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下实施专业分流的几点思考
2021-06-29陈江义方东阳
陈江义 方东阳
摘 要:采取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综合性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多学科交叉、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专业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效果。本研究分析了专业分流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对分流政策制定和分流实施过程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本科教育;高等院校
当前,在本科教育中,采取大类招生的综合性高校越来越多,如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科大类实验班。这种招生模式对于吸引优质生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一般做法是在前1~2学年,学生所学的课程基本相同,学校进行通识教育,然后将学生分流,开展专业教育。这种培养模式试图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为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奠定基础。大类招生符合当前学科交叉、专业界限淡化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相较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选择范围,使其由原来的单个专业点,扩大到整合的专业群。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及职业发展意愿来选择专业。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更大的专业选择权,也降低了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大类招生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减少专业焦虑,也有利于学校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因此,专业分流问题一直是大类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及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一、专业分流中出现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中影响专业分流的主要因素有分流政策设计、程序指导、学生知晓度、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学校管理制度等。其中,对专业分流学生满意度起主要作用的是前三项因素。分流政策设计一般有两个出发点,即以学生兴趣为主和以学生成绩为主。对此,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做法。在程序指导上,学校需要让学生对所分流专业及分流程序有较细致的了解;在学生知晓度上,学校除了设置相关专业和分流程序,还要了解参与专业分流的全部学生信息,建立通畅的投诉机制和心理疏导机制,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的平台。可见,做好专业分流环节的工作并非易事,倘若对某一环节缺乏细致和全面的把握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部分学校在分流政策设计方面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专业特长重视不够,只片面关注成绩。专业分流旨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学校应以学生志愿为主,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分配专业。然而,部分学校还是片面地按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成績甚至是高考成绩来进行分流。同时,有些学校会对分流中学生较少选择的专业限制招生甚至停止招生,造成专业发展失衡。
专业分流时,由于缺乏细致的程序指导,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客观、不全面,很多学生不清楚分流规则,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选择专业中处于被动状态,易出现过分追求所谓热门专业的现象。此外,部分学校在专业分流实施过程中透明度不够,导致学生对分流结果不满意,个别学生出现极端行为。
很多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滞后,管理制度也不能适应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推行强基础和宽口径的教育,但很多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没有进行相应改革,只是简单地将大类所属各专业相同的课程划归到通识教育模块,造成大类培养流于形式。此外,部分学校分流制度弹性较差,如分流时间固定、不允许多次分流、大类招生的人数较为固定、分流程序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等。
二、专业分流可采取的措施
现阶段,我国高校可提供的教育资源不足,优质教育资源更加稀缺,加上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全实施学分制,要做到学生完全自主地选择专业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专业分流必须采取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和学校适度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学校要将学生的志愿、兴趣特长等要素与各专业的教育资源及发展方向相结合,考虑各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在尊重学生志愿和个性发展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做到以人为本。
学校在设计专业分流政策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志愿。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还没有开始学习专业课,对专业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他们大多数的认知来源于道听途说或网络媒体及家长的建议。因此,在学生入学后,学校各专业负责人可以开设专业概论课程,让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在填报专业志愿前的一个学期,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一系列专业讲座。讲座内容应是多方面的,如探讨一些各专业的学术前沿问题,以增加各专业的吸引力。学校还可以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入学后就由导师对其加强引导,师生及时沟通和交流。同时,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时能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避免出现冷门专业过冷的现象。对于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特长或培养潜质的学生,在分流政策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其次要考虑各专业的资源与结构。不同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践环境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必须根据专业资源与结构来合理确定各个专业能容纳的学生人数,设定各专业学生的分配比例。最后要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培养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落实到就业,因此学校应根据各专业近年的就业情况来进一步细化各专业的人数比例,并进行动态调整。
学校在实施专业分流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首先,要在学校设立专门的专业分流工作机构,对分流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并及时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在正式分流前,应对学生的志愿情况进行调研和摸底,初步估计分流的情况。其次,要对学生的志愿情况、通识学习阶段的成绩排名及专业领域特长进行公示,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要认识到专业分流工作的复杂性。专业分流难以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满意,因此有必要成立心理疏导小组,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要做好专业分流,学校必须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改革,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为主,突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学校要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择业更加自主化,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弱化学生对专业的依赖性。同时,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建立开放课程和开放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最终没有进入自己心仪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和开放的学习环境的方式,让其有修读心仪专业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开发学生能力测试评估和专业分流管理系统,将其作为教务系统的子模块与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专业分流的效率和灵活性。
三、结语
现阶段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对学校和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优化生源质量,构建新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促进“四新”本科专业的建设,引入适度竞争,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然而,由于改革缺乏系统性、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分流措施不到位等因素,目前的专业分流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经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流政策,优化分流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工作理念,专业分流工作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颖芳.选择与引导: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孔庆聪.我国本科高校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分流制度研究:兼与美国四所高校专业分流制度的比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张世敏,蔡扬,王捧军,等.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问题研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
[4]刘晓红,余红东.对分流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