到问题就很感兴趣。在过去,教师可能会这样问:“你们知道昆明的雨是怎样的吗?”学生听到问题之后会说不知道,但是并不主动思考。这是因为教师提的问题虽然简洁直观,但是不具有激趣性,无法引导学生思考。所以教师可以这样问:“你们知道昆明的雨和我们当地的雨有什么不同吗?”这种提问方式更加轻松,且学生听到问题之后会更感兴趣,会先想当地的雨是怎样的,那昆明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探究思考。相对来说,激趣性问题的包容性与生发性较强,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驱动力,让学生可以在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基础上发散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2]。

二、增强问题的争辩性,生发思维延伸点

新课改以及课堂转型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同时,在课堂转型过程中教师需要完善评价标准。过去,教师将知识掌握情况当作了唯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在新课改以及课堂转型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课堂参与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語文教师需要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增强问题的争辩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总结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设置课堂问题时,教师可以丰富问题的角度,根据教材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到《藤野先生》这一课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一般会问学生这篇课文一共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大概意思都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且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这样问,毫无新意,也毫无争辩性,无法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为此,教师可以转变问题的设置方法,设置一些更加新颖且具有争辩性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而且每一个部分所描述的地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都不同,你们能够找到都描述了哪些地方呢?”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就会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同时,学生找的地方可能不太一样,就会相互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可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三、增强问题的统筹性,生发知识聚合点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答案,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且在课堂转型之后,教师不能够再随意零散的组织知识,而应该进行知识统筹,让学生更好地根据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同时,语文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将知识聚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迁移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根据知识设置问题,对比较分散的知识进行统筹规划,从而让学生将知识聚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4]。

例如,在学习到《钱塘湖春行》这一首古诗词时,教师可能会问学生“从这首诗当中你能够发现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问题将问题的答案局限在了这首古诗词当中,只能够增进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理解,无法让学生联想到之前学过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优化课堂问题的设置,增强问题的统筹性,从而生发知识的聚合点。教师可以问学生之前有没有学过相似主题的古诗或古文,也可以问学生能不能想出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或课文,让学生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词的过程中回忆过去所学知识,从而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

四、增强问题的层次性,生发思维持续点

在课堂转型之后,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应增强问题的层次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生发点,鼓励学生持续思考。同时,在设置课堂问题时,教师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让课堂问题能够前后呼应,且让问题更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5]。

《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一篇课文相对较长,分别讲述了玉龙雪山、丽江坝、玉河、四方街、丽江古城等丽江的著名景点,教师可以从每一个景点出发设置课堂问题,但是这样设置问题会导致问题比较单一,且是平行推进的,不具有连续性,无法让学生保持思维延伸。为此教师应该创新问题设置方式,增强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能够连续不断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阅读完课文之后可以发现每一段落描述的景点有什么特点吗?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景点吗?你们能够找到这些景点之间的联系与位置关系吗?”听到问题之后,学生会先分析每一段的意思,之后再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课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每一段的中心意思,也可以将每一段落描述的景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五、增强问题的生活性,生发知识魅力点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这门学科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教材中含有很多生活元素,而生活当中的语文元素也是随处可见的。只有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作用,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6]。为此,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增强问题的生活性,利用问题将学生引入到生活情境当中。

《我的母亲》这一课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需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设计。例如,教师在讲解这一篇课文之前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在你心目中你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母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自己的母亲,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将学生引入到这个特定的情境当中,之后再讲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增强课堂问题的合理性,使问题更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為此,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需增强问题的激趣性,生发思考兴趣点;需增强问题的争辩性,生发思维延伸点;需增强问题的统筹性,生发知识聚合点;需增强问题的层次性,生发思维持续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课堂转型。

参考文献:

[1]沈丽华.在问题驱动中激活提升——语文课堂问题设置的几个注意点[J].中学语文,2016(21):20-22.

[2]后乐义.创新教学园地培养三种习惯——谈小学语文课外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新一代月刊,2017(3)33-34.

[3]张惠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生发点探究——《语文教学对话预设与生成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J].学周刊旬刊,2016(02):15-16.

[4]任红艳.巧妙补白,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补白”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6(3):21-23.

[5]徐文静.让“语言交际”在有效课堂中生发——基于“研究学生”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J].新课程(上),2017(2):44-45.

[6]朱坤银.由情感生发语文课堂情趣——《这儿真好》教学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2016(5):62-63.

吕耿銮,福建省晋江市安海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词设置转型
踏青古诗词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沣芝转型记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