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学科中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交融

2021-06-28罗心宇陈乐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院校人文精神

罗心宇 陈乐

【摘 要】本文论述大学体育学科中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交融,人文精神在国内体育学科发展中有所缺失,体育缺乏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以致体育教学激励体制不健全和激励效果不明显,从体育人文情怀塑造、体育学科软实力建设和体育教学考核评估全面化三个方面来看,体育学科发展应重视科学与人文融合并进的发展理念,重视人文精神投入,主动创新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设置和体育学科评估体系。

【关键词】体育 科学发展观 人文精神 高等院校 考核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37-03

体育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既要从科学视角审视体育,又要从人文角度把握体育的本体。在现代化教育观念的背景下,体育学科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和体育精神的交叉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体育人文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且该门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具有明显的思想导向性特征。

自1983年提出“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目标以来,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在结构体系的建设上还是在目标定位上,都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确定性和特征。国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并从参加体育活动人数、青少年身体状况、奥运会成绩、运动场地、体育队伍和体育科研等六个定性指标确定了体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规划了体育的发展路径和评估标准。在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国内体育开始呈现以下特征:在培养目标方面,具有鲜明的双向性和交叉性,集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专业潜能;在教育功能方面,坚持按需培养,并以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为教育培养的准线;在教学内容方面,倡导科学式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方面,强调培养思维能力,坚持迅捷且有效地掌握知识,采用取舍原则。培养目标、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向交叉促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体育学科体系重要的因素。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重学习实用知识和认知能力,倡导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及其制度体系。坚持科学发展体育加速了体育人才输出速率和理论知识的吸收率,为高水平体育的建设和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基础。因此,深入探究高校体育学科中的科学与人文发展规律和融合特征,有助于我国快速完善整体教育结构,也是当前我国在体育领域需要着重思考的問题。

一、科学与人文在体育学科中的发展趋势

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指出:“科学是我们精神的中枢,也是我们文明的中枢,无论它多么重要,都是绝对不充分的。”他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必须立足人文主义价值理念,正确理解和解释科学生命,就如同理解艺术的生命和宗教的生命一样”。这一观点明确揭示了科学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及人文主义发展历程中科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改革逐渐成为各体育类高校的风向。在科学与人文协同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体育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之后,体育结构逐渐呈现出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转移的特点,其教学方式从最初的学校根据教育部政策制订课程方案,转变为教师和学校要依据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和学习需求建设课程体系和方案,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主体的变化机理,同时强调了体育课程同青少年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可见科学与人文因素对体育的深远影响。

融入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后的体育学科出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在运动技能方面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身体状况,在按照学期学习进度制订健康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在生活与运动技能交互融合方面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动,把专业技能变成日常生活,避免刻意训练、任务执行的现象重复出现;第三,在运动技能作用方面,利用体育长期发展中发挥的迁移价值,把训练课程变成学生终身发展的定向目标。此外,体育专业的学生兼顾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相对困难,传统的体育理念执着于灌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思想,导致体育生忽略文化理论课的重要性,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文化的沉淀上处于下风。面对这样的情况,完成体育学科体系中的理论课程革新逐渐成为当代高校体育需要重视的发展问题,而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是体育实现便利化、普遍化和生活化的重要创新措施。

当在体育领域中融入人文思想和科学教育思想时,需将活动主体置于首要地位,优先考虑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培养方案将坚持以学术科研为中心,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系统传授为培养任务。需要突出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切实做好人才输送和社会企业需求的对接,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的号召,从而保证人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还需将“科学”作为体育发展的基本准则,以“人本”思想为体育课程提供创新的动力,以人文教育思想指导体育课程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制订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方案,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因此,逐渐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促使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向体育新课程教育改革角度转变,体育课程结构和内涵的革新可为教学发展提供合理的人性化服务和导向,引导学生了解和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体育、科学与技术三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体育、科学与技术间的交互和分离可以视为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STS)模式中的一类,且这种STS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通常用于探索理科教学领域。我国的体育具有明显的主体脱离性,因此在进行体育革新的过程中可以结合STS教学模式体系的思维路径和发展目标,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为传统的单因素体育机制注入人文精神思想,逐步拉升体育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科力量。

