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4.0背景下智能物流管理人才胜任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1-06-28徐兰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物流

摘要:在工业4.0技术背景下,通过对接智能物流行业的人才胜任力特征,以国家产教融合政策为指引,以校企共同开发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为载体,以企业任务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媒介,推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匹配智能物流行业发展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实体产业的有机衔接,从而构建新趋势下的教学服用一体化的职教格局,并从政策层面、行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保障全面推进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物流职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工业4.0;智能物流;人才胜任力特征;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5-0056-07

工业4.0是德国最先提出的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将制造型企业以模块化形式嵌入产业链条,通过智能配送,实现快速、敏捷、灵活、弹性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减少企业各项原材料库存,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实现全面自动化的智能生产模式。物流行业的复杂性和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导致具有整体统筹思维、具备信息化基础以及掌握智能物流设备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备受市场青睐。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产教融合引导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供给与企业需求双向对接,是解决目前职业育人体系供给与现实人才需求矛盾的重要办法。高职院校在当前迫切需要“引企入教”教学改革,学校教学应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特色园区联结,让企业深度参与高职专业课程开发,推动职业院校人才素质逐步匹配工业4.0技术条件下的人才需求。

物流行业伴随着工业4.0的发展趋势将发生巨变,这对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通过以工业4.0趋势为契机,以国家产教融合政策为指引,以政校行企协同育人为载体,以社会多方教育资源跨界合作为基础,以满足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与实体经济供需契合为核心的逻辑框架,构建新趋势下的教学服用一体化的职教格局,并从政策层面、行业层面和社会层面全面推进工业4.0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一、国内相关研究背景

产教融合理论是研究职业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关系的系统性理论。从中国知网查询可见,我国有关产教融合的研究始于2007年,此阶段产教融合与实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社会、职业院校对这一领域关注不足。2010年7月,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由此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目前,有关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一般规律,较少有具体行业与专业建设的融合路径策略的研究。目前有關产教融合的主题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有关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其中,姜大源指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要逐步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1]。周凤华、杨广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2]。张建云、欧阳河、戴春桃及刘晓、段伟长均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分类与特征进行了探讨[3-5]。孙善学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四个要点,包括职业需求、职业胜任力、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环境[6]。谢敏、顾军燕构建了校企融合的评价模型和三级指标体系,这是对深化产教融合的量化研究[7]。周绍梅指出目前产教融合的困境在于企业动力不足以及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8]。滕颖、王利华则从产教融合实际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探析出发,提出产教融合过程中对于参与职教改革的企业甄选的评价标准[9]。

另一类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如陈桃珍、杨洋、于尔东、高丽霞和李红梅等学者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模式[10-11]。石伟平、郝天聪等提出校企双元育人的基本范式[12]。徐晓静、王丹、张敬文尝试分析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路径[13]。目前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产教融合的宏观理论研究,探讨产教融合的基本模式与一般规律,较少结合具体的行业发展规律。本研究试图通过探究物流行业在工业4.0模式下发生的人才需求变革,倒推适合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放矢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质量。

二、企业参与不足是产教融合发展不畅的共性因素

产教融合的理念近年来备受关注。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一定程度上与新技术发展的人才素质要求存在错位,供需不匹配的情况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订单班、职教集团等合作办学的形式也在不断探索。然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却无法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则制约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企业宁可在人力资源形成后投入大量搜寻成本和培训成本去招聘所需的人才,也不愿意在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直接介入,主导人才培养的系统过程。一般企业更愿意将资源投向内部员工培训,减少培训高职学生带来的负外部性。由于企业参与程度不深,容易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匹配,教学设计与岗位能力不吻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的现实情况。培育的人才核心技能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产业链与教育链在终端衔接时必然出现供需难以契合的现象。

目前的各类引导性政策只是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了方向,各方面的激励措施难以引导企业自主参与校企合作的市场化行为。企业虽然可以通过订单班获得潜在的人力资源,但培训成本高,培训时间长,很有可能订单班的学员由于职业选择而外溢,造成企业的负外部性。因此,在新的技术趋势下,建立科学、合理、良性的驱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机制尤其重要。

