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学东渐背景下我国近代西兽医技术的本土化发展稽考

2021-06-30谭清华

关键词:兽疫中兽医家畜

谭清华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广西柳州 545000)

晚清至民国初年,治疗家畜疾病的工作基本由中兽医承担。随着西兽医技术的传入,这一局面因之改观。甲午战争以后,朝野俱感兴办新式学校为急务。1901年,光绪皇帝颁发诏谕要“兴学育才”。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发布,要求京师大学堂设立大学院,大学专门科设农科,农科分四目即有兽医一目,兽医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列入兴学规划,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实现。1904年成立北洋马医学堂,聘请日本人为教师,从此以实验为基础的西方兽医技术,通过日本教师而传入中国,同时也表明中国近代兽病兽疫防治由中兽医单独承担的局面发生改变。在此前后,一些外国侨民引进奶牛以供自用,也带来了有关的西兽医科技知识。继北洋马医学堂后,各大学农学院以国外大学为参照,相继设畜牧兽医系、科。专门性的兽医教育机构也开始创建,如1930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兽医学校。[1]233在兽医教育机构纷纷建立之际,中国也开始制造兽用生物药品,如1924年北平中央防疫处研制出犬用狂犬病疫苗与马鼻疽诊断液;[2]1930年青岛血清制造所试制出抗牛瘟、猪瘟血清及疫苗等。这些生物制品在传染病的防治中被运用,对近代疯狂肆虐的兽疫的防治起了重要作用,如牛瘟在局部地区得到控制,1935年上海消灭了牛瘟的危害。[1]170兽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兽医生物药品的研制成功等,标志着近代以西方兽医技术武装起来的治病体系,由从外部引进逐渐走上自身发展的道路。然而学术界对此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系统探究近代西兽医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一、我国近代动物检疫事业的创建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农畜产品在其中占很大份额。各种禽畜传染病常常随着家畜家禽贸易被带入非疫区,严重危害着当地的畜牧业。为了保护畜牧业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主张,必须建立一种机构来检验进出口货物。1913年,英国农部曾禁止病畜皮毛进口,以防止牛、羊传染病的传入。1920年,国际劳动团体总会决定:鉴于动物炭疽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病畜的毛、皮张都必须经严格消毒,毛皮出口国家要建立兽医出口检查机关,对出口毛皮执行检查,签发动物检疫证书;进口国家对于没有检疫证的毛革应拒绝进口。[1]21为了保障我国畜牧业发展,促进农畜产品贸易,必须建立近代动物检疫机构。

(一)中国出口动物检疫机构的设置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源源不断地进口中国的农、畜、土特产品和工业原料,另一方面向中国大量倾销其轻工产品。然而,外国商人控制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口岸进行兽疫检验,签发检疫证书,作为商品通关的证件。1913年英国人派德洛克在上海从事出口肉类检验,签发兽医证书。1922年,美国禁止中国肉类制品进口,理由是中国无出口兽医检查机关。1926年,北洋政府农工商部技正章祖纯陈请设置“农产物检查所”,从事进出口农畜产品的病虫害检查。农工商部拟设立“农产物检查所”,提请国务会议讨论,后因经费无着而放弃。1927年,美国驻华大使馆照会中国外交部称,未经政府兽医机构检验并签发兽医证书的羊、猪肠衣,美国从1927年12月1日起禁止其进口。根据当地商人的请求,农工部立即筹备成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10月29日农工部公布《农工部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设置“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兽医人员和检查毛革肉类设备,执行兽疫检查工作。[1]22同年11月5日《毛革肉类出口检疫条例》出台,11月“农工部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在天津正式成立。12月19日农工商部公布《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出口毛革肉类必须在出口前报请出口检查所检查,合乎出口要求者才能允许出口。[3]

1929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在上海成立设有畜产品检验处的商品检验局,检验处设置化学检验室和细菌检验室;1929年先后在汉口、青岛、天津成立商品检验局;1930年成立广州商检局。这些检验机构根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的有关检疫规定办理畜产品检验业务,签发兽医检验证书,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从事商检事务的历史。[4]

