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高质量培育的制约因素和实践路径
2021-06-30许秀梅邢玉琴
许秀梅,邢玉琴
(青岛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遵循工业繁荣、生态宜居、农村文明、有效治理和富裕生活的总原则,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当前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2017—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6年,农业部批准青岛成为全国新型农民职业培育示范市。2018年青岛市出台《青岛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升级、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文明、乡村治理与农民生活水平提出了量化目标[3]。目前,青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步入高成本时代、劳动人口素质低,高中以上学历的不足20%,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持续攀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很难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解决供给侧层面人力要素的失衡问题,对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稳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本文基于青岛市各县级市特别是平度、莱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的实地调研,分析培育意愿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优化路径。
一、文献综述
舒尔茨在其代表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在决定农耕生产增长率的各种生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民能力差异,土地差异最不重要,物质资本第二[4]。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提出,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5]。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成果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及培育机制。
概念界定。Eric Wolf提出,职业农民应将农业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充分利用市场的机制和规则获得劳务报酬,以期获得最有利可图的经济利润。付景远认为职业农民是在农业市场化乃至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的一种新职业,在选择、流动和经营等方面,职业农民与传统身份的农民有明显区别[6]。宋新乐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应当秉持诚实守信、爱农敬业、责任与奉献的职业精神[7]。
培育机制。朱启臻提出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职业新农民培养管理系统和监督评估体制,建议推广“农业后继者培育项目”并将其作为农民培育的战略手段[8-9]。王锋与李彬共同提出了政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10]。霍生平等提出了三级原型结构模型,提议在农业物联网环境下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云平台[11]。卓炯论述了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认为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部需要,也是高学历职业农民的现实需求[12]。刘家富认为农民是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的职业群体,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完成特定职责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强度不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按需施教[13]。
分析上述文献发现,虽然已有多人研究了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但立足于青岛市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乡村发展实际,探讨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文献还较少。
二、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青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吸引外资的先天优势,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使得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职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青岛市政府在推进农民职业培训中采取“数量+质量”齐头并进的发展目标。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建成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个,市级培训示范基地26处,农民田间学校249处,累计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791期,培训农民15.5万人次,指导农户15.9万人次进行科学种田,指导服务面积663万亩[14]。其中,2020年累计完成培训20474人,完成率达102.4%,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效果十分显著。除了使职业农民成为普遍性的存在外,政府还在不断大力培育高质量职业农民,2020年青岛市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3772人,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农业经理人、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和家庭农场经营者,致力于发挥出高素质农民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高素质农民队伍中来[15]。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愿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一)样本描述
以青岛市“七区三市”的基层乡村农民为调查对象,从农民的基本信息、培育认知、培育经历、培育意愿这四大方面设计问卷内容,本次调研总计发放问卷700份,除了明显的填写失误、不符合逻辑无效的问卷外,收回64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2%。
(二)变量选取
以“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愿”作为因变量,问卷从个体结构、家庭结构、培育认知、培育需求这四个方面入手,一共选取16个自变量,将这16个指标与“参与培育的意愿”这一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值分析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最终剔除两个与农民参与培育意愿相关性不大的变量,对其他的14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变量定义描述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描述
(三)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其中,βP表示自变量回归系数的值,自变量XP每变一单位,比值比的自然对数值改变量,β0表示回归截距,XP表示自变量,α表示随机影响的因素。
2.相关检验过程分析。将上述相关变量的原始数据录入到SPSS22.0软件中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强行进入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表4。
表2 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表
表2为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表,其中自由度为14,将“=CHIINV(0.05,14)”的公式输入Excel表中,得到的结果为23.6879,小于395.015,与模型运行规律相符合。模型一行输出了Logistic回归模型中所有参数是否均为0的似然比检验结果,P<0.05,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该模型的总体是有意义的。
表3为Hos mer和Le meshow检验表,对模型的拟合优度做出检验。其中显著值为0.514>0.05,表明当前变量中的信息已经被充分提取,模型拟合度较高。
表3 Hosmer和Lemeshow检验表
表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年总收入、是否参加过培训、期望的培训方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影响不大。
表4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表
3.结果分析。(1)从个体结构来看,年龄、家庭人口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年龄越大,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越低;家庭人口总数越多,家庭经济压力就越大,参与培训的意愿也就越大。性别、受教育程度与培训意愿呈负向相关关系,且对培训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性别方面,女性农民已经成为青岛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女性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触机会得到大大增加,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女性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会大大提高;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多样化,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民参与培训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2)从家庭结构来看,家庭人口总数、健康状况、耕地面积对培训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家庭人口总数越多,家庭经济压力就越大,参与培训的意愿也就越大;农民的身体越健康,参与培训的意愿就越强;家庭耕地面积越大,农民对掌握农业生产等技术的需求就越大,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越高。劳动力人数、年总收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民劳动力人数越多,并不意味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多,而年总收入较高的家庭,其收入并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这两个变量对于参与培训意愿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3)从培训认知来看,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培训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随着了解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提高。培训经历与培训意愿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但作用并不显著,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参加过的农民对培训效果不太满意,参与积极性降低;农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参与培训的意义,青岛市对其的宣传和推动还未达到理想性的效果。
(4)从培训需求来看,期望参加培训的时长、愿意承担一次培训的费用、期望的培训地点3个变量对参与培训的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参加培训的时间越短,负担的培训费用越少,培训地点越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期望的培训方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虽然田间授课是农民最期望的培训方式,但在实际情况下可能会受到时间、成本、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另外,如果各种培训方式的效果相差不明显,那么农民选择培训的方式不会有明显的差异性。
四、新型职业农民高质量培育路径