在工业4.0背景下,通过技术渗透实体制造行业,物流企业不仅仅是面对终端用户,更是串联起整个生产链条、制造链条和销售链条,在这一过程中配备的物流设备及其自动化程度较高,这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职业行动能力以及素养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复合型多维型的物流管理类从业人员才能适应行业变革趋势。人才质量若跟不上产业对应的岗位标准,将可能全面掣肘整体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与转型。尤其新工业革命下,市场技术环境瞬息万变,倘若企业仍停留在过往“筛选—培训—再培养”的模式,将错失市场发展机遇。因此,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善目前产教融合的被动局面,才能尽量避免人才胜任力不匹配市场需求的局面,实现物流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双赢局面。

三、工业4.0背景下智慧物流人才胜任力特征内涵及培养路径

(一)物流管理人才胜任力特征

在工业4.0背景下,因为新技术条件下对于智慧物流从业人员的胜任力特征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更加注重推动物流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产教融合进程。师慧丽构建了在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模型,包括职业专业维度、职业行动维度和职业素养维度[14]。(见表1)

职业专业技能维度是指综合掌握各类物流通识基础知识和物流实操基础技能,并了解一定的智能物流知识和实操技术,具备智能供应链工业生产知识及技术等。这既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也是未来从事智能物流管理行业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基础。

从职业行动维度来看,人才胜任力指的是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基于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智能物流信息获取、敏捷反应、信息决策、计划调整控制以及评价反馈供应链效率等多个方面。完整流畅的工作业务流程,需要物流管理人员具备基本的反应和决策行动。例如,从大量复杂的供应链构成模块堆积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客户资源,并确定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智慧物流服务模式。伴随着新技术对实体物流业的不断渗透,职业行动能力将推进智能物流各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推动综合性、复杂性智慧物流任务的高效完成。

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来看,人才胜任力代表着物流管理人员推动工作任务完成的内驱力。首先,必须具备智能物流行业所需的基本职业操守,例如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时间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等。其次,在新技术条件下,由于工业4.0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制造过程是以模块化嵌入整体供应链,智能物流供应链内外部、组织之间的模块化合作以及市场需求信息的瞬息万变,要求物流管理人员能够果斷决策,积极梳理各类繁杂信息。因此,物流管理人员还需具备敏捷反应能力,积极协调多方主体参与智能制造的整体流程。对于流程的优化、供应链重组以及服务模式更新,则需要组织成员的持续创新精神。

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工业4.0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的胜任力特征,只有理顺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才能清晰地搭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具体框架和路径。

(二)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胜任力的基本路径

1.推动企业参与,构建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

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将“产教融合型企业”定义为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这是国家对于产教融合主体的确定性描述,突出了这类企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除了甄选适合的企业之外,还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机制。

董树功、艾頔指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动力机制分为企业内在利益的诱导机制,以及企业外部环境要求的政府推动机制、资源约束机制和市场驱动机制[15]。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多维促进机制来看,目前我国在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然而并未形成可持续的由企业自我驱动、自发主导职教的融合格局。香港职业训练局作为香港主导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其分管的知专设计学院参与当年招商银行全年行服设计,其设计方案最终获得招商银行的认可[16]。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减少了聘请专业服装设计团队所需耗费的固定成本,并完成了企业形象包装设计。与此同时,知专设计学院的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任务,掌握了与企业完成职业项目的流程和步骤;另一方面,为学生打开了真实设计的大门——他们将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技能,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知专设计学院来说,搭建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并以良好的资源条件保障了企业任务与职业院校学生的顺利对接,在行业内树立了优质的品牌,为后续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创造了产教融合三方共赢的良性局面。(见图1)

在工业4.0背景下推动智慧物流与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首先要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驱动机制,促进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的形成。从企业外部看,政府给予物流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与专项经费支持,一定程度上抵扣企业在参与职教过程中投入的各项人力物力成本等,以使企业免除后顾之忧。还可以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社会责任驱动下的外部激励——在地区设立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公示名单,扩大部看,政府给予物流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与专项经费支持,一定程度上抵扣企业在参与职教过程中投入的各项人力物力成本等,以使企业免除后顾之忧。还可以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社会责任驱动下的外部激励——在地区设立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公示名单,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等。对于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以在申请金融贷款、招商引资等方面获得相应的政策倾斜。

