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思考
2021-06-29韩静
韩静
摘要 中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表现出对感兴趣的事物、课程有学习热情。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多有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对“说教式”教育模式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等特点。因此,如何在中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中职院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该讲话厘清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实施路径,即要充分调动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潜力,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推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致力于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职院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思政教育建设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相关教育单位的课程思政體系建设工作逐步推开,并在实践中形成若干经验。
一、中职院校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一言以蔽之,是学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中职教育的主要平台依然是课堂,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领会课程思政其中的丰富内涵,把握其价值意蕴,全面系统地规划课程思政的落地策略和措施。中职院校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职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人才是最早进入社会实践领域、走上工作岗位的,其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塑造更应该得到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应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并努力实现人才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的若干概念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的课程教学和改革全面融合,立足于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围绕“立德树人”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注重多种类、多层次课程布局地协调,统筹安排,在强化“显性”思政的同时,又要注意“隐性”思政浸入,完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构建。在实施过程中,可将课程划分为“显性”和“隐性”思政课程。其中,“显性”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过程中植入理想信念;“隐性”思政课程为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程,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入主流价值观。通过两类课程育人共同作用,目的是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环节能够做到协调同步,真正实现 “三全育人”融入到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各个部分。对于中职院校,“显性”思政课程与“隐性”思政课程协调配置,帮助学生塑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立志于为社会贡献力量,推动社会建设事业进步。
(二)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
相较于以往院校开设的思政理论课以“点”“线”式课程体系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学生印象中学习考核模式亦以“背诵”为主。而在当前情况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应以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看待课程思政,如此有助于突破思政类课程过于集中的瓶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坚持育人这一核心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可突破不同学科、专业与课程的界限,各学科,各课程都够能真正参与到所在院校的育人工作中,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覆盖。
由于课程思政工作的推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为了更加有效的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开展,使思政教育不只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延伸至院系涉及的所有课程。在这一过程中,之前未引起重视的专业课程建设中思政元素的因素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做好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典型业绩、典型案例的深入解析,挖掘其中的思政理念,树立本专业的榜样,以榜样打动学生,潜移默化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的转型功能
课程思政工作可推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转型[1]。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同步教育。在涉及的民生行业中,食品行业占据着根基的地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爱岗的职业操守。以食品工艺学中糕点生产为例,学生在参考糕点配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不断优化制备工艺,从原料、外形、口感、焙烤温度湿度、色泽等方面不断改进,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2]。这就在引导学生获得技能时,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二、中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构建策略探讨
课程思政是教育领域中一个完整体系的建设,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需要从业者在观念上有突破、人才队伍上有扩充、涉及载体上有拓展、教育内容上更丰富及实施方法上有创新。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创新理念,转变思路,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关键环节
课程思政的五个关键环节是课程、思政、教师、院系和学生[1],中职院校亦是如此。其中,课程是基础,应尊重课程建设基本规律,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和各类课程的梯次配置。思政是重点,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筑牢课程教学的灵魂,可防止可能出现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间的割裂。教师是关键,其德、识、气、质等都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重心在院系,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这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在学院、系为实体的制度改革下,院系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一批有思政特色的专业课。成效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正值身体发育和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容易受到社会负面思想的影响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因此学生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是思政教育的成果之一。在此基础上,最终判定课程思政改革的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成长成才是最终检验改革成败与否的标准。
(二)课程思政建设要重视教师、教材、教育资源三要素
課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教师、教材和资源的支持。首先思想层面上,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师继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视之为个人职业追求之一。在行为层面上,从业的教师应不断提升修养,注重“德”和“学”水平的同步提高,力求使学生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比如,教师可积极承担技能大赛组织训练工作,按照大赛要求或实际工作需要锤炼技能水平,以“技”之长赢得学生尊重和信服,引导学生培养“工匠精神”。此外,教师应牢固树立育人意识、传播积极价值的倾向,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利用教学艺术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教育过程离不开教材建设。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新时期经济社会变化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造成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状态、成长规律、情感需要、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合理的设计课程体系、编写相应的教材。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能够能看懂、可记住、并能活学活用。教材内容宜注重紧跟时代发展,注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经典案例分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也能体现出教材得思想性。
课程思政理念的实现也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的提取与融入。对于技能应用型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可浸入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基础类课程可以挖掘知识体系外的求知品德、爱国精神、责任意识等人文精神。例如,在食品安全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理念,通过若干历史故事,典型朝代兴替过程的穿插引入,帮助学生认识到食品供应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认识。课程评价体系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明确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教学内容、方法、平台等多维度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新时期的育人育才目标。
另外,思政教育不仅仅在于学校,需要来自社会方面和家庭方面的积极配合,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程。在思政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也可以视实施情况,进行家庭-院校的互动,社会实践场所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帮助和推动思政教育从院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营造人人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积极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理念融合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过程的根本任务,在当前阶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若要将“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到实处,离不开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要求在所有课程中都要贯彻执行的教育理念,但是职业院校中涉及的专业门类众多,课程牵扯面广,所以各门课程的教育过程都应做到因地制宜。职业教育重要批示,明确指出“职业技能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服务、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注重“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特点,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入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倡导专题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重视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培养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例如,在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中设置的果蔬中农残检测项目,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依据国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从样品预处理到检测过程,再到数据处理形成报告[3]。中职院校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在新形势,可根据社会发展,相关技术实际状态进行针对性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总之,中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价值引领,在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树立求真、务实的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致力于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华栋等,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2]成艳娜,李兴霞.食品营养于检测专业的工匠精神培养[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7,23(4):41-43.
[3]鹿奎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2(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