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路径

2021-06-28农素兰农钧琇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农素兰 农钧琇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路径,阐述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深远意义及不足之处,提出深挖本土文化以丰富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平台以拓宽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路径、建立工作机制以提升教育者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提升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软实力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文化 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04-04

高校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部署了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包括“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拓展人文交流领域,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在国际化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做好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深远意义

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深入挖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主动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中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会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就来源于中华优秀文化。高职院校必须担负起增进师生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三者一脉相承,凝结成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精气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二)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主动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战略谋划,对外既要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高职院校既要对内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强基固本,又要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补齐短板。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走向世界,促进民心相通,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三)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二、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短板及其成因

(一)短板

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国际化水平偏低等问题。从办学层次看,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进展程度不一,部分公办高职院校步伐较大且时间较早,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则步伐较小且时间较迟。从教学活动看,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教学实践仅限于校园文化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从教学质量上看,部分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氛围不浓厚、国际化水平不高。这些问题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相适应,需加以重视并解决。

(二)成因

1.內容单一

部分高职院校在挖掘和整合文化育人内容时,没有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深挖与融合不够,不能满足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的客观需求,导致学生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甚至对本土文化产生自卑与盲目否定的心态。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部分大学生,身处浓郁的民族乡土文化生活环境,对当地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却熟视无睹,缺乏正确的认同、传承与创新意识。

2.方法不多

部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方法仅仅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层面,活动内涵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与深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创新方法不多。文化育人载体和形式不仅陈旧、单一,而且多为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多层面、系统化、立体化的文化育人实践模式,文化育人难以产生显著效果。

3.育人能力与协同育人意识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导致育人主体、对象、方式和方法不明确。有个别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机构、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不够明晰、育人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功能缺失。部分教育者受学科专业背景、个人思想、文化素养等因素影响,对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目标把握不准,对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要素资源有效利用能力不足,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难以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总体目标。

4.国际化水平偏低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水平等各种内外条件限制,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进展缓慢。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还没有单独成立国际与交流工作处或留学生管理工作处等专门的业务机构;有的高职院校即使成立了相关机构,但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办学方面,普遍存在合作交流力度不大、范围不广、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对策

高职院校如何在新时代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为高职院校立足当前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导向,高职院校要提升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水平,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一)深挖本土文化,丰富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教学内容

挖掘本土地域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校本文化,使这五个方面的文化有机融入中华优秀文化教学内容,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符、与学生本土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表达需求相适应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课程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1.本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肥沃土壤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例如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苏州园林等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戏曲、杂技、秧歌、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有其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教化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恪守乡土做人本分、记住乡愁的精神家园。高职院校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社会调查、访问民俗、参观古迹等多种方式,用好用活本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成为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教学内容,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2.本土丰富的革命文化,是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精神之源

深入挖掘本土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西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革命文化,通过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3D虚拟仿真体验、网上纪念馆等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共享方式,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实践教学内容,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本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新鲜血液

高职院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将本土涌现出的时代先锋、时代楷模、抗疫英雄等感人事迹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教学内容,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本土的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活水源泉

产教研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办学特色与提质升档的要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毕业生是否具备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可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特质,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文化是时代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将本土各行各业的企业劳动模范、知名企业家先进事迹等丰富的企业文化资源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教学内容,培育大学生符合本土企业文化特质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5.校本文化,是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助推器

校本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的校园文化基因,凝聚着高职院校创建的历史风雨和内在的精神风骨,例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都有其潜移默化的思想陶冶作用。高职院校应将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凝练出的校本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教学内容,培育大学生爱校荣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基因传承意识。

(二)创设多元平台,拓宽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路径

1.构建“有形有物零距离”多元联动平台,落实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

搭建由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学实践平台、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校园文化多媒體组成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平台;建立由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校史馆、博物馆、各专业工匠文化实训基地组成的校内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基地;建立由本土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组成的校外革命文化育人基地;建立与知名企业开展产教研融合的校内外企业文化育人基地。依托这些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活动,零距离参观与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企业文化、校本文化润泽大学生心灵,滋养大学生的精气神。

2.创设多元育人路径,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课程育人,助推“三进”。课程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主要载体,通过优化专业办学资源,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发挥课程在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活动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同时,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协同联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

(2)名师育人,传承匠心。新时代的教育是产教研融合大背景下的教育,高职院校开展“双高”建设,需要形成与企业、产业对接的办学特色和育人文化。高职院校通过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民族技艺大师到校兼课,开展手把手的现场教学,使学生零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和守正、融合、创新的意识,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

(3)景观育人,潜移默化。书读花间人博雅,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景观的育人功能不可小觑,校园的校训标识、一草一木、一石一湖、亭台楼阁以及承载岁月的校史馆、博物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做好校园景观育人基地规划,建立文化大师工作室、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毕业生流芳园等校内文化景观育人基地,通过环境景观和育人场所的潜移默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

(4)活动育人,知行合一。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需要大学生通过参加文化实践才能更好地体验其魅力与精髓。高职院校通过举办职业教育周、经典诵读、国际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交融之美,在将中华文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后,促使学生开阔国际视野,为将来成为国际化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5)网络育人,喜闻乐见。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网络阵地建设,利用学习强国、校园官方微信、手机App、网络教学等学习平台,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拍思政微课”等线上线下平台展播互动活动,鼓励大学生关注国家时事、传唱经典,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法制素养和职业修养。

“课程育人+名师育人+景观育人+活动育人+网络育人”的多元育人路径,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育人,较大限度满足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和情感需要,使大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三)建立工作机制,提升教育者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能力

在国际化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形成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常态化,关键在于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交流机制、帮扶机制、联动机制,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1.建立交流机制,提升教育者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能力

构建“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校内外交流机制,推动教育者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能力不断提升。“请进来”,即邀请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名师或专家入校,开展“四会教学”(即研讨会、宣讲会、培训会、座谈会)等学习活动,提升教师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人文素养和教育引导能力。“走出去”,即组织各类教师到国内外名校或者有关文化部门培训学习,攻读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文化研究类等学科硕士、博士学位,帮助教育者不断提升个人文化育人能力。

2.建立帮扶机制,提升中华优秀文化育人整体水平

构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各类教师之间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帮扶协作机制,提升教育者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协同能力。搭建“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论坛”“辅导员沙龙”等平台,推动教师之间的文化育人经验交流;建立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形式指导教师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形成文化育人的帮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者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整体质量。

3.建立联动机制,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协同效应

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责任与考评、诊断与改进、激励机制,形成配套完整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闭环式制度体系。同时,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联动机制,形成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大格局。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软实力

新时代中国提出的“絲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延伸了文明对话理念,提出了“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新文明观,以极大活力有力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高职院校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要虚心学习、借鉴其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不搞自我封闭,不搞唯我独尊。采取学习借鉴态度,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促进民心相通,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世界文明与和平发展。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世界各国职业院校的合作,培育既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又熟悉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的复合型跨文化特色人才。从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加以调整与改善,互派留学生、互认学分,搭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育人平台,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总之,高职院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国际化办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要建设“双高”院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扎根中国大地,突破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之困境,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创设多元平台、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职院校中华优秀文化育人水平及国际化办学水平,切实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斌.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教育与职业,2019(9).

注:2019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国际化办学视域下中华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育人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9SZ020);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涉农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174);2017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重点课题“涉农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72102)

【作者简介】农素兰(1971— ),女,壮族,广西宁明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农钧琇(1994— ),女,广西宁明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