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红人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1-06-28高昱玥苏培昕
高昱玥 苏培昕
[摘 要:近年来,新媒体平台成为网络红人运用多种策略营销以及谋求发展的集中阵地。此外,由于网红数量的增加与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提高,其现状与发展前景也随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因此,本文以微博营销网红为例,将网络红人的现状与发展同当今新媒体的形势联合做进一步研究分析。
关键词:网络红人;新媒体;微博营销]
一、引言
具备交融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新媒体可以说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基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红人的时代实现了多次的发展革新,其营销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升级,“网红”一词不再仅仅是“那些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得名声的个体”和网络乱象的代名词,它逐步成为一种正式的、被大众所接受的职业,并且用自身的影响传递责任与担当。因此本文以微博营销网红的策略为基准点,将网红的现状与发展同当今新媒体形势联合做进一步研究分析。
二、新媒体与网络红人概述
(一)新媒体迅速发展,成为营销推广的重要阵地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是网络传播的载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各种媒体有了数字化的趋势,加快了媒体融合的速度,而媒介融合的本质就是新媒体化的过程。根据行业内的规划,当前新媒体大致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各级互联网公司都需要继续深探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问答以及百科平台等。在这泛娱乐化的时代,第二阵营逐步崛起,包括直播平台、视频平台、音频平台,使用这些平台,是当下进行营销推广的重要趋势。第三阵营包括双微以外的自媒体平台和论坛平台,它们的营销成本较低,可称其为是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折,是现在流行的趋势之一。
(二)网络红人1.0-4.0时代演变
在大众刻板印象中,网红是在互联网上因某一奇怪的行为受到关注从而走红的人。而现在,网络红人是一个中性词,只要该群体有粉丝追崇并依托互联网走红就可称为网络红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红人作为依附于网络而发展出现的新事物,近年来愈发普遍。网红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其社会角色也随时间形成产业链,进行营销。追溯到论坛时代,即网红1.0时代,他们以文成名,通过自己的笔杆,在网红市场播撒了希望的种子。然而2.0时代,网红的角色扮演似乎有了转变,图片传播造就了二代网红,如芙蓉姐姐、奶茶妹妹等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也为以后大规模、正规化的网络红人打开了市场。21世纪10年代后,网红进入3.0时代,属于微博网红的时代到来。现下,网红更新进入4.0时代,多种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展,流量成为网红为人所知的基础。
三、网络红人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红人在新浪微博的发展现状
目前,新媒体平台的种类层出不穷,各平台的优势功能也各不相同,以下通过微博进行详细分析。
新浪微博是一种基于受众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虽然这几年其他新媒体平台相继崛起,但根据微博2020用户发展报告显示,微博用户月活跃用户达到5.11亿,近80%的90、00后为主,微博是广告主品牌投放的重要渠道,其拥有的巨大流量对品牌内容输出和曝光有益无害。而这也造就了网红群体,通过微博的营销达到流量变现。新浪微博专属的ID名称、独特的九图分享方式、发文字数限制,是的早期受到关注的原因,虽然有些特点已进化,但仍然不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无论是在社交需求或自我实现需求方面,新浪微博都很好地顺应了用户群体的心理,形成了独有的“微博文化”。目前的微博,大都以分享类和视频创作类的网红为主,分享类的网红通过分享自己日常生活或发布经验贴等来获取关注度;而视频创作类网红则是采编播剪一体化,再把作品上传至微博,得到用户反馈。当然也有二者结合的综合性博主。因此,微博最大的特征是能够支持大众自由分享和互相评论,由于评论的角度不同,大众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也有所差异,对网红更是如此。
(二)网络红人的微博营销模式分析
如今网络发展迅速,新媒体平台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而微博仍旧是当代用户获取信息、网络红人输出内容的重要平台之一,以下是对网红的微博营销模式的分析。
1.网络红人在微博中的运作方式
在这样一个受众庞大的数字平台中,大部分的网红是由背后的团队打造并在微博上营销的。其实就类似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折,从之前一两个体单枪匹马,到团队通过市场调研,打造独特的营销模式。捆绑互动、发布有价值内容、利用意见领袖效应、引发受众共鸣等等,都是常见的微博营销方式。但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也有很多网红,在突然走红的道路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得到足够关注,但无法迎合大众需求、及时发展自身,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同样还有一部分网红是偶然走红,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因此不做详细论述。
2.网络红人微博营销的优劣
网红在微博中营销的优势有三点,一是以微博为营销传播的媒介,可以保证信息传播的迅速。二是网红“走红”的突破口容易寻找,找准大众的兴趣点,与自身结合即可。三是微博的营销传播活动易得到反馈,网红们根据大众的反馈,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式,适应大众潮流。
