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创建“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的可行性及建议
2021-06-30李梅徐铭鸿孙艳艳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李梅 徐铭鸿 孙艳艳(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医药健康产业是北京市最具创新驱动特点、最具发展优势、最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精尖”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将医药健康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同作为支撑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十分丰富的医药健康领域一流科技资源,数字经济发展也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智慧健康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创建“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对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创新区是什么?
随着创新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其承载空间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创新空间集聚呈现新的趋势,即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正在向中心城区集聚,其原因在于中心城区能够提供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和交流机会。最早正式提出相关定义的是美国学者布鲁斯·卡兹(2014年),按照他的定义,城市创新区(innovation district)是指行业领先的研究机构和公司聚集并可以联动初创公司、商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城市区域,它具有空间紧凑、交通可达性高、技术创造热情高、提供居住办公和商业一体化服务等特点。邓智团(2017)认为城市创新区具有城市特质、要素整合、空间高密度、生活便利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能够为创新企业、知识员工和地方政府带来收益增加,例如,良好的城区生活环境能使得创新企业和知识员工能方便获取知识“溢出效益”,促进创新要素向城区聚集,从而促进中心城区复兴并提升城市经济弹性。李健等人(2015)认为创新城区作为特定城市功能区,具有与中央商务区、商业地区等相同的地位,是一个高端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及创业企业、孵化器及金融辅助机构等高度集聚、创新活动旺盛、各主体网络化互动特征明显的城市新经济空间。城市创新区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先发地区对创新活动如何以及在哪里发生的重要反思,喻示着城市空间建设从以物质环境改造为主走向了物质、空间与人的综合性开发阶段(陈恒,2017),它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下研究城市空间和创新行为的关系,强化了区域综合功能和空间的相互作用。
二、城市创新区视角下首都功能核心区创建“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的可行性分析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北京行政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构成京津冀“一核两翼”,地位特殊,责任重大,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创建“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具有独特优势和可行性,核心区不仅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政策环境,且符合产业方向和国际发展形势。
第一,医学、体育等领域一流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为体医融合智慧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核心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56家,占全市总量的约11%,其中,三级和三级甲等医院30多家;拥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等国家顶级科研机构,以及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众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外顶尖水平的科研团队和成果,在基础医学、重大疾病、中医药、体育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此外,2009年,东城区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2020年首个北京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东城区)全面启动。目前,东城区和西城区均被授予“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这些都为核心区发展体医融合的智慧健康服务业奠定了资源基础和有利条件。
第二,北京“两区”建设为核心区智慧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红利。“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将突出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特征,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这为核心区立足医疗健康领域技术研发、人才优势以及数字产业优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大力培育健康监测、健康分析评估、健康维护、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业提供了新机遇。东城区和西城区把握新发展趋势,都对数字经济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东城区提出“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将达到5%的目标,依托北京移动、北京电信、华为北京办事处等实力企业加快5G技术场景应用及其在智慧医院、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推广;西城区出台了《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将西城区建设成为产业数字化赋能示范区和数字应用场景引领示范区。这将为核心区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培育和加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第三,健康服务业是核心区今后要培养的优势产业。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就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其中,“四个服务”经济形态是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核心区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核心区主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占区域经济总量的95%以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56%。其中,金融业、文化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优势明显,科技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占全市的比例为19.13%,尤其是东城区在“十三五”期间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速达20%。健康服务业目前在核心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不高,但是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是核心区将来要培养的产业方向。
