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利用提升策略研究

2021-06-29马杰满萌刘绍荣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马杰 满萌 刘绍荣

摘要:纸质书与电子书并存环境下,高校读者对于纸质图书的认可度和需求度并没有降低。针对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这种情况,高校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纸质图书的功能与定位,拓展阅读推广服务,构建纸质图书复本量动态模型以及加强纸质书与电子书统一管理等,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提升纸质图书的利用效果。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纸质图书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2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凭借自身传播速度快、便于存储和携带等优势博得了读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纸质图书悠久的历史、特有的载体质感和阅读体验等独特优势也让读者难以割舍,纸质书与电子书融合同步发展已逐渐成为趋势。在纸质书与电子书融合背景下,世界各地大学图书馆纸质书籍使用量都在下降。美国东北大学信息合作副教务长Dan Cohen[1]在2019年发文指出:过去的十年中,耶鲁大学巴斯图书馆(Bass Library)本科生的图书借阅量下降了 64%。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向公众开放了最近20年来详细的图书流通数据,十年之前,弗吉尼亚大学每学年借阅的图书数量为23.8万本,而到去年,这一数字已经缩水到一年6万本。国内高校图书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纸质图书借阅量也在不断下降。如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9年读者纸质图书借阅量超过52万册次,而2019年的借阅量仅有22万册次,是2009年借阅量的42%。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之初,许多图书馆采取扩大读者借阅权限,延长借阅期限等措施来提高纸质图书的外借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图书借阅量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1 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原因分析

1.1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

紙质书与电子书融合环境下,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处于共存状态,而近年来电子阅读率逐步增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比2018年增加了15.54分钟。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19.69分钟,比2018年减少了0.12分钟。有学者认为,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读者阅读倾向的改变,网络阅读占据更多的时间[3],电子书数量增长及移动阅读的冲击[4]。读者阅读方式选择的多元化,尤其是电子书便携、易使用、大容量等优点比较适合现代生活,也适合大学生读者群体。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2 馆藏纸质图书采购数量的减少

从2019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5]提供的数据可见纸质馆藏建设的变化,自2010年到2019年,全国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各馆平均购置经费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馆均253万元,2015年馆均252万元, 2018年馆均238万元。然而从图书平均定价看,2018年京开图书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每本新书平均定价47.20元,2015年每本新书平均定价63.10元,2018年每本新书平均定价68.50元[6]。图书涨价太快,十年来每本新书均价涨了近50%。图书馆经费变化不大,而图书价格大涨,有些高校图书馆为了保证品种数量,大大降低了采购的复本量,甚至有人提出纸质图书“零复本”采购模式[7],然而,图书复本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图书的可获得性[8]。笔者曾以灰色关联模型计算过读者借阅图书与馆藏之间的关联,一个重要因素是哪类图书馆藏数量多,则借阅量就大[9]。由此可见,馆藏纸质图书采购种类、复本等数量上的减少,也是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2 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读者需求调查分析

为了解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两种不同载体资源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高校读者群体的阅读行为习惯,笔者以相同问卷在2017-2019年连续三年对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大学生读者阅读情况进行调查,通过随机向到馆读者发放调查问卷,每年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都达到290份以上,问卷内容主要是调研读者对于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阅读认知、阅读效果、阅读意愿等。

2.1 读者阅读认知调查

针对我馆读者阅读认知,设计的问卷内容主要是“电子书阅读在所有阅读形式中占的比例”,并设置了五个选项,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以发现,选择“几乎为零”的读者比例明显减少,而选择“几乎全部”选项的读者在逐年增加,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阅读在大学生阅读行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也充分说明了电子阅读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阅读方式。

2.2 读者阅读效果调查

针对读者阅读效果,设计的问卷内容是“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哪种效果更好”,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读者的认知中,纸质图书阅读的效果一直优于电子阅读,说明在读者的阅读方式中,纸质阅读依旧起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纸质阅读依旧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尽管纸质图书借阅量降低,但不能说明读者对于纸质图书阅读意愿的下降,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2.3 读者阅读意愿调查

为进一步探究我馆读者对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意愿,设计的问卷题目是“如果能同时获得纸质书和电子书,您更倾向于选择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中数据变化可知,随着读者对于电子阅读认识的越来越深入,阅读纸质图书的意愿反而增强,由此说明大学生读者的阅读行为越来越理性。对于阅读载体的选择,“视内容而定”的人数比例不断增加,说明内容是影响阅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2.4 读者借阅行为统计分析

通过对我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与新书电子书阅读平台上统计的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可客观描述读者的借阅行为现状。纸质图书借阅数据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统计,选择2017年采购的各类新书在2018-2019年的外借次数;电子书的借阅数据由新书电子书借阅平台统计,选择与纸质书对应类别且在同一时间段的下载次数。为使二者可比性更加合理,首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的方法采用百分比方式,即将各类图书的借阅次数转换为所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具体为:纸质图书利用比例=某类图书的外借量/总外借量,电子书利用比例=某类图书的下载量/总下载量。利用比例反映出读者对于这类图书阅读需求的强弱,因两种载体图书的品种相似度很高,因此,利用比例也可以反映出读者选择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意愿与倾向,归一化后的数据显示纸质图书利用最高的前六类依次是:I、H、K、T、G、B类,电子书利用最高的前六类依次是:I、K、T、B、G、H類,如表4所示。