(二)中国进口动物检疫机构的设立

在建立出口商品检疫机构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和外国人也认为应建立进口检疫机构对进口商品进行检疫,以保证其安全性。譬如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蔡邦华在其《改良农业当设植物检疫所之管见》一文中提出设置进口动物及植物检疫机构的想法。[5]可惜,这一主张当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20世纪30年代,一些国人也认为应设立检疫机构来检验畜禽的进口。1935年,吴信法著文呼吁建立检疫机构,对进口家畜进行检疫。[6]于是,上海商品检验局规定,从1935年8月1日起,凡是进口的牛羊牲畜都要接受检疫部门的检疫,否则禁止进口。[4]此一举措有利于中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三)东北铁路兽医检疫机构沿革

东北铁路兽医检疫工作始自20世纪初期。1896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允许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在铁路修建期间,沙俄为运输建路物资和供应俄籍筑路人员的乳肉,带来了大批马匹和奶牛,同时派来兽医人员。1903年,设立“中东铁路管理局”,局内正式设兽医处,内设8个兽医段,主要工作是检疫畜禽及其制品等。1905年后,为了保障东北铁路禽畜运输的安全,日本人成立“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兽医研究所,调查兽疫,并研制防治兽疫的疫苗。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接管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及邻近铁路,并成立东北铁路总局。在东北铁路总局的医务卫生处内设兽医科,在主要车站派驻兽医人员,检验铁路运输中的畜禽及其产品。[1]184

二、近代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一)近代主要畜禽传染病调查

近代畜禽传染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上中国家畜固有的疾病,如狂犬病、牛瘟、猪瘟、鼻疽、炭疽、腺疫、破伤风、疥癣虫病等[7]29;另一类则是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传入的疾病,如牛肺疫等[1]178。

由于畜禽传染病的种类繁多且有不同的特征,要提高治愈率,就必须对中国各地家畜传染病的发生特点和分布进行调查,确认致病因子,使防治更有针对性。因而兽疫防治工作者十分重视对畜禽传染病的调查。

1934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上海兽疫防治所为了查明兽疫的种类及其危害情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并根据疫情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兽疫防治措施。1932~1936年上海兽疫防治所为增加兽疫防治人员的实践经验,从流行病学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在四年内共发现有牛瘟、炭疽、牛结核、牛布氏杆菌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恶性卡它热、牛三日热、牛双芽梨形虫病、牛边缘无形体病、牛绦虫、猪瘟、猪肺疫、仔猪白痢、猪囊虫、禽霍乱、鸡瘟、鸡痘、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通过这些调查活动,掌握了各地传染病的发病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兽疫防治措施。从而当某地发生某种传染病时,能迅速判定病因,制定相应措施予以扑灭。[1]172

(二)近代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兽医学的特长之一是能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危害,当西兽医技术被引进之后,中国的兽医工作者便开始研制兽医生物制品,用以预防、治疗畜禽传染病。

1.兽医生物药品制造

早在20世纪初,中国就开始研制并使用生物药品来防治畜禽传染病。1900年,上海开始应用家畜结核菌素试验反应新技术。1924年,犬用狂犬疫苗与马鼻疽诊断液由北京中央防疫处研制成功。此后,一些留学归国的兽医人员在通商口岸的商品检验局研制血清和疫苗。同时,政府的一些兽疫防治机构也研制出大批防治传染病的疫苗与血清,有效地遏制了各地传染病的蔓延。

(1)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制造所。1930年建立的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制造所是我国自己创建的第一个专业性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开启了我国近代兽医生物药品制造的先河。该血清厂成功地制造出抗牛瘟、鸡瘟、牛痘、猪瘟、猪肺炎、狂犬病等传染病的疫苗和血清。同时还培养出中国第一批从事兽医生物药品制造的技术骨干[8],为中国近代禽畜传染病的防治和兽医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上海商品检验局牛瘟血清制造所。上海是中国开放较早的城市,由于大批外国侨民涌入,对牛奶的需求量很大,城市乳牛业迅速发展,此外诸如赛马等亦为外国人所好,因此以医治家畜疾病为目的的兽医事业就备受重视。一些西方兽医也随之在侨居地开业进行畜禽疾病治疗,他们在防治牛瘟的过程中习惯用抗牛瘟血清,效果较好。但是洋人对此实行行业垄断。为了打破外国兽医在传染病预防方面的垄断,上海商品检验局1931年筹建上海血清厂。该厂设有实验室、采血及解剖室、大家畜舍、试验动物舍、健康动物舍、病畜舍等。该厂成功研制出了抗猪瘟血清、抗牛瘟血清、牛瘟脏器疫苗、牛肺疫疫苗、炭疽芽胞苗、抗猪肺疫血清及灭活猪肺疫菌苗等生物药品。[1]169