第四,“科技回归城市”浪潮兴起为核心区打造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提供指引。如今城市的科技产业正在从郊区重新回归到都市,这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西班牙巴塞罗那的22@、纽约布鲁克林科技三角、美国剑桥肯德尔广场、波士顿创新街区、伦敦科技城等都是成功的案例,这些城市创新区强调知识创新的作用、创新生态的构建,就是依托城区内研发实力强的大学、科研院所或具备研发实力的医疗机构等“锚机构”(Anchor Institutions),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及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正面临着城市转型压力,而城市创新区理念和成功案例为核心区打造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提供借鉴和指引。
三、首都功能核心区创建“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几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发挥文化、金融、商业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在城市创新区实践方面做了有益探索。2017年开始,东城区开始推进“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升级改造,将高附加值、有特色、成长性好的文化创意企业有机植入胡同空间,东雍创业谷、方家胡同46号、77文创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园区应运而生,让中心城区的每一寸宝贵空间都发挥出最大效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系统性欠缺、创新生态不尽人意、认识和方法不足等问题。当前,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创建“智慧健康服务业创新区”必须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突破对城市创新区的认识误区。城市创新区建设是系统工程,是对区域的整体改造计划,不是一个项目或工程能够实现的。因此,决策者要有强烈的意愿、详实且可持续的战略计划,仅仅通过局部或某一环节的改造升级去实现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必须将核心放在创新生态的构筑上。目前,我国城市创新区理论和实践刚刚起步,对创新区的基本认识和方法了解不够深入,开展的试点工程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方法工具做指导,当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对其失去信心。
第二,打破中央级科研院所与地方的壁垒。核心区聚集着国家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但央地两个体系各自运行,存在信息共享不充分、合作意愿不强烈、协同长效机制缺乏等诸多问题。即便有协作机会也通常是靠政策和行政推动力甚至个人社会关系,导致政策变化或领导岗位变动直接影响协作失败,导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医疗健康领域创新成果未能在本土落地,研发实力强的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周边并没有出现服务业集聚点。
四、首都功能核心区创建“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的几点建议
第一,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将创新区建设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目前,首都功能核心区正面临着城市转型压力,处于城市更新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抓好时机、提前谋划,而创建“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是核心区培育壮大健康产业的突破口。由于核心区涉及到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因此建议将创新区建设上升到北京市战略决策层面,坚持系统思维,将创新生态构筑作为核心工作,制定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引入科学的评估方法,如资产审计方法,从经济资产、物理资产和网络资产三个方面评估健康产业集聚潜在能力,为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打破央地壁垒,增强一流科研机构的本土根植性。长期以来,核心区的中央级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尚未形成良性联动关系,中央级科研机构的本土根植性薄弱。据调研,核心区内与中央级科研机构合作的企业并不多。当前,如何打破央地壁垒,并通过中央级科研机构本土化创新网络构建去增强本土根植性是关键。一是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及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人才、成果等信息进行整合,打破信息壁垒,打通供需对接渠道;二是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协会、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进智慧健康服务创新区建设,明确责任关系,共同协商并制定目标及实施方案;三是制定合作长效机制,包括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协调机制等,共同研究协商具体问题,共同推进。
第三,优化健康产业空间布局,塑造创新空间环境。核心区空间十分有限,堪称“一寸土地一寸金”,创建“智慧健康创新区”首先要解决的是空间局限和集聚发展的矛盾。“十四五”时期是核心区旧城保护与改造提升的重要时期,核心区产业空间也必将受其影响,但同时也迎来产业空间重构的机遇。因此,建议采用两种空间策略,一是寻找相对集中的一片区域,如东城区永外商务区,加快形成健康监测、健康评价、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业集聚地;二是以老城保护与改造提升为契机,对楼宇、胡同进行改造,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重点发展中医药文化、智慧健康、科创等高附加值产业;三是完善“孵化器”和“加速器”、联合办公空间以及公共实验空间等创新空间体系,塑造创新空间环境。
第四,促进数字技术与健康产业融合,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加快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是智慧健康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核心区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优势和健康领域研发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融合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搭建智慧健康领域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批智慧健康领域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五,实施“健康智谷”计划,健全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健全智慧服务体系、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是打造创新区的关键。建议核心区实施“健康智谷”计划,打造智慧健康创新高地和创新动力源。一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智慧健康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构建特色创新创业平台集群,设立智慧健康基金,培育科技服务机构等方式,推动“健康+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二是加快形成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为中心的创新孵化服务体系,促进与城市副中心的联动发展, 着力构建智慧健康全产业链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