据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尽管排序有些差异,但两种载体中利用率最高的前六类是相同类型的图书,且这六类图书的使用总量在纸质书中占74.34%,在电子书中占71.43%。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纸质书与电子书利用率高的图书排名并不相同,说明对于不同类别的图书,读者选择纸质版和电子版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多方数据显示,无论读者对纸质图书的认知还是读者对纸质图书的借阅表现,纸质图书并未退出读者视线,纸质图书的功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没有下降,纸质图书在高校读者群体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依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当前纸质书电子书融合环境下,思考纸质图书利用提升策略并不过时,而且很有必要。不能盲目地因为纸质图书借阅量的下降,就得出读者利用纸质书热情降低的结论,进而减少纸质图书的采购。需将读者、纸质图书、电子书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揭示馆藏与读者利用之间的关系。

3 纸质图书利用提升策略

3.1 纸质图书功能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保罗·莱文森提出,人类在媒介演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10]。根据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纸质书虽不便捷,但有助于沉浸式体验,电子书便捷但很难融入场景,因此,图书馆的纸质图书与电子书,也遵从媒介补偿理论,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既然两者是相互补充的,那么就需重新思考他们的功能,明确纸质图书在馆藏建设与读者利用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3.2 开展馆藏纸质图书的书目导读工作

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对于纸质图书服务内容的挖掘,图书馆提供精准服务是解决当前读者需求多样化与图书馆粗放式服务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方式[11]。馆员既要了解读者群体的行为规律,了解读者的需求及他们的兴趣点,又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把特色资源、专业资源进行聚类整理。分析资源中蕴含的知识点,并加强对读者进行细致的属性构建,建立起馆藏资源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按文献主题背景、功能用途、专业需求等方式聚类图书书目信息。利用图书馆员的专业优势,对纸质图书进行索引聚合,形成二次文献,通过特色书目导读等推广方式,加强馆藏纸质资源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达到书尽其用,增加纸质图书的借阅量。

3.3 构建纸质图书复本量动态模型

读者对于馆藏的各类资源利用并不是均衡的,不同类型的资源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按照读者需求进行区分,如哪类馆藏需要长期保存,哪类馆藏适合什么类型学生利用等。如何优化藏与用的关系,如何设置不同功能图书的复本量,都是馆藏建设的关键问题。

纸质图书采购复本量的确定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一刀切,需依据读者阅读行为数据,构建不同类型图书的差异性复本量,以适合读者不同阅读行为。判断复本的数量与类型,可依据馆藏利用率、新书利用率、预约排队比例、馆藏比例、学生比例等因素综合考虑,构建复本动态判断模型,依据数据分析结果赋予不同类别图书的不同复本量。特别要建立读者群体的行为特征与馆藏特征的关联,形成科学的复本计算模型,且在一定时间段内动态变化。根据读者行为、需求及馆藏结构,分类进行精准计算,形成动态可变的纸质图书采购复本结构模型,才能保证后续馆藏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适用性,从而有效提高纸质图书的利用率。

3.4 加强纸质书电子书的统一管理

既然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互为补充,那么,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借阅量提升并不矛盾,相反,还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如针对问卷内容“如果能同时获得纸质书和电子书,更倾向于选择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选择二者结合阅读的读者占比16%,也是不容小觑的一部分读者群体。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纸质电子图书的一体化管理,统一采购、统一评价等,同步提升馆藏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利用效果,为读者提供更加多样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同时也要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寻找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建设的平衡点,从图书种类、数量、复本到读者利用,建立纸质电子图书的统一评价机制与建设策略,加强纸质电子图书统一管理,为读者提供无障碍利用的渠道。

4 结语

在纸质电子图书融合环境下,读者对于纸质图书的认可度和需求度并没有降低,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对现有馆藏纸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重构。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全面构建高像素的读者画像,利用日益强大的搜索和推荐技术,通过特色书目推荐、特色空间建设等方式,拓展纸质图书宣传与导读服务。依据读者阅读行为数据,纸质图书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精准计算,形成不同类型图书的差异性复本量,合理构建纸质图书采购复本量动态模型,进行纸质图书资源建设。根据纸质资源的专业学科、主题背景、功能用途等属性特征,从读者需求视角重新思考纸质图书功能定位,精准匹配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加强纸电图书统一管理,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同步提升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利用效果。

参考文献

[1]Dan Cohen.图书借阅量大跌,今天的大学生都不读书了吗?[EB/OL].[2021-01-26].https://huanqiukexue.com/a/qianyan/xinli_renwen/2019/0626/28456.html.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發布[EB/OL].[2021-01-20].http://www.nationalreading.gov.cn/ReadBook/contents/6271/414891.shtml.

[3]毛汉玉.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与读者工作应对策略[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4):118-120.

[4]钟倩.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利用率下降分析及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13(6):50-52.

[5]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2019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EB/OL].[2021-01-16].http://www.scal.edu.cn/tjpg/202011160235.

[6]安梦钰,谢巍.我国图书定价趋势与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2020(1):8-10.

[7]赵炜霞,唐金玲,吴雷.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零复本”馆藏策略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7(6):74-79.

[8]常亚青.47所重点高校图书馆复本量抽样调查研究[J].情报杂志,2009(6):192-196.

[9]刘绍荣.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馆藏纸质文献老化评价方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0):97-101.

[10]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55

[11]曹树金,刘慧云,王连喜.大数据驱动的图书馆精准服务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4):54-59.

作者简介:马杰(1974-),女,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满萌(1988-),女,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

刘绍荣(1968-),女,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馆长。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收稿日期:2021-01-30 责任编辑:张晓霞)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当代高校图书馆“大阅读”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