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021-06-29郑进刘迪郑湘豫
郑进 刘迪 郑湘豫
摘 要:院前急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院前急救质量和水平的基石。我国院前急救人员紧缺,医学院校现有专业亟待调整。适值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之际,本研究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新设院前急救技术专业,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予以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可行性
院前急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院前急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和核心。受历史、观念、经济水平、体制和机制等因素影响,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3年制医学类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没有精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出现招人难、留人难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适逢2020年教育部启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为改变我国院前急救人员紧缺的困境,缓解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本研究提出在医学类院校中新设院前急救技术专业,以期为我国院前急救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
一、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医学院校设置院前急救技术专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急需
总体来讲,我国院前急救人员的数量严重匮乏,与我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严重偏低。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性质危急险重、职业风险偏高、职业认同感较低、医患纠纷多发频发、作息不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较大、社会地位不高、职称晋升困难、发展远景不明,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意愿极低。即便是迫于就业压力暂时进入院前急救队伍,他们往往也会通过调换科室、报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甚至转行等方式脱离院前急救行业,直接造成我国院前急救人员严重短缺。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例,截至2015年,北京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人员缺口近2000人。按照西安市院前急救网络发展规划,到2014年年底,全市急救医生数量应达到112人,但直到2016年,全市在编医生仅为40人,与规划目标数相差72人。
院前急救队伍的稳定性亦堪忧。王静教授的调研结果显示,2014—2015年北京急救中心招聘的85名临床医学毕业生中,留下的只有4人。上海浦东急救中心2010—2013年共录取急救医师94名,但先后有66名辞职,流失率达70%。梁永晴2017年对广州市77家急救站的院前急救医生进行调研,44.3%的院前急救医生有离职意愿。赵欣2016年对西安市982名院前急救人员进行职业满意度调查,44.67%的调查对象不愿意从事院前急救工作。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急救中心呼叫满足率不到80%。截至2019年6月,上海市院前急救从业人员为3208名,其中一线工作的急救医师为834人,仅占从业人数总数的26%。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院前急救人员的需求现状尚且如此,其他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形势则更为严峻。对照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每1万人配置1名院前急救人员的标准,截至2020年,我国院前急救人员的缺口为13.18万人。
(二)社会必需
我国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各种危急重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平均每年约有180万人猝死,而我国现场抢救猝死的成功率低于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火灾等灾害频发,每一次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都会瞬间造成批量人员伤亡,这给我们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以交通事故为例,每年我国仅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就有六七万之多,受伤人数高达数十万。总之,无论是日常急诊急救中的危急重症,还是各种类型的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乃至各个行业领域的应急救援,均对院前急救人员存在大量的需求。
需要设置院前急救人员岗位的行业除医疗卫生系统外,还包括红十字会、公安、消防、武警、航空、铁路、轨道交通、煤炭、电力、民间救援组织等;需要设置院前急救人员岗位的场所除各级各类急救中心(站)外,还有机场、车站、码头、学校、影剧院、会议(会展)中心、旅游景区(点)、体育场馆、健身场馆、大型娱乐场所等。据相关专家预测,我国现阶段对院前急救技术人员的需求超过10万名。
(三)人才培养供给侧需要
综观世界各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通常由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重症监护三个环节组成。整体而言,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三个环节中,院内急救与重症监护两个环节差距不大,而院前急救环节的差距则较为明显;差距明显的不是院前急救装备等硬件,而是人力资源等软件,具体表现为院前急救技术人员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量上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院前急救人员绝大多数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或护理专业,而不是急诊医学专业或院前急救专业。
造成上述客观事实的关键原因在于我国院前急救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缺失。全国近千所医学院校中,在2002年才有第一所院校设置本科急诊医学专业。在我国现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设置有19个专业大类、99个专业类、779个专业,其中却没有设置院前急救技术专业。2019年以来,教育部试点确定的80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也没有设置院前急救技术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医学院校中尚无一所院校设置院前急救专业或院前急救技术专业。
二、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医学院校需求层面,在3年制医学类专科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设置院前急救技术专业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国家政策支持
在国家政策方面,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医学人才的培养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教育部2020年工作要点,2020年年初,我国已经启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在此背景下,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或《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新设院前急救技术专业,可谓大势所趋,恰逢其时。
(二)医学院校现有专业亟待调整
近年,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供大于需的矛盾日渐凸显。特别是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与所学专业吻合度不高,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改行从事非医学领域工作,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河北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5年后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正式就业的毕业生仅占6.2%,临时就业的毕业生占31%。黑龙江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仅为59.81%。河南省2012—2014年医学类专科层次年均招生数为34525人,而全省医疗机构对专科层次人才需求数为年均20293人,招生人数多于需求人数14232人,毕业生就业成难题。特别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3年制专科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在医学人才需求侧视角下,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招人难、留人难;在医学人才供给侧视角下,医学院校3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招生面临巨大困难,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在此两难并存的情况下,贯彻落实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政策精神,在3年制医学类专科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中新设院前急救技术专业,或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新增院前医疗急救技术方向,既可攻克我国院前急救技术人员常年紧缺的頑症,又能缓解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目前,在我国3年制医学类专科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中,很多院校办学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良好,教学运转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与信息化系统完备,教师、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实践基地应有尽有,新设或调整一门专业甚至多门专业并非难事,既无须大刀阔斧,又不会伤筋动骨,可试可行。