在此过程中,社会在科学技术中扮演的角色是融合剂,帮助受教育者更好更快地接受学校提供的专业知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也促使科学和人文融合成为体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现科学与人文又好又快融合,教师应当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国内外体育教学案例,为学生设置高效的课程培养方案,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培养计划制订和体育教学管理模式,让我国学生及时了解国外文化和资讯赛事、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成果,吸引学生对体育专业拥有更多的热情和兴趣。

二、科学与人文分裂带来的教育问题

在哲学界,人们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主义指对科学的崇拜,而人文主义强调维护人的价值和个人尊严,主张遵循个人意愿和发展权利。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的发展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但过于强调科学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则会忽视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科学与人文的失衡是导致教育改革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为逻辑依据,过于强调本体主义信条或刻意分离,最终都会导致体育本体(与体育相关的内容)被割裂,进而失去学科理论的交融意义。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都属于体育本体的不同理念,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状态才是最符合教育发展的指导理念。过分强调科学主义的体育,刻意追求体育发展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会导致评估方式灵活性差的现象,过度追求竞技技能,会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化精神的过度渗透会降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因此,探讨我国体育在科学与人文分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我国体育的改革和进步。

(一)整体评估方式的灵活性差

以“参加体育活动人数、青少年身体状况、奥运会成绩、运动场地、体育队伍和体育科研”为考核指标的体育评估体系,倾向于追求高校体育建设中学生的参与数量,习惯性用数字衡量体育教学水平。这种严谨的定量指标忽视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即主观影響指标,不具备社会科学原有的灵活性和弹性特征,这与体育属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发生本质上的冲突。重量化是全面衡量某一领域发展状态的基本考量方法,但缺少主观参与的量化体系在实际应用和生产生活中将失去现实意义。教育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因此教育方式应在考量科学计量方法的同时融入人文科学情怀,以确保考核评估的全面性和完备性,保证学生的竞技能力和思想道德得到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制订的全定量考核评估体系对当代体育的启发作用不大,反而会成为教师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攀比的数字游戏,其整体评估方式的灵便性无法得到提高,弹性系数因此降低,进而扭曲体育的最初意义。

(二)学生全面发展思想薄弱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体育的初衷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发展体育强国,增强全民文化自信。但是,当前高校发展体育过程中过于看重学生体育赛事能力和获奖情况,其考核评估标准过于传统,忽视了学生主体思想的地位,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误解体育的培养目标和实际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生存类型的转变,人们的需求也日渐向发展型转变,由传统的重视竞技能力转变为更加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强调自身身体素质、思想觉悟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这种发展现象主要是由人们需求层次上升所导致的,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然而我国部分追求所谓“成绩”的高校由于受到“技术理性”思想的控制,逐渐漠视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这是传统体育课程的缺陷,也是课程创新难度大且不易实施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运动训练技能的教育模式,导致高校过于重视通过超出运动员自身负荷的教学与训练方式提高运动成绩和运动效果。看重学生赛事成绩和获奖能力的教育倾向是当前部分高校无法迅速更改的发展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致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整体评价,往往出现“数字评价”的现象。在课程教学中,以运动技术中的“规范”和“标准”为教学重点,在心理层面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高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方案的创新性低

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体育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及运动技能选择的局限性大等,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事业缺乏高水平创新的课程培养方案,尤其忽视了人文因素在我国体育领域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高校往往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墨守成规,不愿自主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甚至出现体育课程与社会实践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长期的失衡发展成为“体育强国”发展的绊脚石。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和高校管理机制要求我国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的选择符合社会“人文”的发展方向和高校生的人文情怀。当体育局限于“育体”的狭隘空间时,教育者可能会变成培养“精英”的机器。所谓的“精英”也会失去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社交能力,进而忽视教育的真正意义,这种忽视人文精神、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不符合新时代“体育强国”的建设要求和发展目标。因此,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是保障国家体育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三、体育学科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内生动力

