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地球日”50周年异地实时音乐节综述

2021-06-28陆敏捷

音乐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互联网

摘 要:202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0周年异地实时音乐节在全球疫情期间举行,通过互联网远程技术、计算机和电子音乐技术实现了63个作品,代表着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新模式,也为未来音乐会提供了一种独特思路,促进了新媒体音乐、电子音乐等作品的多元化趋势。围绕这次活动的缘起与背景、作品主题与形态、“地球计划”中国专场、技术团队与呈现方式进行论述,展望了基于互联网远程信息处理的艺术展演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世界地球日;异地实时;电子音乐;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J6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1 - 0125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1.013

2020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0周年。由美国新媒体艺术家Scott Deal发起,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IUPUI)的Donald Tavel艺术技术研究中心①主办了“地球日”异地实时音乐节。来自六个大洲,包括中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70位艺术家与团体通过互联网呈现了63个作品,其中电子音乐、新媒体音乐作品56个,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技术、计算机和电子音乐技术实现的一次全球线上展播。这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策划、举行的特殊音乐会,兼具学术价值与艺术家使命,在技术支持、在线合作、互动演奏、艺术分享方式方面展开了探索,为未来音乐会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

一、缘起与背景

“世界地球日”为倡导绿色环保、呼吁保护地球而设立。自1970年4月22日以来,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92个国家参与其中。2020年“世界地球日”,各国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全球音乐节、公开音乐会、艺术展演和学术活动不得不取消,其中包括电子音乐、新媒体艺术领域中最具分量的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簡称ICMC)、美国纽约城市电子音乐节等。“保护地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特殊“隔离”时期的焦点,也因此凝聚各国艺术家,热烈响应“地球日”主题的作品征集。音乐节通过互联网在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印第安纳波利斯的Donald Tavel艺术研究中心进行连接,从4月22日UTC午夜0点开始,以Earthday Art Model官方网站为承载平台,进行24小时内流式传输作品。

此次特殊的音乐会体现了主办方Donald Tavel艺术技术研究中心的音乐技术能力,也呈现出异地实时音乐节中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与各国艺术家的联动。由艺术总监、首席工程师、制作团队、前端开发工程师、背景声音设计师,以及远程交互艺术小组(The Telematic Collective)组成的团队,为网站平台提供设计与支持。由这个网站平台聚集的表演与观众群落,以及实时评论与探讨,代表着一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模式,从网络设计构架与开发来看,网站连同承载的63个作品,整体可被视作一件大型作品在4月22日上演。

二、作品主题与形态

音乐节活动由数个单元组成,邀请直播音乐家、演奏家、艺术家/作家、室内乐团,电子音乐与新媒体音乐学者、科技专家围绕“地球日”主题而展开的两场访谈,穿插于63个作品中。整个展演过程,网站的访问者都可以从音乐技术、声音与视频设计、演奏实现等方面进行在线探讨。

参演作品的创意主题紧扣“世界地球日”,广泛覆盖了如海洋生物、宇宙视角中的地球、低碳与回收、人类活动的反思、气候灾难问题、自然景观、异地社群、命运共同体等。这些主题实现也与作品形态有一定关联。

(一)音景艺术(Soundscape)元素

在音乐会中出现了一系列作品,其主题与地球自然景观、奇特地貌相关,融合了音景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家中不乏国家公园的驻地艺术家,使用计算机软件、录音设备获得自然原始或电子处理的声音景观,并且研究环境和地域历史对音乐文化的驱动。

美国艺术家Andy Jarama创作的作品The Aftermath就吸纳了音景艺术元素,展播的作品即在美国大烟山国家公园,以舞蹈者在地面画纸上用双脚踩踏颜料作画,配合预制的自然声音、电子音乐。这也是作者在大烟山作为驻地艺术家而创作的一件混合媒介作品。