从企业内部来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物流各类应用项目,共同推进物流技术、物流应用解决方案的成果转化与利益共享,使企业可以获得除学徒班等形式的人力资源以外的其他关键资源和渠道,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与各类创新智能服务计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咨询成本。物流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整体流程中来,形成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是工业4.0背景下产教融合的起点。

2.校企共同建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开发构建的课程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驱动融合技术变革的物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即包括基于物流专业技能、物流行动能力以及物流行业职业素养三维导向的立体综合性课程。在工业4.0技术革命中,通过对接智慧物流的职业标准,将职业能力分解成具体课程内容。例如,要使物流管理的学生具备供应链管理的思维能力,则开设智慧供应链管理课程。而课程可以是在学校参与理论学习、在企业参与综合实训的修读形式,增强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流程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工作衔接的认知,也可以借助企业开发的实训仿真软件,在平台操作订单管理、智能物流配送等由工作岗位衍生的具体任务。

除常规核心课程之外,智慧物流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企业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选课修读,并获得一定的学分。这些企业课程主要是根据智慧物流工作内容设定,如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要点、进出口国际物流沟通能力培养等紧扣具体工作任务的课程,这些课程由物流企业专业人员主讲,讲授形式和场景不限。

除了各类型物流企业参加职业教育,智能物流行业协会也要担任重要的指引和协助角色。一方面,要对国家各项相关指引性政策进行解读,对物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进行规范化建设和培育,以确定物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企业能够把握在新技术条件下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统筹各类不同物流服务的企业,共同开发各项针对智慧物流活动的提升类课程体系——如智慧物流发展规划论坛、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沙龙、智慧物流应用技术集锦等,增进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掌握和了解,使学生对未来可能所从事的工作建立长远的规划。

3.校企共同打造以职业任务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打造以职业任务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要由企业、行业协会与职业院校共同确立新技术条件下智慧物流各岗位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确立好立体多维课程,并根据职业任务建立科学合理匹配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教学程序和各种方法要素的组合策略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也倡导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然而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由于教学的主体仍然是学校,企业无法深度参与育人过程,导致很多课程无法开展真正的以职业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以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仓储与配送”课程为例。原来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理论课上讲解仓配的重点,然后在实训课程中穿插进行仓储与配送的模拟任務,包括货物的入库、上架、组托、分拣等。在新技术条件下,仓储与配送等工作都是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识别和区分,并借助自动化设备进行分拣和输送。此时的工作任务既包含对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系统的决策和调整,也包括对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整合与设计。那么这门课程在修读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以职业任务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例,根据仓配工作岗位,提炼核心工作技能,重构行动领域,形成课程体系,确定学习情境。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智能物流企业将仓储和配送两个工作岗位的基本从业标准详细列出,企业和学校根据职业标准提炼具体工作任务。其次,归纳各工作岗位的核心关键职业能力,对接不同职业能力建立课程体系模块。基于智能仓配的工作情境,依托仿真实训平台,提供工作任务的实施背景。再次,将智能仓配的具体工作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解决可能面临的信息决策和各种软件与硬件系统的衔接。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解决思路而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在遇到难以解决的操作难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校企连线平台向企业专家咨询,并在项目日志中记录任务的进展以及具体的解决路径;在完成所有以职业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后,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对学生完成的方案进行评价和分析,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技能上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指导,或者在后续的实训课程体系当中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提升。

以职业任务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不再过度关注物流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是重视教学过程中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和具体路径,以及在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由于课程体系是围绕智能物流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三个维度建立的,所以在课程授课过程中依托职业岗位任务与项目对学生进行这三个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技能,掌握准确有效的行动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事实上,产教融合不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而是要通过企业融入职业教育育人的全过程,依靠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载体,结合以职业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授课模式,向学生传导智慧物流发展的必备综合技能、能力和素养,从而实现人才资源供需匹配的结果。

4.校企跟踪评价人才质量

通过借助课程体系和灵活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胜任力特征,从而实现人才质量与实体经济的契合。校企共同追踪评价毕业生就业动态,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线上评价法等多维的角度,了解学生职业能力、行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是否匹配智慧物流工作岗位的需求。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和企业反馈的在工作岗位中比较缺乏的关键技能和知识,进行研究分析,并考虑是否通过课程体系或者培训计划纳入下一年度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这种合作格局,形成智慧物流人才核心胜任力动态调整的评价、反馈闭环管理。