(一)人文精神促进体育人文情怀塑造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是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教育事业领域则表现为一切为学生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课程创新,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训练方面的需求。人文主义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以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为教育使命,通常体现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在课程安排上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追求课程的合理性和弹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我国,体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体育强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部分。因此,发展体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发展道路。教育中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使命感能够激发我国体育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精神体系,以此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打好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基础。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提升体育学科软实力

STS教学模式指的是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一体,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在科学技术中渗透人文精神和时代使命的价值观念是该教学模式的突出优势。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和充实个人的社会阅历,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在提高课堂生动趣味性的同时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范围。如果从系统论角度分析,随机抽取一个社会子系统,它应该包括科学、技术和政治,而子系统之间相互交织,达成共同平衡政治和教育之间的融合点的共识。因此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整体性质的STS教学模式,相对其他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而言,更加注重教学模式的整体布局和培养目标的分化,从而突破教育部门在设置教学课程结构中容易出现的条块分割旧框架的约束。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本身作为一个独立崭新的认识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系列探索方法,值得人文教育主体借鉴和学习。

将科学、技术、社会的共同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融合,要求教师重视个人人文素质的提升,方可有助于在教学进程中灌输人文体育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构建人性化、特色化的体育课堂时,需要教师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和不同的知识接受水平,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关怀与尊重。从事教育事业,教师需要体验到责任的动力和成功的喜悦,在实现“寓教于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视角,制订人性化和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创造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以此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高水平、高成熟度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手段是人文体育教师提升体育科学软实力的基本路径之一。

(三)打造人性化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实现评价方式全面化

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前提保证,教学评估体系不仅需要高效的制度系统与灵活的管理機制,还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系,以确保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高效运行。由于组织结构是教育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建立优秀的评估体系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保障管理体系中组织架构的稳当性和各项职能的有效性。此外,考核评估体系需要指定评估指标,从人文主义视角分析,政治文化素养是考评重点,强调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修养,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合作精神、思想境界、思想道德和专业素养等指标变量,人文主义引领教学考评的核心是以人文情怀为主的价值观为评估基础。人文精神引领一方面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能力,另一方面检验教师在教学岗位中德位的相配程度,以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可延展性。此外,人性化教学全面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活动,包括身体健康水平、抗压能力、性格指数、兴趣爱好等,所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考核评估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考核对象,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手段,而多层次、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推动差异化管理,从而实现考核评估体系及其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内生动力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灌输,体育教师整体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以及综合评估体系、机制的建立等三个方面,内生动力因素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制订成熟的人文体育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若想切实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观念融入实际体育事业中,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可见,在培育人文体育人才的事业中,既要注重参与者的调节,又要保证核心内涵的平衡,方可实现我国人文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健.体育学科中“科学”与“人文”两大哲学思潮的考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3).

[2]徐本力.对我国确立“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梦”战略目标的历史回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军事体育学报,2018(1).

[3]王书彦.关于体育新课程“科学”与“人文”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8(6).

[4]乔治·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成都:四川大学,2001.

[6]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1).

[7]景天魁.社会科学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思考[J].求是,1994(22).

[8]徐良福.让体育课堂成为“人性化”教学的肥沃土壤[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

[9]郭丹丹.高校体育在科学与人文融合下渗透STS教育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

[10]李春波.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运行的制度保障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9).

注:2019年北海职业学院教改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2019YJZ04)

【作者简介】罗心宇(1984— ),男,汉族,四川仁寿人,研究生,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陈 乐(1982— ),男,汉族,广西防城人,研究生,北海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高等院校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