(3)各地血清制造厂建立。青岛和上海两地血清及疫苗制作成功后很快在各地推广,上海血清所罗清生参与了广东农林局血清所的筹建与血清制造工作。各省兽医工作者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兽疫防治上,纷纷建立血清制造厂,生产生物制剂。这些血清制造厂主要有:一是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血清厂。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于1936年建成血清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迁往内地,1939年,该所程绍迥在四川帮助建立秀山血清厂。[1]266二是中央畜牧实验所血清厂。中央畜牧实验所于1941年成立于广西桂林良丰,制造抗牛瘟疫苗、抗牛瘟血清、抗猪瘟血清、抗猪丹毒血清、抗猪肺疫血清等生物药品。[1]2691943年迁至四川荣昌。三是国民政府地方兽医机构血清厂。1931年,广东省农林局畜牧兽医系血清所成立,委任原上海商品检验局罗清生为技正,主持血清制造工作,成功地制造出抗牛瘟血清和疫苗。[9]13抗战期间,随着各省农业改进所、家畜保育所的建立,以预防传染病为目的的血清制造厂也纷纷建立,据统计有22处之多。[9]16

2.兽疫防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血清制造厂生产出大量的抗传染病的血清及疫苗,为防治兽疫打下了坚实基础。兽医工作者利用疫苗进行注射预防,利用血清控制家畜传染病的恶化,不同程度地遏制各地猖狂肆虐的传染病的蔓延,甚至有的传染病在某些地区得到了根治。

(1)上海兽疫防治所及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防治兽疫。实业部上海商品检验局上海血清制造所于1931年筹备,1932年建成。血清所成立以后,利用血清和疫苗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一是消灭上海的牛瘟。据记载,上海最早的牛瘟于1868年发生于“公共租界”区,以后多次发生,威胁着乳牛业的发展。1930年,上海又一次牛瘟流行,据记载死亡乳牛314头。1932年上海血清所成立,着手开展牛瘟防治工作。此后上海市未再发生牛瘟,成为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消灭牛瘟危害的地区。[1]170这一防治战役保障了上海乳牛业的发展,还为当时兽医工作者扑灭其它地区的牛瘟树立了信心。二是扑灭徐州至上海铁路沿线的口蹄疫。1935年初,徐州的黄牛及同舍猪只爆发口蹄疫。中央农业实验所、上海商检局等与上海兽疫防治所组成口蹄疫防治大队,分赴徐州等各火车站,严格执行防治措施,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口蹄疫得到了控制。[1]170三是消灭南京等地猪瘟等传染病。1934年4月,中央农业实验所对南京近郊汤山一带发生的猪瘟进行紧急治疗和注射,猪瘟得到有效控制。[10]

(2)中央畜牧实验所防疫。1941年,在广西桂林良丰成立中央畜牧实验所。该所成立后,将原防疫大队扩展为十个防疫分队,分赴各区从事防疫工作。1941年10月,成立川、黔、湘、鄂四省边区防疫总站及兽疫防治大队。在1941~1942年的一年多时间内,中央畜牧实验所在湖南、湖北、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六省,重点防治牛瘟,使用脏器疫苗15万余毫升,血清42万余毫升,注射牛只9千余头,具体情况见下表。

1941~1942年云、贵、川、鄂、湘、桂牛瘟防治情况

上述9842头牛中,9435头为预防注射者,407头为治疗注射而痊愈者。这些防疫活动,除间接挽回经济损失外,直接挽回经济损失达800万元。[11]