随着工业4.0技术与实体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物流行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因此,通过提炼整个学年滚动的人才胜任力特征,持续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行业与协会共同开发核心关键课程,多方合作参与育人过程,推动多维校企合作的发展。通过共建现代智慧物流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学徒培养以及智慧物流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企业在育人过程中收获除社会效益以外的其他经济效益。

四、促进职业教育与智慧物流融合发展的保障条件

(一)建立与明确企业办学主体的法律法规

根据智慧物流的人才胜任力特征分析,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必须借力于各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直接获益者,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与引导。

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政府部门,用人主体是企业。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院校一直存在的困境与瓶颈是如何与当地的产业对接,对接的形式如何,如何通过嵌入企业重视的技术技能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因此,建立与明确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和功能定位,是推动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智慧物流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起点。与此同时,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组织,通过何种方式嵌入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渗透的程度和界限等等,也迫切需要规范和指引。因此,应建立与明确以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法律法规,确定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补偿支持机制、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框架与模式,以及产学研项目合作的基本界限与利益共享框架等,使物流企业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能够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的身份与地位,享有相应的职业教育主导权,从而驱动物流企业参与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二)構建智慧物流人才胜任力特征模型的长效机制

在工业4.0背景下,智慧物流的各项技术日新月异。通过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及学校多维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评价的依据就是智慧物流人才胜任力模型。目前,工业4.0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智能物流以及智能制造的具体实践路径还在摸索之中。并且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根据产业的动态调整,构建智慧物流人才胜任力特征模式的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评价反馈参考指标,可以随时检验人才培养过程的路径是否科学合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匹配行业发展需求。若发觉部分学生的能力无法匹配工作岗位的需求,则需跟踪人才评价反馈,了解是其个人原因,还是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不足与偏误,并进一步在下一学年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调整,包括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模式的改善等。建立起智慧物流的人才胜任力特征模型,有利于政校行企多方主体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过程中有的放矢。

(三)建立智慧物流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资源库

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为人力资源匹配行业发展需要,在此过程中需依托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而这些改革离不开综合了各方主体的多维教育资源库。资源库包括各地智慧物流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研究案例、授课模式创新方法、物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形式、项目合作的成效、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各地智慧物流人才胜任力特征的变更等。通过建立这样一个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多维资源库,增进各地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机制分享,可以有效提升课程体系的专一性与多元性,保证教学模式的稳定与创新,从长远看更有利于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契合。

(四)建立智慧物流从业人员人才成长档案

通过多方努力共建的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最终培养适合智慧物流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因此,对从事智慧物流行业的毕业生进行长期定向跟踪调查,建立智慧物流从业人员人才成长档案。根据其职业发展路径,判定在较长周期内哪些职业技能、职业行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可有助于职业晋升和提高职业绩效。另外,探析这些关键因素对其终身绩效表现是否展示出强因果关系,为下一步的智慧物流行业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3-24.

[2]周凤华,杨广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5-10.

[3]张建云.以产教融合园为载体的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以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15):62-66.

[4]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分类与特征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5-8.

[5]刘晓,段伟长.产教融合型企业:内涵逻辑与遴选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9-14.

[6]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7]谢敏,顾军燕.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研究与评价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41-44.

[8]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8(2):8-14.

[9]滕颖,王利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现实要义、动因与关键点[J].教育与职业,2020(1):13-19.

[10]陈桃珍,杨洋,周蔡敏,等.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同类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实证调研[J].职教论坛,2017(33):69-73.

[11]于尔东,高丽霞,李红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育机制创新分析——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东审订单班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8(23):36-37.

[12]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13]徐晓静,王丹,张敬文.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9(6):124-128.

[14]师慧丽.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能力与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7(16):29-33.

[15]董树功,艾頔.产教融合型企业:价值定位、运行机理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6-61.

[16]徐兰.我国香港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对于中高职发展定位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5):126-128.

(责任编辑:张宇平)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4.0

XU Lan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Under the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Industry 4.0, by connecting the talent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dustry, guided by the national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policy, the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bility courses and  the enterprise task oriented teaching mod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re promoted to meet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exist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 industry.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serving, we shoul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4.0 atthe policy level, industry level and social level.

Key words: Industry 4.0; intelligent logistics; talent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物流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