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6-30尹程程李朝有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实训民族空间

尹程程,李朝有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1)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但地理资源优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职业教育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快速有效的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1]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来说,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功利性”目的更为凸显,其传承民族文化价值也易被忽视。

为加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脱贫和扶贫,长期以来,中央支持东部发达地区帮扶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这一措施的确促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水平显著改善,也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模式,致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与东部发达地区呈现趋同化现象,脱离当地产业结构,民族特色文化得不到彰显。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任务更为艰巨,亟需找到解决的方案。

一、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及功能分析

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网络学习空间(以下简称“空间”)的统一界定,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钟绍春依据空间的多角色功能提出网络学习空间是为不同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系统。[2]祝智庭等学者从空间的学习应用角度认为网络学习空间作为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运行于一定的学服务平台上。[3]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自出现以来,一直被探索创新,以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在空间的基本服务功能方面,杨现民等学者提出的空间的基本服务功能为支持不同角色实体的交互联结;汇聚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资源、工具、活动和关系,提供一站式与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支持在线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协调多方力量助力学生发展。[4]将空间的基本服务功能概括为多角色交互联结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以及教育教学服务。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除此之外,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为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职业教育相适应,职业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同样需要吸引企业参与。[5]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包括民族艺术、民族工艺、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服饰,这些民族文化产业需要依靠企业、行业、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支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可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促进职业院校与民族特色企业和文化企业单位合作。

二、基于空间创新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核心是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人才,而培养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人才,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网络学习空间能依托其基本服务功能,适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为完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交互联通的平台,为创新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解决方案。

(一)基于空间的多角色交互联结平台搭建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发力,更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乃至社会人士的合力,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学校主体、校企合作、社会协同”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7]然而,因时空间隔等因素的协调不利方面,致使多主体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民族文化起源地较为分散,规模更小,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利于集中管理,难以形成一套规范模式。

网络学习空间能克服空间与时间限制为其提供多角色互动平台,促进多角色间的即时交流沟通,各角色通过空间获取所需信息同时公布内部状况,除公共信息互通交流外还可采用角色间一对一,一对多等按需求的私人沟通平台,大幅度提高合作效率,有利于实现学校和民族文化企业间的人才供求专项对接,推进职业教育适应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各角色基于空间的交互联结平台搭建如图1和图2所示:政府发挥顶层设计及监管作用,通过空间统筹兼顾,引导形成规范交互模式,为校企合作创设条件,同时接收数据监管各主体运作成效,必要时进行有效评估。学校利用空间,接收政府指令,发布学校内部重要信息动态、人才培养方案等,获取企业招聘和社会信息,基于空间的学校内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图1 基于空间的公共平台交互联结

图2 基于空间的私人角色间的交互联结

行、企业(民间艺人、技艺大师等)通过空间,依据政府要求,发布企业实训岗位,企业人才需求,获取公共平台其他重要信息,基于空间的企业内员工间互动。社会力量(个人和组织等)则利用空间,获取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信息,发布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意向,即时反馈和提供投资。

(二)基于空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模型构建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民族文化人才培养,要落实到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学校对专业与课程的建设需依据民族文化企业的需求,课程也应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基于空间的资源课程共建服务,可促使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满足文化企业及社会需求。此外,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教师质量堪忧,以云南中等职业教育为例其专任教师2.41万人,仅占整个高中阶段专任教师的27.8%,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2.24%;[8]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师生比远远低于普通高中,在此基础上能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则更为稀少。虽然政府支持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促进民族技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9]但由于时间、空间间隔和缺少教学技能原因,致使他们直接参与教学有很大困难。基于空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服务可进一步缓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现状。基于空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模型构建如图3所示。

民族地区文化课程资源共建主要由企、行业以及民间艺人等与学校共同研究设计,形成基于空间的课程开发共同体,专注民族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创新。由企、行业和民间艺人等提供优质民族文化资源和先进生产技术,由职业学校提供专业课程开发技术,多方进行价值评估等,另有教师、学生和社会群体等积极参与,共商共建优质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民族地区文化课程资源共享内容除其他发达地区的优质课程资源外,还有民族文化课程的共享,共享主体主要涉及企行业、学校和社会群体。学校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与师资培训,培养传承文化人才。企业通过空间资源将理论知识传输给员工,进行企业培训。社会人士则利用空间共享部分开放资源满足兴趣。