但正因为微博大众化的特点,网红的发展也受到限制。由于微博用户众多,意见不统一,同时许多舆论制造者对网红及热点事件的看法不全面,易盲目跟风,网络暴力随之出现。
(三)网络红人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网红为“红”而不择手段,存在严重的价值观扭曲现象
部分人为了红,剑走偏锋:他们依靠一些奇葩想法与怪诞做法博得大众关注,向大众传播了错误的价值觀,被大众抵制,但认真做创意、做营销的正能量网红势必受到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网红自身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引导正确言论和良好行为的风向标。做优质“网红”,最重要的是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其次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合的领域中发展,满足大众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并且弘扬正能量。
2.网络暴力现象严重,网红备受打击
微博平台营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发表言论的空间,网红遭到网络暴力的现象也愈加严重。在部分用户的认知里,“网红”一词较为负面,他们认为网红利益至上,因此他们在网络世界当起了“键盘侠”,导致不具明辨是非能力的人盲目跟风,极大打击了网红群体。
向大众传递正能量的网络红人应当得到保护。所以一方面,大众自身需要客观看待事实,理性發表言论,支持网红得到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网络监控体制机制,对发布不正当言论的网民加以劝诫警告,给网民和网红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平台。
3.网红数量不断攀升,如何持续发展
时代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网红的生命周期短暂。网红如何在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展、网红数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持续发展,是值得深思探讨的问题。
其实,网红的发展离不开大众支持,在快时代的背景下,时刻关注大众的兴趣点,抓住粉丝群体,根据粉丝的反馈不断提升作品品质,才有发展空间。当然,网红还需要提升文化底蕴,创造新的营销方式,才能走得更长远。
四、网络红人的发展前景分析
“网络红人”产业在不断发展,就现状而言,“网红”前景仍旧光明,但隐藏于其中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暴露。如何在时代快速更迭的现在,让网红绽放异彩,大部分网红背后的营销团队也已领悟,输出有价值内容,找准定位,提升自身涵养,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一)审核更严格,输出更优质内容
根据调查,优质网红更能吸引用户。网红在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群体,输出的内容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粉丝的行为。经历了大众媒介娱乐化的时期,公众将更在意高品质、有价值的信息。网红内卷现象极为严重,向用户传递优质内容是该群体的核心竞争力,想要拥有光明前景,团队对网红的营销会更加严谨。网红有了内外部双重监督,势必会输出更优质内容。
(二)网红人设化
营销团队利用人物设定打造网络红人的吸粉人设,使其在众多用户中脱颖而出,从而推动网红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获得流量变现。通过网络的放大镜让用户发现他们的特点,因此“网红人人设化”已是当代司空见惯的营销手段。
(三)实行淘汰制,推崇优质网红
现如今,网红已是主流群体,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网红市场鱼龙混杂,优劣网红夹杂在一起,让用户难以辨别。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消费者更愿意接纳能够激励自己前进的网络红人。实施淘汰制是网红市场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红市场净化的有效手段。推崇优质网红利于市场内部的良性竞争,实现持续发展。
(四)多种新媒体社交平台共同经营仍是主流
当下,多种新媒体社交平台共同经营,“一家独大”已经被打破。网红结合各平台的优势相互配合使用,增加曝光率,达到预期效果。
五、结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的迅速更新,使得越来越多的素人一跃成为网红,他们凭借自身特色和价值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其背后都有团队营销的推进。此外,网红的崛起,已经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但仍需正确引导,避免大众盲目追捧,加强市场管制,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道路,使得网红能够在新媒体时代走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海涛.网红盛行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知识经济,2018
[2]庄婉喆,刘迅.论全媒体时代知识网红与网络意见领袖之博弈[J].出版广角,2019(08):42-44.
[3]高金城.网红经济发展的商业轨迹及其规范管理[J]. 中国商论,2017(34):14-15.
[4]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5]胡泳,张月朦.网红的兴起及走向[J].新闻与写作,2017(1):42.
[6]王斌.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
[7]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
[8]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9328036 对新媒体的划分.
[9]源于https://baike.so.com/doc/5338328-5573768.html 对微博的定义.
[10]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