美国米勒斯学院现代音乐中心Maggi Payne的作品Immersion: Bay Area Soundscape以旧金山湾区自然之声的录音采样为基础,利用暴风雨、雷声、雨水、溪流、海洋、海滨、水下声音、青蛙和鸟类的声音进行创作,展现海湾的自然之美,也描绘出水循环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

体现音景艺术的作品,还包括哥伦比亚艺术家Tania Granada创作的Mapping Sound Correspondence、中国香港Cheng Ka Hei的作品The Trigger Machine。

(二)数据可听化

音乐节还出现了一系列数据可听化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与环保问题的关注,音乐与声音的生成折射出数理、算法思维。

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安迪Andy Jarema的电子音乐作品Musical Sonification of NOAAs “U.S. Billion-Dollar Weather & Climate Disasters 1980-2019”,基于1980—2019年美国气候灾难的数据而创作。作品设计为三声道,分别使用的声音素材——蟋蟀声音为主(中间音箱)、海洋水声传感器接收声音与海浪声为主(右边音箱)、鸟鸣声为主(左边音箱)。政府为气候改善投入费用数据、受灾人口数据,则关联为不同声音素材的音调高低,或声音包络释放时间(release time)。作品界面如图2所示,作品的呈现以时间为轴,图表展开的过程即声音的合成与变化过程,十分直观地将“数据可听化”理念传递给观众。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数据可听化的韩国作曲家Jaeyoung Elsa Park,展播了釜山海云台海洋数据为基础创作的Encroaching。作曲家受海洋之美的启发,除了基于声音环境,还使用了2019年4月至12月的海滩海洋观测数据,再通过计算机音乐语言Supercollider将这些数值、数据转换为音乐参数。原始数据和计算机生成数据共同形成了声音的拼贴。

类似作品设计思路的还有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作曲家、声音设计者Erik Lawson,其作品Temperature and Arctic Ice Extent是结合竖琴演奏的作品,探索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所带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使用了气候变化数据和音频软件来解构竖琴独奏录音,再改编为新的音乐作品。印度Saad Ansari在作品Carpathia中使用了NASA在北极海冰高度上获得的数据,冰盖数据点被转换成大提琴演奏的音符;泰国Gina Ryan教授创作的电子音乐Brown is the New Red: Reflections on Pollution,作品名中的红色、棕色分别对应的是污染级别。红色 = AQI 151-200 (不健康),紫色 = AQI 20-300 (非常不健康),棕色 = AQI 301-500 (有毒害)。她利用了泰国清迈2011年8月至2019年7月每个月平均空气质量(AQI)数据进行创作,将每个月的数据处理为5秒钟,96个月的数据则形成了8分钟的作品,以此反映泰国清迈值得关注的空气重污染。

这类作品还体现出技术介入对作品创意实现的重要性。例如,美国纽黑文大学Simon Hutchinson创作的Sumaho Sakebi,以现代社会智能手机制造的电磁场为基础,将电磁场数据转化为可听的声音,寓意现代人类社会被智能手机磁场所包裹。爱尔兰声音科学与技术协会(ISSTA)的成员Dave O Mahony创作的No Entry,使用了加拿大脑电波追踪创业公司Interaxon研制的头戴产品“缪斯”脑波接口(Muse Brainwave)和Eurorack模块化合成器,以半随机方式访问和播放iPad创建的音频样本,由此确定声音文件的起始位置、音高、播放速度、空间声像和持续时间。脑波数据则被进一步用于调节合成器效果,以及引入不同的音色材料。

(三)异地实时互联

“世界地球日”异地实时音乐节中,这类作品将异地演奏者、作品传播和接受活动都依托于互联网,通过网络共享和信息双向传输来呈现,鲜明地体现了电子音乐、新媒体艺术的个性化特征。互联网既是载体,也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基于互联网的异地实时交互电子音乐,是21世纪以来伴随互联网、计算机发展催生的一种新型样态,与“遥在艺术”和“互联网艺术”紧密相关,是艺术家从交互式电子音乐的角度对网络文化探索与思考的创作实验。

