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6-29辛衍代

医药前沿 2021年13期
关键词:痉挛性研讨痉挛

辛衍代

(济宁市中医院老年病科 山东 济宁 272100)

脑卒中临床中又被称为“中风”,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一般会由于患者脑部血管产生突发性破裂或阻塞引发血液无法正常途经大脑,会导致患者产生脑组织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致残率在70%,常见的疾病后遗症为偏瘫,在偏瘫患者中,90%左右的人群会出现肢体痉挛,患者会产生关节僵硬、畸形,出现多处运动模式异常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独立生活能力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探究如何有效帮助脑卒中患者实现肢体痉挛情况改善,使患者提升肢体运动能力[1-2]。相关调查中发现,为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进行肌肉运动模式培养,使其恢复正常功能,温针灸能够通过针刺温热等对于患处实施穴位针灸,促进患者组织血管代谢,帮助患者进行血液循环改善,使患者患处周围神经兴奋减弱,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4]。本次对于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的临床干预效果进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1月本医院实施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治疗的患者72例,本次纳入标准:入组均为经临床诊断确诊患有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不存在认知及听力障碍者;排除标准:抗拒针刺治疗及晕针者;分组采用双盲模式,单一小组人员设置例数为36。参比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74.84±4.06)岁,研讨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74.73±4.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比组利用康复训练模式进行治疗:(1)体位摆放:向外展开患者患侧上肢,使其肘部实施伸展,将前臂逐渐向后旋,并将手指、直腕伸直,使其拇指部位保持向外展。(2)握手练习:将患者手臂保持过头位置,利用双侧发力,积极指导患者上下举10次,6次/d。(3)运动疗法:对于患者痉挛肌部位实施持续性牵拉,患者痉挛肌产生松弛后对其实施诱导分离运动。每次45 min,一周5次,持续治疗8周。

研讨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温针灸治疗,上肢取尺泽穴、曲池穴、内关穴、合谷穴、手三里穴;下肢取风市穴、太冲穴、血海穴、丘墟穴、环跳穴、阳陵泉穴。具体操作方法:利用左手拇指对于患侧穴位进行按压,利用30号,50~66.67 mm不锈钢毫针实施直刺穴内,得气后,利用平补平泻方法实施毫针捻转3 min左右,将药艾条套置针柄尾部点燃,将燃端向下,每穴灸30 min,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强度调整,1次/d,共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本次分析指标: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CSS评分及上下肢体痉挛治疗有效率。治疗效果评价:根据Ashworth分级共分为0~Ⅵ级,观测患者上肢肘关节及下肢膝关节情况,显效为经过治疗患者肌张力降低2级;有效为经过治疗患者肌张力降低1级;无效为患者治疗后病情未好转。此次统计治疗有效率最终结果为有效率与显效率总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CSS评分评价神经缺损功能,分数越高表示缺损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上肢痉挛治疗效果比较

研讨组上肢痉挛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痉挛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下肢痉挛治疗效果比较

研讨组下肢痉挛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痉挛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C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C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讨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CSS评分降低,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CSS评分比对( ±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CSS评分比对( ± s,分)

组别 例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讨组 36 26.83±3.91 65.72±7.32参比组 36 26.81±3.37 40.02±5.28 t 0.0232 17.0848 P 0.9815 <0.001 C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讨组 36 33.74±4.3874.62±7.6717.43±3.64 7.54±1.94参比组 36 33.71±4.3357.23±5.5117.45±3.6711.61±2.52 t 0.0292 11.0482 0.0232 7.6786 P 0.9768 <0.001 0.9815 <0.001组别 例数Barthel指数评分

3.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约80%左右会产生肢体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临床发病率较高,会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痉挛性偏瘫患者会出现肌协调异常,引发肌张力提升,出现刻板运动模式,患者日常行走及站立平衡情况会产生阻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因此,为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痉挛情况,同时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偏瘫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利用持续性训练帮助患者进行中枢突触联系重建,使肢体能够产生最新运动联系通路,避免患者产生运动功能障碍[5-6]。

近几年,传统中医针灸能够使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改善。温针灸具备缓解疼痛、通经、温经等作用,对于内关穴、尺泽穴、合谷穴、血海穴、太冲穴、阳陵泉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可有效实现症状改善。针刺穴位能够促进外周神经,使其中枢神经能够实现正常活动组织痛觉有效传递,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全面促进患者机体血液循环。燃烧艾叶后会产热,沿针传达到组织深部,同时,针灸不仅为物理刺激,还能够有效实现患者机体生物化学调节及神经调节,更有利于患者临床康复。

综上所述,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方法能够帮助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实现机体微循环改善,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痉挛性研讨痉挛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