三、对策与建议
为做好医学院校院前急救技术专业设置工作,我们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院前急救人才培养经验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其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主体不是急救医师,而是院前急救技术人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院前急救技术人员的职业名称为EMT(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国内专家翻译为医疗救护员。在日本,院前急救技术人员的职业名称为救急救命士,其工作性质、内容和职责与西方国家的EMT基本相同,只是职业名称不同。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院前急救体系中,急诊医师通常担负医学指导(medical direction)的职责,医学指导包括在线医学指导(On-line medical direction)和离线医学指导(Off-line medical direction)。在线医学指导是指急诊医师通过无线电或电话等通信设备对现场的EMT直接传达医学指令,回答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指导的急救行为。离线医学指导是指由资深急诊医师对EMT进行的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包括理论授课、学术讲座、实践指导、教学设计、岗位培训、病例讨论、录音(像)播放和结果分析等。
在院前急救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各州多数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和社区学院设置有院前急救技术专业,为EMT培养设立副学士学位(相当于我国大专文凭),部分设立学士学位甚至更高学位。日本1991年颁布的《救急救命士法》明确了救急救命士在日本院前急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救急救命士职业的诞生,有效改变了日本院前医疗急救相对薄弱的局面,大幅提升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资料显示,日本救急救命士的抢救成功率为急救医师的4倍,平均每年成功挽救约2000名猝死患者的生命。日本的一些4年制大学、3年制救急救命士专门养成所或研修所设置有培养救急救命士的专业或课程。
无论是美国等国家的EMT,还是日本的救急救命士,其职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国家高度重视院前急救技术人才的培养,其政策制定、制度建立、职业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质量控制与继续教育等日趋成熟和规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
(二)科学界定我国院前急救人员人才培养规格
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性质做出一个统一、科学、清晰的定位。我们应当在现状调研、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等方面,尽快开展院前急救技术人员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面向的调研论证,争取早日在专业名称、专业简介、课程体系等方面科学定位院前急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而不是在事发现场或转运途中对危急重症和外伤做出明确的诊断,更不是在院外治愈各种各类危急重症和外伤。院前急救的核心是针对威胁生命和可能造成残疾的医学状况予以紧急处置,恢复或稳定生命体征,避免或减轻伤残;没有威胁生命和造成残疾的状况则留给院内急救等后续治疗环节。院前急救的重心在于危急重症和外伤的初级阶段即紧急阶段,而非疾病的全过程。因为不需要明确诊断,不需要治愈疾病,不针对疾病的全过程,其从业人员主要依靠的不是“识”与“谋”,而是“法”与“术”。这些“法”与“术”主要包括:自动体外除颤技术、心肺复苏术、呼吸道管理技术、创伤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以及急救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等技术。简言之,院前急救是一门技术,因而院前急救人员的人才培养规格应该定位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应当以3年制医学类专科或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而院内急救和重症监护两个环节的从业人员属于研究型人才,其学历教育应该以本科、硕士和博士为主。
(三)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新设院前急救技术专业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修(制)订工作的总体部署,2020年10月上旬,完成职业教育专业分类优化方案和拟调整专业目录的审定工作;2020年11月前,发布《目录》总体框架、新增合并调整的中高职专业及其专业简介、取消或更名专业名单。由于时间紧迫,在国家层面,我们应当尽快组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和教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研讨论证设置院前急救技术专业的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适用性和前瞻性,力争在本次《目录》修(制)订中新设院前急救技术专业。
综上所述,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技术人员紧缺,医学类院校专业设置亟待调整,应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新设院前急救技术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院前急救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J].北京观察,2015(4).
[2]王君平,姜峰,付文.急救医生谁来干[N].人民日报,2016-01-25.
[3]崔晓丽,王鑫,杨宁,等.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人員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1).
[4]向珍君,于海玲,陈建军,等.北京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人员流失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人才,2017(3).
[5]唐志红.院外急救医疗救护员制度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5).
[6]梁永晴.广州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7.
[7]赵欣,陈长生.西安地区院前急救人员职业满意度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5).
[8]彭碧波,郑静晨,刘海峰.医疗救护员培训与执业体系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1).
[9]陈志,张文中.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卫生人才,2020(3).
[10]齐晓翠,史海洁,邢洁.医学高专院校学生毕业五年后就业状况比较分析:以沧州医专为例[J].价值工程,2017(23).
[11]王瑞,马怡婷.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2016(2).
[12]Andrew N. Pollak, Benjamin Gulli et al.Emergency Care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Sick and Injured[M].Ninth Edition. Rosemont, IL: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05.
[13]Daniel P, Janice CP, Katherine HL, et al: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of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a qualitative study[J].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2005(3).
[14]刘兰秋,王亚东,关丽征,等.从日本的救急救命士制度看我国医疗救护员制度的完善[J].中国全科医学,2007(23).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