所谓高质量培育,即以高质量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科学实践、创新培育方式、突出人民为本的原则。从政府、市场、生态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入手,发挥出政府导向、市场主导、生态可持续、教育医疗协同发展的作用,实现培训方式的“高聚能、高筹划、高规范、高精准、高落实”,致力于培育出一批有文化、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其中,落实生态教育,树立绿色生产理念是培育高质量农民的突破点,在现有的文献资料及政策推行过程中,学者和政府把关注点都集中于如何完善农民培训的公共服务体系、如何提高农民技能培训、如何提供政策支持等方面,较少考虑到对农民的生态教育,培养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而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生态保护的红线必须要坚守,这样才能使美好生态成为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助力[16]48。因此,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对新型职业农民经济生产能力的提升外,还要以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率,在增强技能培训的同时强化农民的生态意识,使绿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社会化服务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财政投入
农业农村的建设程度决定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进度。青岛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地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除了用于对粮食直补、改良品种、购置农机、合作医疗和农业重点项目的投入之外,还要注重对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转化、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补贴力度。以科学技术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而新型职业农民是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青岛市要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升级,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变革,首要目标就是培育绿色新型职业农民。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从全市发展战略出发,出台涉农科技研发、转化保险、农业金融、农业社会化组织等一系列配套激励措施,从根本上提升涉农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企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资金支持。
从模型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培训费用是影响农民参与培训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适用于农民普及性的培训,青岛市政府应承担全部的培训费用,使职业农民培训的普及性尽快得到实现。具有一定经济基础、需求多样化的农民,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担培训费用。青岛市政府一方面应对此类农民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职业培训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做好各培训组织的监管工作,防止培训费用定价过高,做到培训费用定价科学合理,给予农民最大程度政策倾斜。
(二)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育体系
首先,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执业稳步提高,青岛市应加强相关执法立法工作,围绕职业农民权益保障、涉农培训机构监管、职业农民信贷与担保、职业农民服务、职业农民创业、职业农民科技服务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农民培育管理体制规范化。
其次,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对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年龄越大,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就越低。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农民需求建立多层次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尤其是给年轻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育机会,为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内生动力。
最后,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类为生产型、技能型、服务型和管理型四大类,根据四类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的职业性质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进一步为规范化、系统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基础。
(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从Logistic回归模型运行结果可以看到,农民家庭拥有耕地面积的大小影响着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因此,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最优化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量农村土地被闲置,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青岛市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平台,以该平台为媒介收集和发布农村闲置土地的信息,加强对土地流转机制的监督与规范;同时,还应专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鼓励扶持民间企业和组织机构、家庭农场等以租赁方式集中闲置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额外收入来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重要的基础。
除以上外部因素可能对土地流转产生一定的影响外,农民自身的主观因素也对土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在外务工的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会失去最后的物质保障,没有安全感是影响农民将土地进行流转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为农民土地流转解决后顾之忧,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投资,创建绿色生活
从Logistic回归模型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农民的健康状况对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投资,不仅对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开发与培育,符合绿色生活的发展理念。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的举措来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
一要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解决农村饮用水的问题,做到全市饮用水源城乡一体化,即统一城市和乡村的饮用水标准;解决农村垃圾回收问题,政府可以给每农户分发两个垃圾桶放置在家门口,农户可以将自家的生活垃圾分类放入,再组建一批农村保洁队伍,每天对垃圾进行收集处理,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农民享受绿色乡村生活所带来“红利”的同时也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行为,从而促进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医疗基础建设,及时更新相关医疗设施,提高医院服务水平,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风险;完善农村医疗的软件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包括鼓励和引导医科毕业生投身到服务基层的事业中去;健全乡村医生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应重视目前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五)鼓励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注重生态教育
依托青岛农业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涉农科研院所、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及民间各类培训组织机构等,立足青岛县域实际,积极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围绕农业技能、农业管理、农村法律服务、生态服务等引导成立一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培育职业农民的师资数量上来看,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工作、科研院校的专业教师到基层农业培训机构兼职、农业龙头企业等民间组织的科研人员定期到培训组织教授农业技术,填补农村人才的空缺,创建一批长久稳固的师资队伍;从培育职业农民的师资质量上来看,政府应该完善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体系,鼓励并且定期安排基层培训机构的教师到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二要优化培训课程。根据青岛市不同岗位类型农民的特点,在国家农民职业培训标准的基础上,撰写的内容在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应以生态教育为重心,树立起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以培育绿色新型职业农民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考虑到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在内容的编排和语言表述上,力求以简单明了的语句传达农民最想要的信息,同时可以结合新媒体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的培训方式,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增强农民在培训过程中的接受能力和培训效果。
(六)因地制宜地制定个性化的培育方式
首先,要加强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认知度。
模型结果显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农民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要针对青岛各县区农村、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民素质现状,开展文明村评比、开设免费文明课堂、专家进村、文化进村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让农民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及现代文明意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二要安排农民实地参观龙头企业、先进合作社、农业示范园区,在实践中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中“新型”二字的具体内涵,是国家打造现代化农业中的关键一步。三要搭建智能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以方便新型职业农民快速、高效地获取农业相关资讯,在信息化网络平台及时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四要进行新型职业农民信息连网入库,这样不仅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快速找到专业对口人才,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还有利于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进行规模化管理。
其次,采取就近原则安排培训地点,以短期培训为主开展培育工作。
青岛市在选择培训地点方面,应尽量安排在本村和本镇,减少农民的时间成本和承担各种费用的成本,降低风险报酬率,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在安排培训时长方面,青岛市应选择以短期培训为主开展培育工作,从调研中发现一周以内的培训期为最佳培训时长,其时效性、实用性等特点与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方向相匹配,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农民专业实用技能,有助于实现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最后,改变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用性。
从上文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青岛市应该将各影响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实行灵活的培训方式,及时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