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类课程思政的内在特点和实施路径探析

2021-06-29董晓星朴凤植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董晓星 朴凤植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性举措。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的属性,更容易将思政理论内化于学生心中。本研究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课程思政的特点和理论意义,并以农业设施工程学课程为例,介绍了农科专业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即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意识、改革教学模式和挖掘思政元素三方面,促使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有效融合,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农科专业;实施途径;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刻认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认为教育从根本上属于一项道德事业,育人是其最本质的属性。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育人,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高校教学工作中长期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多数教师仍然停留在传授知识这一层面,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现象在专业课教师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原因有二:一方面,许多专业教师不清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不理解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范畴;另一方面,教师不知道如何在专业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本研究分析了课程思政的特点和理论意义,阐述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笔者所在学校农业设施工程学课程为例,介绍了农科专业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主要方面。思政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覆盖高校所有专业,面向所有学生,在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方面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属于显性教育。课程思政则主要面向特定专业的学生,是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政内容的渗透和浸润,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属于隐性教育。相较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更深远的影响,更容易内化于学生心中,也是高校广大专业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在方向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契合性,实施中能够相互促进、实现双赢。一方面,课程思政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与发展理论提出的。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学术和技术上有所发展,而且更看重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占首要地位,在专业课程培养工作中落脚于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另一方面,开展课程思政不是为了完成育人目标额外的任务,而是赋予专业课程教学灵魂。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前人的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前人的研究探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思政理论的实践。思想政治理论包含的社会发展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指导着专业课程的发展和实践,蕴含在学科发展的进程当中,是专业课程的灵魂。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找到这个“魂”,在课程实施中恰当地点出这个“魂”,是提升课程内涵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是发挥好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教师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前提。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德育意识,才能摇动另一棵树,推动另一朵云,唤醒另一个灵魂。同时,教师的率先垂范和言行举止是最鲜活、最具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二)改革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的是以学术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不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更关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教师如果把课程思政内容当作简单的宣讲,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采取恰当的手段形成协同效应,避免出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才能使思政内容内化于学生心中。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统筹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利用学生学习过程切入并贯穿思政教育。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受和认知。在学生对专业知识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恰当的引导,为专业内容的教学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和提升,点出课程的“魂”。这样既可如春风化雨般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产生认同感,进而内化于心,又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现专业内容和思政理论学习相互促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农业设施工程学课程日光温室保温蓄热设计教学中可知,传统温室后墙主要是砖墙和黏土筑墙,但是国家正在逐步禁止黏土砖的使用,黏土砖墙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保温蓄热设计理论后,利用国家对于黏土砖的禁令和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文件创设情境,提出情境问题:你觉得这些国家文件和政策,会对当前保温蓄热设计方案的实施产生什么影响?带来哪些挑战?设施从业者应如何应对?教师将课堂翻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行业从业者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并尝试给出解决办法和应对之策。教师在总结学生观点时,引导学生明白在日后工作中只有关心国家政策,回应社会环境挑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寻解决方法,才能夠学以致用。这样既在学生中宣讲了国家政策,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在变局中站稳脚根。

(三)围绕课程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做好课程育人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学科和知识点的特点,挖掘能够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的思政元素,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理想效果。

教师挖掘农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应着重从农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将学生从学习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的浅显层面带出来,使其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认识到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国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作为一名农科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升数亿农民生活水平的任务中的神圣使命。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唤起他们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激发将自己培养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专业人才的内在动力。挖掘农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以鲜活的人物事例为榜样,引领激励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身边的教师、优秀校友、产业发展带头人为榜样,让他们认识到所学的知识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能够立大志、存大爱、担大责。例如,讲到农业设施工程学中地膜覆盖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学院孙治强教授在本科求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地膜覆盖技术在河南地区应用效果方面的研究工作,本科阶段即发表学术论文,后投身于蔬菜产业发展,指导设施蔬菜生产,足迹遍布河南各个地区。作为国家大宗蔬菜体系的专家,他在100余个县市区开展设施园艺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建设10余个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协助地方建成多个10万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和省内100余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改良。教师介绍孙治强教授求学阶段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事例,旨在引领学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积极参与学校科研助理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暑期社会实践等有意义的活动,不辜负宝贵的青春时光。孙治强教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情怀,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校自豪感,激励学生投身农业设施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

2.以课程中蕴含的哲理为实例,引导启迪学生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审视学科的发展进程和知识点内容可以发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质变和量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于专业知识的探索发展进程中。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实证和案例。教师将其作为知识点的点睛之笔,既可阐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内涵,又能加深学生对哲学理论的认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在农业设施工程学的日光温室采光设计一节中,教材中所讲的采光设计理论是多方权衡后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适应性,但是日光温室在生产中仍存在低温弱光、夏季后屋面遮荫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到日光温室采光设计理论的局限性,又应引导学生清楚当前设计理论的普遍适应性,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教师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辩证地向学生解释这一理论,既可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又可提高教学内容的精准度。

3.以知识点探索进程中的实例,宣讲科学家精神

教师要结合知识点挖掘学科发展历史,向学生展示相关科学家对所讲内容的贡献和探索进程中的故事,从而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先辈,将报国之志、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投身创新实践的工作中,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例如,农业设施工程学课程中前屋面角合理取值的推导过程,是经过了几代科技工作者的探索才得出的合理采光理论。在教学中,教师点明探索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而坎坷的,引导学生认识追求真理的途径是:立足已有知识—大胆质疑—探寻方法—勇于实践,向学生宣传科学家不断求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加深学生的印象。

4.以国产设施设备的发展为例,体现中国经验和智慧

我国经过70余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国内相关行业和技术发展的宣传,让学生感受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更加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例如,教师在农业设施工程学课程中讲到日光温室这种园艺设施时,可以强调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温室类型,适合中国国情,对满足我国北方蔬菜周年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适合中国国情,它才得以蓬勃发展,并不是“外国的月亮一定圆”。农业设施工程学课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材料、设施和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这样的情况,即引进国外的技术后要积极研究和实践,结合中国的国情改良创新,获取自主的知识产权,并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舉措,是提升课程内涵和效果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不应是简单的课程与思政内容的累加,而应是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的有机融合。从教师政治素养、教学模式改革和提炼思政资源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农科专业课程思政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思政元素,可有效提升课程内涵,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互通共融,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15).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3]尹亚冲,孙琳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及其实践路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2).

[4]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5]李学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与理论性[J].高教论坛,2011(9).

责编:红 茶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