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
2021-06-28贺永粹
贺永粹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德育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在德育的渗透工作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当代学生特点,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以及有效措施作出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人文素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5-0029-02
【Abstract】Lide to cultivate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develop good living habits and moral qualities. As 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Chinese n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ene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the necessity of entering the campu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Moral education;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Measures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传承至今的劳动智慧与文化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伦理、审美、风俗、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经济、文化、政治特色。传统文化外延广泛,语言文字、书法绘画、诗歌曲艺、节日民俗、舞蹈武术都是其表现形式。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就是靠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自信而独特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生处在身份认同建立、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引导将会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生活,优秀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对于先贤智慧的学习,会使德育理念得到有效的渗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很多学校积极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不少问题,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问题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1)校园建设重物质,轻精神
校园的布局规划、教学设施、绿化美化是“看得见”的指标,而精神文明建设是“看不见”的指标。虽然学校搞物质建设可以立竿见影的改变教学环境,但是如果因此忽视对良好校园氛围的塑造,就会导致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出现缺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不少的学校出现了精神发展跟不上物质发展的现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校园作为教学活动的发生场所,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活动举办重形式,轻内容
为了响应号召,虽然很多学校已经陆续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活动的举办流于形式,学生体验普遍较差。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部分学校缺乏有效工作方法和策略,难以兼顾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师要么是自说自话的个人表达,枯燥乏味;要么是流于表面的段子串讲,缺乏深度。拿捏不好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涵,在实践中自然就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师配置重成绩,轻人文
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学校依然只是片面的看重学生成绩是否提高,轻视人文教育对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激发。分科分专业的模式设计也导致各学校普遍缺少对于传统文化有系统教育背景的教师。现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各学校普遍选择由语文教师与政治教师来策划实施,缺乏整体化、系统化的活动设计,这就导致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措施
教育是系统工程,要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促进学生形成优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需要通过以下五个抓手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如此才能在学生内心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长成优秀中华青年的大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打造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是教学活动的发生场所,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是推动德育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手段,优秀的传统品质会渗透进学生的人格,起到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作用。为了保证校园文化的有效性,学校要做好校园设计,从空间上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在校园设计中要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层次性、整體性、独特性,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实现校园景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可利用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景观开发校本课程,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行为品德做有效的补充和引导。如此,校园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学校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长廊,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达成了渗透。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的举办应体现地方特色,学校应发掘地方的传统风俗结合时代热点,推出学生喜欢并且广泛接受的文化活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印记,从地方特色开始,是最容易被学生群体所接纳的。比如,学校可就地方文化特色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主动发掘本地、本校的文化资源用于开展适合学生的校园活动。传统戏曲、剪纸、绘画、旅游景观,都是很好的切入点。这些融入在地方群众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文化元素,通过教师的深挖,可以产生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通过教师故事化的解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传统习俗背后的意义与故事,与传统文化建立深厚的情感链接。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理解的加深,可以使这些文化元素成为学生心中的“种子”,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获得的深刻体验,会在学生每一次接触到相似的文化元素时触发并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情感的渗透与泛化,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传统品德与民族自豪感。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学生的优秀来自于教师队伍的优秀,如果学生对于活动参与度不高、领悟不到位,那么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对于文化活动中的内容设计以及平日里的德育渗透,背负着重要责任。因为教师的培养机制属于分科制,所以教师普遍对于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化的认知,自然难以背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应对教师队伍自身的不足,学校可以请校外专家对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以及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而后在对于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确保教学工作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另外,學校应开展面向教师的传统文化通识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保证教师队伍做好学生的标杆与榜样。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4)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与反馈的缺失,是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取得有效进展的重要原因。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教育成果就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情况,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流程上可以分为设计、执行、考核、处理四个步骤,设计和执行大部分学校都能完成,考核和处理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在考核上,学校应对活动的组织情况、教师的实施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在处理上,学习应将考核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公开与教师和学生讨论并解决,考核中的优秀案例应形成标准方案以反复使用。
(5)加强学生社会实践
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地带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只有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践行与验证,从理论转化为行动,传统文化教育才算是达到了目的。学校可以就传统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也可以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引发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在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只有敢于实践、善于实践、乐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品德,才会内化成为学生人格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坚定的价值观念。
(6)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校园中时,需要充分的挖掘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对实际的重要影响作用,以校园文化作为主要的载体,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延伸,相关负责教师需要充分的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延伸,比如在融入国学经典时需要结合校园的实际,打造特色化的文化氛围,相关负责教师需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进行古诗古文的背诵,也不是简单的穿戴一些唐装汉服,而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成学生的良好精神品质,给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一个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相关教师需要从这一内容首实现有效的扩充以及引申。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宝藏,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中的正气,相关负责教师可以开展多样性的活动,比如通过朗诵或者表演等活动,充分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进入到校园中的程度以及影响作用,从而使得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学校中得以有效的传承以及发扬。另外相关负责教师还需要充分地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广泛性的宣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得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和现代因素进行相互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
4.结语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兼顾工具属性与人文属性。通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倪娟.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检视与机制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0(06)
[2]杨启慧,罗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乱象及其破解[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8(008)
[3]李霞,孙留涛. 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9(01)
[4]柏晋萍,吴丽.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5)
[5]陈叶青.“故事+”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基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
[6]吴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缺失与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