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21-06-28曾扬阳彭洁黄丹丹
曾扬阳 彭洁 黄丹丹
【摘 要】本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够重视“一带一路”倡仪、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完善、“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方式不健全等现状,提出民办高校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健全工作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专业学习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专业社团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92-02
“一带一路”的实施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机遇,也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要求。高校作为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摇篮,应为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通用型+专业化”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等人才支撑。基于此,民办高校应依托“专业社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实施。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培养“一带一路”所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人才是民族复兴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资源。随着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日益加深,对人才投入和智库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专业能力强、语言能力突出且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民办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对口输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发展规划等都应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推进,民办高校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存在两方面明显不足:一是在数量上没有达到“一带一路”实施需求;二是在质量上无法满足“一带一路”的人才需求。因此,民办高校只有探索适合“一带一路”所需人才的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标准,实施对口定向培养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務“一带一路”的实施。
二、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对“一带一路”思想不够重视
人才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最基本的要素,对人才培养起到指导的作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没有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没有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倡仪;二是相关牵头落实部门(如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等)没有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作深度思考,没有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任课教师没有将“一带一路”倡仪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因此培养的人才与“一带一路”所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缺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带一路”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延伸和升华,是加强与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逐步提升软实力的手段。目前,民办高校仍然延续我国传统的“重智商,轻情商”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能力的培养,缺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一带一路”所需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了实现“一带一路”的目标,高校需要进行适应人才需求的专业调整,及时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宽口径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与沿线国家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小语种、政治法律、国际管理等)。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民办高校现阶段无法及时修改和优化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设置不完善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课程设置没有结合“一带一路”发展进行合理的优化,没有及时开设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特色课程和国际化课程,如沿线国家的语言类、历史文化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类等课程,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发展的需求。
(五)“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方式不健全
民办高校没有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没有积极吸引国外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到学校开展人文和学术交流活动,也没有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和学生到沿线国家交流学习以获得丰富的经验。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一带一路”的人才需求。
三、民办高校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专业社团”是以兴趣为基础,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专业学术和实践活动的学生团体,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塑造独立个性、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要建立健全“专业社团”良性循环工作机制,积极搭建专业学习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有效依托专业社团“一机制+三平台”发挥人才培养作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符合民办高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步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需要。
(一)健全工作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专业社团的专业性、独立性、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对专业社团的引导和扶持,不断完善专业社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工作机制,保证专业社团有固定活动场所、有必要设施、有指导教师、有专项经费、有活动时间。要成立校级专业社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由校团委统一指导、校院两级协同管理的专业社团模式,制订专业社团建设实施意见及相关制度,将专业社团建设纳入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大学生德育和年度目标任务;要聘请教研室专业教师加强对专业社团的全面指导,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要通过政策扶持、经费保障、强化宣传、评先评优等举措,完善保障机制,优化激励机制,为专业社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空间。
(二)搭建专业学习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专业社团”活动是高校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依托“专业社团”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习活动,可以有效搭建专业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培养,丰富和拓展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因材施教,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此外,由于专业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学院,涉及不同学科和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使其知识更为丰富。
(三)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民办高校要结合“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依托专业社团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引导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专业知识竞赛、案例分析大赛、模拟实践操作、翻译大赛、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等针对性实践活动,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活动,建立有针对性的专业社团实践基地,强化专业实践,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依托专业社团,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学术沙龙,介绍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此外还可以依托专业社团成果和发挥专业社团优势,申报“挑战杯”竞赛(包含“小挑”和“大挑”)、“创青春”创业大赛、“大创项目”、数学建模大赛等竞赛活动,逐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进而满足“一带一路”的人才需求。
总之,民办高校要依托“专业社团”的第二课堂资源,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三个学习“平台”,并提出通过有效发挥专业社团三个“平台”作用和健全工作机制等培养路径,提升大学生的“三种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周秀琼.“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8(3).
[2]黄如.“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6).
[3]陈璇.“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智库时代,2018(29).
[4]李杰,张玥.基于專业学生社团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社团为例[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2).
[5]刘国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职业发展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2).
注: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民办高校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9JGB40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曾扬阳(1984—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事务部部长、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彭 洁(1989— ),女,广西钦州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工作事务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黄丹丹(1984—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郭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