(3)各省市传染病防治。在中央机构直接参与兽疫防治的同时,各地区兽疫防治机构、家畜保育所也积极开展了兽疫防治工作。一是青海省1935~1941年兽疫防治。青海是兽疫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30年代初期曾有较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死亡牛只等家畜70万头以上。[1]471935年,张逢旭受命赴青海主持兽疫防治事宜,即着手兽疫调查及建立防疫机构。张逢旭用四个半月时间,行程500多公里,对60余县、区实地考察,采集病理材料,发现兽疫有口蹄疫、牛肺疫、炭疽、羊痘、牛出血性败血症、牛瘟、猪瘟、马鼻疽、马胸疫、腺疫等。青海省的兽疫防疫主要对象集中在流行最烈、损失最大的牛瘟、牛出血性败血症、牛肺疫、炭疽、鼻疽等传染病。全省设兽疫防治所四处,预防工作先由防治所附近开始,使近处民众易于响应,由近及远,不仅农耕区推行顺利,牧区的藏、蒙族牧民也积极合作。二是广西省兽疫防治。1927年,广西省政府于柳州设立广西实业院,内设畜牧兽医组,负责种畜改良和兽疫防治工作。1933年,广西成立广西兽疫药液制造所。1934年在南宁成立家畜保育所,1940年迁至桂林良丰。家畜保育所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兽用生物制品制造及兽疫防治。三是四川省兽疫防治。四川省自1936年家畜保育所成立后,至1942年共对120个县的牛瘟和100个县的猪瘟进行防治,共计注射牛57943头,猪42402头。四川省家畜防疫注射措施有三:其一,在梓潼、盐亭、剑阁等地春季牛马庙会时实施强迫注射;其二,在川南盐、糖产区集中施行预防注射;其三,家畜保险后预防注射。经过预防注射后,家畜患病及死亡率均大为降低。如1940年川北牛马庙会时施行牛瘟预防注射后,半年间该地又发生牛瘟,经过调查发现未注射者牛只死亡率为55%,注射血清的216头牛只中,仅有2.3%即5头牛死亡,注射牛瘟脏器苗的200头牛无一死亡。1941年,对7县3254头猪只使用血清及菌液同时注射,预防猪丹毒病,半年后调查发现,在173头死亡猪只中,患猪丹毒死亡者为41头,仅占预防注射的1.26%。这些防疫效果的取得,使得各地先前带有强制性的预防注射工作局面大为改观,各地民众纷纷请求预防注射,唯因生物药品有限而不能满足民众要求。[12]四是贵州省兽疫防治。贵州省1938年组建贵州兽疫防治督导团,除向中央及广西借用兽疫防治人员外,还开办畜牧兽医训练班,充实兽疫防治人员。该团于1938年11月解散,防疫工作由贵州省兽疫防疫委员会承担,该委员会自1939年开始,除在贵州东北部诸县组织防治牛瘟外,还督促全省各县组织兽疫防治分会,派员赴各区宣传防治兽疫的重要性并指导各分会进行兽疫防治;又以联保为单位,组成兽疫防治情报网络,一旦兽疫发生,及时报告,组织防疫,使兽疫造成的危害尽量减轻。五是农林部各区兽疫防治。抗战胜利后,农林部重建或改组东南、西南、华西、西北等若干兽疫防治处。这些防疫机构尤其是东南兽疫防治处和西南兽疫防治处对当时防治家畜传染病起了重要作用。东南兽疫防治处成立后的1947年2~7月间,进行了牛炭疽、牛瘟、牛出血性败血症、猪瘟等的疫苗注射,达7000余头次。此外还承担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华家畜检疫工作,共检疫乳牛、绵羊、猪、马共3600余头(匹)。[13]西南兽疫防治处成立于1945年冬,由湄潭兽疫防治大队、昆明兽疫防治大队、西康兽疫防疫站等合并而成,站址在贵州省湄潭。1947年初迁至贵州省贵阳,主要担任滇、黔、湘、桂四省的兽疫防治工作。

三、近代中西兽医的融合发展

在西兽医技术未被引进的漫长岁月中,兽病的治疗工作一直由中兽医承担。在同疾病的斗争中,先民们积累了丰富的疾病防治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对家畜的繁衍起到了保护作用,还传到国外,对世界兽医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7]1中兽医与同时代的西兽医相比,有着三大优势,即经验优势、辨证优势和无害优势。但是它又存在一些缺陷,即中兽医虽有经验优势,但理论过于抽象和笼统,有待进一步升华;虽有辨证优势,但微观分析欠精,诊疗方法的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差;虽有无害优势,但中药的剂量较大,高效和速效手段较少。[14]中兽医对一些普通病有一些较有效的办法,而对传染病、急性病,则往往束手无策。中兽医的优势正是西兽医的短处,而中兽医的短处正是西兽医的长处,如能中、西兽医结合则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对保障家畜的健康,发展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使中、西兽医结合起来,对于防治家畜疾病能收到它们各自单独运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中西兽医结合应该成为近代兽医学发展的主旋律。