参与作品展演的美国加州南部的SUDO乐团,致力于电子音乐和多媒体艺术,包括远程信息处理性能、即兴创作、声音艺术,數据可听化和可视化、算法艺术、跨学科协作。其创作的You See Us Be,是为管风琴和数字音乐系统而创作的网络多站点多媒体即兴作品。原本只能在固定地点放置的管风琴,在这个作品中通过网络技术,其声音潜能被扩展到物理空间之外。此外,位于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艺术家与录音工程师,通过Artsmesh在线状态工作站软件进行连接,并在表演中担任各种演奏角色,包括实时乐谱生成、现场声音合成和处理、接收音频的数据可视化。

波兰跨媒介现代音乐乐团Trans-for-Matha Ensemble在本次音乐会上演了4位波兰作曲家作品:Bogus?aw Schaeffer 创作的Media,Micha? Janocha创作的Koncert,Katarzyna Taborowska 创作的Inner Galaxy Beach for Ensemble and Multichannel Electronics和 Lidia Zielinska创作的Nobody is Perfect for Tape and 17 Instruments。由波兰作曲家Dominik Puk和 Micha? Janocha于2018年才创立的现代乐团聚焦于跨媒介现代音乐作品的表演与合作,交响音乐与电声媒体、视频、舞蹈和互动的融合,是擅长表演现代音乐,尤其着重于跨媒介作品的乐团。3个作品的演奏者分布在各地,通过互联网完成,由声音工程师Lidia Zielińska来处理所有信号的汇集,以及电子音乐的混合控制,充分体现了乐团对于新媒体时代现代音乐传播的艺术理念。

由西班牙新媒体艺术家Rosa Sánchez 和Alain Baumann 创意的BRUMA / NET是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位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西班牙和德国的艺术家,利用互联网通过现场表演舞蹈成直播。作品在网络终端的呈现结合了电子音乐、视觉和诗歌语言,肢体语言、声音和视觉效果之间形成交互。

以异地实时交互方式进行设计的作品还有美国作曲家Ray Lustig创作的Clouds in Single File,这个作品理念和创意与2013年作曲家为管弦乐团、4个远程弦乐四重奏、5个笔记本计算机和互联网创作的作品Latency Canons有紧密联系。Latency Canons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和英国曼彻斯特的皇家北部音乐学院横跨大西洋远程首演。在“世界地球日”的音乐会中,位于纽约、西雅图、洛杉矶、蒙特利尔的6位中提琴演奏者,共同完成了Clouds in Single File。异地演奏者因网络状态的不同存在的不可预测信号延迟,是作品创意来源。作品的基础是两个中提琴声部,其创意是通过互联网吸纳尽可能多的演奏者参与。演奏者越多,因为声音延迟细微差别而形成的所谓“微卡农”就越丰富,使声音像“云”一样绵密的效果应和了作品标题所表达的含义。

在展播中还出现了计算机乐队,例如由波兹南音乐学院电声工作室和波兹南亚当·米基维兹大学(Adam Mickiewicz Universtity)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共同创建的波兰第一个计算机乐队——λ-ensemble - Poznań Laptop Orchestra,联合了电子音乐作曲的学生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生,使用现代编码方法,探索了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和笔记本电脑乐团的合作空间。

