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的提升探究
2021-06-30陈安琪
陈安琪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表示,思政课的特殊性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1]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高职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群体,须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素质,与时俱进。
一、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的内涵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发展素质是教师应当具备,且能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学习意识、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因为教育类型的不同,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动手实践,这些学生事实上存在着文化基础较薄弱和理论修养较浅显的情况。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更加多样化,既有参与普通高考和技能高考的学生,也有单独招生的生源,还有扩招的社会生源。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其知识体系与学习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异。高职思政课教师作为面向全体高职院校学生展开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在抓住高职院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升发展素质。
(一)学习意识
高职思政课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知识体系,提升理论水平,达到“视野广”的要求。思政课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而且教学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一课程特点本身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学习。与此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届届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代际特点。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出生在信息爆炸的“E世代”,他们对于社会热点的追踪极度密切,还有部分社会生源则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会阅历。在社会转型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思政课的教学必然面临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和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思政课教师必然会直面学生的理论疑惑、道德困惑和价值抉择的新挑战。[2]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不仅强化知识储备,还可灵活运用,及时回应现实重大关切,让理论照进现实。
(二)技术能力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内在与外在两种技术能力。内在技术能力指的是思政课教师个体所具备的授课能力,既涵盖教学文本解读能力、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以及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也包括教师的个人语言风格,乃至人格魅力。外在技术能力则是思政课教师对于教学工具与教学方法的掌握能力,如课件的制作水平、互联网信息的搜集与加工能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操作能力,对专题式、体验式和分众式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能力。这两类技术能力互为表里,需要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师借助优秀的技术能力,形成一整套合适的教学实施方式,它既与学生意识相匹配,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又能充分展现理论魅力,让学生有所收获。
(三)创新思维
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中最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能力是创新思维,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要求体现。虽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思政课程设置上有些不同,但是两者所采用的教材都是国家统编教材。该教材理论性强,且语言严谨,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阅读难度较大,且不易理解。高职思政课教师若照本宣科,抑或是年年重复一样的内容与方式,甚至是将教案与课件“代代相传”,则难以吸引学生,更无法完成教育目的。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在忠于党和国家的教学要求的同时,将教材语言转换为与学生同频共振的鲜活的教学语言,且常讲常新,不仅“新”在授课内容,也“新”在教学实施方式,这两个方面恰与学习意识和技术能力相呼应。毋容置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授课内容与教学实施方式的创新需要学习意识和技术能力做基础,学习意识与技术能力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得到有机统一并不断深化,从而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的提升,推动高职思政课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从传播要素看提升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的重要性
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的提升,对实现思政课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教学与信息传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作类比理解。传播具有六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信息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基于信息传播框架,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思政课教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主体(信息源)的教育要求,将国家统编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党的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等内容传授给学生(受传者),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并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尚未被提及的两个要素是讯息和媒介。讯息对应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授课内容,它不等同于党中央与国家层次对思政课提出的教学要求,也不完全是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而是教师对教学重难点与素材等内容加工组织后的内容。媒介则是教师向学生输出内容所借助的载体,既包括可视化的教学工具,也包括教学手段与方法,它是一整套教学实施方式,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信息传播框架的思政课教学活动
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思政课教师将抽象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授课内容即讯息的基础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这需要发挥教师的学习意识。同时,思政课教师能够将授课内容即讯息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的技术能力,换言之,教学实施方式的设计、形成以及最终实现由教师的技术能力控制。授课内容和教学实施方式的发展进步则需要不断发挥教师的创新思维。
本着“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的思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不仅仅是传播者,也是讯息的组织者和媒介的创作和运用者。教师将教学内容精心组织为具体的授课内容,通过合适的教学实施方式,将内容传递给学生,并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实现教育目的。该目的就是完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传授。从深次角度来说,则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化的实现教育目的,要聚焦于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与教学实施方式,授课内容和教学实施方式的优劣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其核心是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发展素质。
三、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的提升困境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和思政课教师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力争办好思政课,做好“思政人”。
(一)高职思政课教师职业获得感不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对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而言,接受高职教育是无奈之选,使得高职教师本身就容易产生失落感。此外,在高职院校传统运行的利益博弈和资源争夺中,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发展机会与平台、教学发展资源日益被压缩,实际上处于看似被重视的“边缘人”的尴尬境地。[3]“有些学校口头上把思政课捧得很高,但落实不到教育、学术和人才评价机制上。”[1]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无用论”的想法更甚,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较低,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对于自身发展素质的提升缺乏积极性。
(二)高职思政课教师自身动力不足
由于职业院校的教育类型与学情不同,高职院校聘用的多数思政课专职教师的学历要求较普通高等院校低。现阶段,高职思政课教师的学历层次以硕士为主。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并非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出身,理论功底较弱底。[4]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加上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抬头率与互动性等原因,导致思政课教师忽视甚至轻视对高职学生的理论教育,备课时追求趣味性,内容浅表,更有甚者,上课时一味“侃大山”,无形中让教师降低了对自身的理论要求。此外,理论功底扎实的资深教师多数年龄偏大,信息化水平较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滞后。因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其学习意识与技术能力止步不前,甚至不进反退,更遑论创新意识的提升。
(三)高职思政课教师实际教学难度大
“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以及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讲好思政课不容易”。[1]要想上好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耗费相当大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无法短时见效,使得教师较难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改进。
面对不同来源的学生,高职思政课教师需要多下苦功,思考如何因材施教。由于高职思政课教师人数存在一定缺口,专职教师常年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加上其他业务工作,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路径依赖,难以沉下心来进行教学创新。显然,这些因素都为教师提升发展素质增加了难度。
四、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素质的提升解决路径
(一)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健全思政课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抓住思政课建设的巨大机遇,落实党和国家加强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要求,完善包括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和奖励激励机制、思政课专职教师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以及党委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等思政课教育机制。学校党委要把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程,立足院校特色,推动以思政课为核心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要为思政课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通过一系列具体且富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提高思政课与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并为思政课教师营造更加适宜的教育环境。
(二)强化自身使命感,实现发展素质内驱发展
相关文件与政策的落实能在客观上引导高职思政课教师把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5]侧面推动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其发展素质。尤为重要的是,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思政课的特殊价值,增强从事思政教育事业的使命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理想信念与教育情怀,牢固树立“培根铸魂”的教育使命,为达到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方面的统一,[6]主动提升发展素质。并在切实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教育实践中,激发教学获得感与荣誉感,不断汲取提升发展素质的动力。
(三)构建高水平交流培训平台,促进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面对高职思政课教师普遍遭遇的教学困境,同行间应加强交流,共享教学改革成果。高职院校应积极作为,采取诸如百所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合行动等有效措施,为思政课教师“走出去”与“引进来”提供便利。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加长短期相结合的培训,及时总结自身的教学心得,不吝惜贡献与分享,提高培训的质量。借助这些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思政课教师打破自身固守一隅的教育教学定式,更好得提升自己的发展素质,进而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育事业的外向型发展与高职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