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引导”,成就精彩

2021-06-28黄浩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39期
关键词:疑难关键引导

黄浩丹

【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现、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师生之间主引关系,但数学课堂出现活跃而不扎实、花哨而无实效、热闹而无序的引导现象。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引导,让数学课堂因“引导”而变得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疑难;潜在距离;关键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现、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师生之间主引关系,但数学课堂出现看似活跃,实则无实效、热闹而无序的引导现象。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加强教师引导,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让数学课堂因“引导”而变得精彩。那么,应如何加强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呢?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疑难处引导——成就探究欲望

数学课堂需要有思维碰撞的教学,而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没有思维的碰撞,那么就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果在教学中学生在疑难处思维遇到挫折、出现争议,这时,教师能在疑难处作出适当的引导,就会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前后》这一知识中,對前后的认识,结合观察赛车的情景图设计了具体问题:

师:4号车在2号车的( )面,在3号车的( )面?

生:4号车在2号车的(后)面,在3号车的(前)面。

当这个知识点顺利完成,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个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怯怯地站起来说:“老师,我都听糊涂了,同样是四号车,为什么有时说是在前面,有时说是在后面呢?”“这位同学,你不明白?”笔者正想说,但欲言又止。因为笔者看到下面有好多双渴求的眼睛看着笔者,原来有好多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细想了一下,原来认为“前后”知识点很简单。其实,所谓简单,只是它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而已。因为认识“前后”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辩认方向的起点。空间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教师简单告诉和传授就可以获得的,更多地要靠在生活场景中体验后获得。因此,笔者马上调整教学计划,组织了一个教学活动:

师:请班长站在老师的前面,问:现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生:班长站在老师的前面,老师站在班长的后面。

师:再请学习委员站在老师的后面,问:谁能用前后说一句话?

生:老师站在学习委员的前面,老师站在班长的后面。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四号车为什么有时说是在前面,有时说是在后面了吗?这时,笔者看见刚才有疑问的学生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学生在现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样是教师,能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方式描述,真正体会到位置的相对性。所以说,在学生疑难处作出适当的引导,就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学生就能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课堂效果吗?

二、在潜在距离引导——成就探究过程

所谓“潜在距离”,就是指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固着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教师这时能在潜在距离进行引导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教学也是如此。

例如,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三角形的分类》时,笔者是这样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师:这个图案像一条船,它是由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同学们都已经把它剪开了,现在同学们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各类的特点,在全班交流,然后讨论你们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

学生四人一组开展活动,教室里顿时热闹了。笔者观察周围的几组学生的分类情况: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分成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分成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的分成一类,有的小组的学生争执不下。从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学生都是按角来分类,就是没有学生能够按边的特征来分类。后来笔者不得不提醒学生:“把三角形按边的特征来分类。”但是,很多学生还是茫然不知所措。

课后笔者反思,虽然提供了很多三角形让学生分组讨论,期望学生能够按角和按边的特征来分类,但笔者没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已有知识起点是在二年级直观认识直角、锐角、钝角,根本就没有三角形按边特征分类的知识基础。学生不会按教师的期望把三角形按边特征分类分类也是必然的结果。

于是,笔者重新设计教学:即从已经认识的角开始,引导学生注意三角形的边,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体会三角形的边。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当学生已经拥有了把三角形按边特征分类的知识基础时,再为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把三角形分类。这时,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积累的活动经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顺利地将三角形分类,从而懂得了三角形按边特征分类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能在潜在距离引导就能成就有效探究过程。

三、在关键时引导——成就探究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不理解时,如果教师能在这关键时候作出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很好的探究效果。因为对学生来说,关键时候有适当的引导,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并加以延续,进而加以拓展,能够将有疑难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

例如,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和“前后”知识有关的解决问题:“同学们排队做课间操,淘气前面有9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排共有多少个同学?”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是这样列式:9+8=17,答案显然是错的。评讲时,笔者刚说:“同学们,你们的答案是错的。”这时,有只小手突然举起来,打断了笔者的教学——“老师,那到底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才对呀?”全班学生顿时沉寂了,50双渴求的眼睛投向笔者——他们在等待笔者给予正确的答案:“同学们,答案其实是……”笔者正准备告诉学生,但欲言又止。何不在这关键时刻给学生一个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已去解决问题,或许会有一个意外的收获。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共有20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河边春游,春游结束以后,鸭妈妈一数,急了:不好!只有19只鸭,丢了一只。可她再向前看看,向后数数她的孩子,真怪,她的孩子一只没少,但20只鸭子却怎么变成19只呢?”学生们哄然大笑,鸭妈妈真糊涂,她把自己给忘了。在笑声中,学生也恍然大悟,高兴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错在哪里了,刚才忘了加淘气,应该还要再加上1。”

学生听了笔者的故事,已经正确理解了题意,这就是笔者想要的结果。所以在这关键时作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学得扎实,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相信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的探究效果,不正是我们的新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吗?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善用引导就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数学探究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更痴迷于数学学习,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廖建平,肖正利.教学中把握知识间的落差点[M].江西教育,2013,1(Z2).

[2]黄素.引领学生体验数[J].成才之路,2008(21).

猜你喜欢

疑难关键引导
面向课堂疑难的翻转教学设计探讨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鹏鹏猪
新目标九年级Units 13—14疑难解析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