中西兽医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西兽医学理论相结合。中兽医学理论,具有概括性高,共性理论多,并着重从动态观点和整体性出发去认识病证。同时又以重内在抗病力的方法,运用全面调整的治疗措施来防治疾病。西兽医学理论,始于机体形态学的观察,注重实验研究,并以病原为对象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来防治疾病。如取中兽医学的动态观点、整体观念和注重内在抗病力、全面调整的理论与西兽医学的形态观察、针对病原治疗理论相结合,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则可取得更高的疗效。二是中西兽医药理相结合。中草药为天然药物,按循经取效(归经),功能作用广泛,并具双向调节和无副作用及无残毒等优点。西药多为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以其有效成分作用于病原,一般取效较快,如中西兽医药物相结合,根据病、证的实际情况,或以中药为主辅以西药,或以西药为主辅以中药,取长补短,提高疗效。三是辨证辨病相结合。中兽医擅长辨证。“辨证”是指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从症状着手,综合分析辨别病部、病因、病性以及机体抗力等关系之后,归纳出比较接近疾病本质的“证”的过程。“证”是病部、病因、病性、正邪关系以及治疗法则的概括。辨病为西兽医之长。“辨病”(即诊断)是指在西兽医理论指导下,以病原为对象,根据临证症状和体检结果,并通过化验手段,最后得出病名的过程。辨证辨病相结合,在西兽医诊断“病”的基础上,中兽医再辨证分型,则可提高诊治病证的效果。中西兽医结合,在保障人、畜健康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15]389

然而中西兽医的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清末以来,中兽医像往常一样,不被重视,“视医为小道,遑问不伦于人之物哉,故无人学兽医久矣”。[16]尽管社会风气如此,中兽医工作者依然承担着保障家畜健康的重任。随着近代向西方学习进程的加快,西兽医学也被引进到我国,这对人畜健康是一个有利的保障,但西兽医的引进,决不能排斥中兽医。然而,191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汪大燮悍然发出废止中医中药的命令,迫使中医中兽医日趋没落。[1]1911929年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又通过“废止旧医案”[1]474,1935年,汪精卫下令“取缔中医(包括中兽医)”[1]475。这些反科学的“法令”对中兽医事业是极大的打击。

但是,摧残中兽医的行为,并没有使所有的科学工作者放弃从事中兽医保障家畜健康的事业,许多受现代西兽医教育的科学工作者,仍然进行传统的中兽医科研工作。如1941年左右,郭显嘉作麻黄、使君子、车前子、半夏、常山等五种中药剂量的研究;[17]1943年,张仲葛、陈育新、刘应周等从事用传统中药治疗鸡瘟的试验研究;[18]农林部成都合作农场办事处,用巴豆磨碎,调以麻油,给感染并患鸡瘟的鸡口服,成活率颇高,并被大力宣传。[19]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兽医事业受到相当重视。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应“用中西两法治疗”人畜疾病;1947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中指出,要帮助民间兽医或中兽医,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革命战争中,人民政府均吸收中兽医从事家畜疾病的防治工作。1947年,朱德曾指示华北大学农学院“要学习和研究中兽医技术”,该学院先后聘请高国景、阎占川、李恩祥、王爱金等十几位著名中兽医到校任教;该学院还建立了以中兽医为主的兽医院或兽医教育工作站,采取中西兽医互助互学的方式,对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191

结语

畜禽传染病发病较急,死亡率高,传染性较强,对畜牧业的危害极大。以实验为基础的西兽医学,采用生物制剂(血清及疫苗)防治传染病,效果良好。因而,当西方兽医科技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之际,传染病的防治方法也迅速被中国兽医工作者运用到实践中,血清及疫苗等生物制品很快相继试制成功,并运用到传染病的防治活动中,一些恶性传染病的危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遏制。与此同时,传统中兽医的优势与作用继续发挥,中兽医与西兽医的融合不断推进。中西兽医的融合是中国在近代历史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兽医学发展能够接纳不同文化理论,融合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中国现代兽医体系。其中,既有近代西兽医专家们的积极进取,又有中兽医专家们的持重守成,将文化和科技互相渗透,形成了现有的兽医体系,为我国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铺平了道路。

猜你喜欢

兽疫中兽医家畜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发展中兽医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家畜疫病防控与诊断治疗实践探究
羊小反刍兽疫疫情分析与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报告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不可松懈
中兽医在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