(四)“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选题

美国迈阿密大学Ryne Siesky创作的…Grind…是一个典型的唯听电子音乐作品(Acousmatic Music),用纯粹的声音艺术来表现环保主义思想。作者阐释作品创作初衷时提到:“每年世界使用大约5000亿个塑料杯,其中大约60亿个杯子杯填埋。”以1秒时长的塑料咖啡杯撞击地面的简单声音作为声音基础,作品中1秒原始声音素材被效果器处理为各种点状、线装、块状的特征形态,表现出强烈的乐队化思维。作品中的一系列破坏性的效果,则象征了错误的商业意识形态,导致环境缺乏可持续性。韩国青年作曲家Sun Jung Im创作的Water Relief 则通过录制各种水流的声音,制作具有节奏感和音色丰富性的声音,进一步影射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如同水一样充满流动性和变化。美国天普大学数字媒体艺术教授Roderick Coover和音乐技术专家Adam Vidiksis,与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媒体教授Nick Montfort合作的作品The Altering Shoes,融合音乐与视觉的现场表演,电子声音、语言和图像交织在一起构成沉浸式体验,描绘了美国特拉华河流域的沼泽地、工业荒地与其他地区,通过零碎的语言、多层的声音和图像呈现了未来气候的“万花筒”景象。美国作曲家、打击乐演奏家Benjamin Damann为B单簧管和电子音乐而创作的作品Lentic Relict,主题是关于淡水生态系统,微生物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伊朗青年作曲家Niloufar Iravani创作的维听电子音乐Seven探讨了自然和人类社会技术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统一,声音素材则源于伊朗传统乐器塞塔尔(Setar)上演奏的7种伊朗古典音乐的简短特征旋律。根据Lloyd Miller的理论,伊朗古典音乐的音乐形式寓意着土、水、火、风等自然元素,传统代表着自然,作品通过声学与电子声音的融合,引导听者思考自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题材的作品还有中国刘沛鑫的纯电子音乐《迁徙》、黄丽西的《南极》。

部分作品的创作视角投向人类生存的主题。例如,葡萄牙作曲家Jaime Reis录制了15种以上的不同语言,表达对世界问题的关注,“全知”(Omniscience)是需要人类集体通过对话、创造和知识分享才能实现的状态。作曲家在芬兰索瓦拉(Solvalla)和日本的富士山录音采样,获得创作的声音素材。菲律宾马尼拉的作曲家Chaitanya Tamayo为两位歌者、声音采样、打击乐、电子合成鼓机和Dreadbox Erebus合成器创作的电子音乐Ili-Ili para sa mga biktima ng Ondoy,歌谣式的重唱,讲述了台风后幸存婴儿的故事,题献给凯萨娜台风中遇难者,谱写了自然灾害下的人类生存危机。中国陆敏捷创作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试图以蛮荒宇宙的角度,表达了在危机面前人类的伟大勇气和不屈抗争,对于赖以生存的地球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应该保持一种敬畏与反思。作品主要以Dylan Thomas的十九行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与歌诗风铃采样为基础。

三、“地球计划”(Earth Plan)中国专场

值得一提的是, “世界地球日”音乐节的开场音乐会是中国专场,利用互联网平台向世界展示了融合新媒体技术的电子音乐作品。这场以“地球计划”(Earth Plan)为主题的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博士后、新媒体音乐家亓梦婕担任策划。亓梦婕博士表示:“在2019 —2020年新旧交替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带来严峻的挑战,此时此刻,各国艺术家责无旁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达对地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传递中国音乐家与艺术家的正能量,共同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项事业中。”入选参展的10部中国作品都是近年来创作的新作品,主要由青年创作者完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出中国艺术家特有的人文关怀。这10部作品从形态上分为两类,即表现唯听声音艺术的纯电子音乐和表现音视频融合的多媒体电子音乐。

纯电子音乐作品有5部。作品《迁徙》(作曲:劉沛鑫)展现了“地球自身的生存轨迹不以人类意志转移,人类失控地破坏环境必将被地球抛弃”的思考。作品《时间之间》(作曲:黄奇瑛)用具有颗粒感的声音元素刻画生命的轨迹,探索地球存在的意义,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发展关系。作品《南极——为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作曲:黄丽西)受南极洲的纯净之美与气候威胁的启发,以钢琴为声音基础,结合传统音乐风格,展示在冰川河的背景下音乐与自然完美契合,表达出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敬畏之心。作品《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作曲:陆敏捷)以Dylan Thomas的十九行英文诗的人声与歌诗风铃为主要声音素材,并结合这首诗在影片《星际穿越》中特殊寓意——人类在遭遇重大危机而展开壮烈探索中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与浓烈的人性,通过大量的声音变形处理技术展示其音乐性,以电子音乐语言表现出一种音色织体写作的思维。作品《喀纳斯湖畔——四个音乐瞬间》(作曲:关丽琼)通过新疆手鼓的原始声音与经由效果器的夸张变形处理,实现传统民族风情与现代的融合,为音乐增加神秘色彩。4个简短而独立的片段,描绘出新疆喀纳斯湖上的4个精彩瞬间。