图3 基于空间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构建

(三)基于空间的教育教学模式建设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标,相比于普通教育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基于空间的教育教学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服务,有利于培养懂理论和会技术的高层次传承民族文化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基于空间的教育教学,将涉及互动平台与资源共享服务联合运用,如图4所示。互动平台为师生间、师师间以及生生间的学习交流提供服务,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10]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资源共享为空间中的师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和其他学习工具资源如教案、习题等,为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提供知识服务。在实训教学方面,国家虽大力支持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的搭建往往耗资巨大,在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很多民族文化企业仅是一些小文化产业,甚至是个人产业,不具备提供实训基地条件,网络学习空间针对这一现状提供解决方案,基于空间利用虚拟技术结合虚拟软件等信息技术,创设虚拟实验室等虚拟实训场所,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各种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学习和训练效果等值或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11]学生如同亲身体验,实现虚拟中的人与物的沟通互动加深学习效果,再加上这种虚拟实训不会造成实训器材的折损,极大地节约实训成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空间会记录学生的学习绩效,教师还可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实现基于空间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图4 基于空间的民族文化课堂与实训教学模式建设

三、基于空间促进职业教育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路径探究

(一)推动政府引导

政府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需促使当地职业教育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而政府则能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外在设计模式,另一种为内生发展模式。[12]内生模式是指依据本民族特色创新办学模式,外在设计模式是指依靠外部发达地区提供的发展模式。经验表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发展必须要走内生模式,坚持提升内生发展力来提升职业教育供给质量。[13]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中与东部发达地区有不同之处,多是特色鲜明民族文化产业,职业教育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资源,能快速带动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但因此而忽视本地民族特色产业,盲目的借鉴只会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结构不符的现状,政府应适当调整政策应向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结构倾斜,以当地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创办符合当地产业结构的职业教育。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

为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则是基础。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目标:“到2022年,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全面普及实名制空间,实现基于空间的教与学应用、教学管理、教育治理的常态化。”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教师空间1349万个、学生空间651万个、家长空间593万个、学校空间41万个,[14]表明网络学习空间已经在我国大范围应用与普及,但边疆民族地区因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程度略低,以云南省为例,有约70%的教师和50%的学生通过平台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还需继续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为推进空间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作用,需加大投入边疆民族地区信息化设备与设施建设,并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点,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边疆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特色和优势,信息化建设不能照搬东部发达地区,需根据其特殊性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三)促进多元参与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要求多元主体合力,除政府重视外,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等角色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其中的主要措施为提高主体的意识,职业院校应打破独立办学的现状,加强学校与特色文化产业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应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增加就业机会,让学生切实看到广泛的就业前景,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学习传承民族文化的知识与技能。少数民族地区不少文化产业以“子承父业”的形式传承固步自封,大大削尖了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基于空间的民族文化资源共建共享,需要企、行业和民间艺人等能够将技艺分享,因而提高企、行业和民间艺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建立利益共同体,促进传承文化达成共识最大切入点是让其从中获取利益。学校、学生、企业乃至社会群体因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够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才会踊跃参与职业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民族产业的壮大与繁荣,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信息素养

推动空间促进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最终会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肩上,教师和学生决定着对空间的课程、虚拟实验室资源和工具的使用程度及发挥的效用。能够正确有效使用空间,是推动空间促进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关键,应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相对薄弱,为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应将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师生应秉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单单学会使用空间,还应主动和乐于利用空间解决切实问题。

还应鼓励师生参加线下培训,需将培训信息素养课程等教学资源发布至空间,做到基于空间的学用合一,线上线下并行的培训,提高师生对空间的应用效率。学校必须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加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实现。

猜你喜欢

实训民族空间
我们的民族
空间是什么?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创享空间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