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有5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疏影淡月——为钢琴、电子音乐和视觉而作》(作曲:胡晓,视频:蔡奕滨),受中国宋代词曲大师姜夔(白石道人)的自度曲《疏影》启发创作而成。作品以简约的音调素材和朦胧、渐变的音色思维,构筑起层次分明的音响空间。灵动的钢琴演奏与虚幻、飘渺的电子声效,编织成恬静自然的音乐意境,表达了大地生机盎然,人类祥和的美好愿望。作品《声之禅》(作者:陈思)以民乐声音采样作为“音乐动机”,结合了反转、拉伸、相位失真、梳状滤波等处理技术。作者还运用了中国戏曲节奏特质与由静到动的声音设计思路来表达中国的禅文化,视频材料则主要采用了作者延时摄影、剪辑的佛罗伦萨图片。作品《虫洞》(作者:蔡黎飞)描绘了虫洞的微观世界,展现了极具想象力和奇幻的视听效果。作者以“任万物自生,如俯天观世。每个生命的美丽都不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为作品赋意,以“虫洞”的丰富视角表现了对地球上未来生命的探索;作品《波凌-Ⅱ——为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作曲:王新宇,视觉设计:刘志良),围绕“水波”采用声音和视觉蒙太奇方式进行设计。“水”是构建包含人类的一切地球生命基本要素,“波”是水的灵魂,“波浪”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形象之一。作者以多媒体电子音乐方式描绘和“波浪”相关联的奇观,表现出中国文化意蕴,具有感官冲击力。作品《嵩山——为电子音乐和视频而作》(作者:於阗),以电子音乐即兴演奏展现了儿时记忆中嵩山寒冷、山风和草香的“声音草图”,应和了二月的嵩山脚下,草木枯萎,裸露的岩石如同宋代画作。

“地球计划”中国专场在作品选题与创作的技术运用方面呈现出独特个性,也在基于网络平台实时音乐会的国际舞台踏出了重要一步。

结 语

此次“世界地球日”异地实时音乐节横跨六大洲,将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电子音乐融合起来进行设计,表现了主办与协作各团队的技术实力,充满了人文艺术与科学精神。全球疫情危机显著影响到音乐节的发展方向,使组委会和各策展艺术家将目光投向世界各地更多元化的创作实验和艺术构思,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在艺术领域的一次凝聚。通过互联网交互式媒体技术来实现的远程信息处理艺术,包括电子音乐、新媒体艺术相关的技术支持、在线合作、互动演奏、网络直播音乐会,不仅在这个特殊时期展现出必要性与深远意义,也许将成为未来的一种重要艺术分享方式。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收稿日期:2020-06-30

基金项目: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交互式电子音乐研究”(16YJC760040)。

作者简介:陆敏捷(1979 — ),女,博士,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① Donald Tavel艺术技术研究中心,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下设的两个创研中心之一,致力于探索音乐技术的跨学科领域前沿,通过网站向公众传播新项目。该中心为Telematic Collective跨学科表演团体的所在地,聚焦于计算机交互性和通讯的艺术应用,为舞台表演创作新的、原创的作品。另一个创研中心为音频研究重点试听环境实验室(The Critical Listening Environment for Audio Research),用于录制、制作和混音的音乐项目开发。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互联网
扎实理论基础+深通音乐创作=荣誉连连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电子乐的过往今昔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汇四方之气 奏音乐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