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作用
2021-06-28宋学来张雪娇
宋学来 张雪娇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及自觉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民族情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公共素养,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环境及培育体系的共建。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大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培养
自从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倡导“双创”。党的十八大更是把“创新驱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建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和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任务。党和国家的重视为“双创”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动力支持。我国掀起了“双创”热潮。在此次热潮中,众多高校纷纷参与其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大厦、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器等。同时,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纷纷举办,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举措将大大引发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关注,对促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促成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与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校来说,创新乃应有之义、应担之责。具有实操性的创业活动如何在高校不仅是一句口号,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不提供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及实操性的技能训练,而是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紧扣国家大政方针、紧追社会热点问题,在引领大学生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承担使命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平台,是“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方向之一。
一、“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及自觉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文明”的观点。那么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够让人类延续呢?当人类活动走过了依赖“资源禀赋”阶段后,社会基本共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唯有依靠人类“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只有如此,才能推进人类社会实现新的革命性进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多项措施,鼓励人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双创”,并着重强调引领青年人加入这一行列中。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既是对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支持与鼓励,更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殷切期待。
大学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但也应看到,大学生社会历练不多,对国家大政方针了解不全,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判不准,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仅靠一门课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一些高校还调整了专业课程设置,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拓展创业创新教育的途径。因此,作为与国内外形势联系最密切的时政课,“形势与政策”课应该承担起在创新创业方面对大学生思想上引领、方法上指导、思维上强化、实践上历练的责任与义务。在学习过程中,“形势与政策”课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有利于大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战略的深刻意蕴和时代内涵,了解创新创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明晰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举措,如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网络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政策等,使其能更好地认清形势,明确自我角色定位,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积极而理性地投身“双创”活动之中,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创业促进自身发展,更好地承担起推动人类文明接续创造与有机更新的重任。
二、“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
社会责任是社会成员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体现在对国家、社会、集体及家庭中对他人的關怀与服务上。履行社会责任的至高境界是确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双创”是建立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理解与自觉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类文明延续基础上的,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这也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活动所要达成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让大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机遇与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担负起国家、民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与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新观点、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带领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人民尽快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这些无不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及时对大学生宣讲党中央的精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领会中央精神,领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把握好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方位与趋向,使其能充分认识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创新创业有明确的方向。也就是说,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让大学生明确几个问题:为什么创新创业、由谁创新创业、怎么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为了谁、怎么评判创新创业成就?这些问题解决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在促进人类共同繁荣、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中重大意义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和透彻,就会更加自觉地以国家、民族发展需要为导向,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激发热情,开发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双创”之中,成为新时代负责任的创新创业者,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者,一个胸怀天下、脚踏实地的创新创业者,会更好地回馈国家和社会,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三、“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民族情怀。
人文素养是一名优秀的创新创业者必备的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人类繁衍至今在生产、生活及交往中形成的一些人之所以为人的优良传统与社会经验,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種基本素质与涵养,是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包括人文精神与能力。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精神。人文精神重在以人为本,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透彻洞察,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关怀体现,倡行人与人、群与群、国与国之间的互助关怀、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科学理性等精神与实践,它是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创新创业者良好的德行是创新创业能够持续开展的前提条件。人文精神塑造的人的良好德行和世界观念可转化为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人文精神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人养成良好的社会德行具有很大的帮助,使创新创业者具备闪光的人格魅力、较高的心理素质、出色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法制观念、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树立平等互助、合作包容、和平发展等理念,以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形势,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深厚的人文与社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它所展现的人文社科知识为人文精神的弘扬和社会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者大部分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是具有哲学和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知识背景的有学识、有经验、有功底的教师、党政部门领导及优秀创业者代表,对培养大学生扎实的理论涵养、浓烈的家国情怀、厚重的人文底蕴等具有积极的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及素质提升,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及技能,更需要厚积薄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沉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除了讲授者的专业素养较高之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够较好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其充分认识世界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产生的重大影响。立足祖国,放眼世界,站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只有这样,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力量的发展,才不会与人文精神相背离而成为阻碍世界发展、危害社会进步、威胁人类安全的野蛮力量。
四、“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素养,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环境的共建。
人类的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创新的本质在于突破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认知的局限,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创新可以由一次技术变革而引发,也可以是一场联动的社会革命。但即便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技术变革,如果缺乏适合的土壤或者存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也无法获得孵化与成长,甚至有的技术还会走向人类的反面。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目标,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因此,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良好环境,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有赖于社会成员共同营造。大学生首先是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然后才作为创新创业生力军贡献社会。大学生们的公共素养、政策认知与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环境的质量。“形势与政策”课程集理论性、政策性、时效性于一体,经过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四年八期”,通过分析纷繁复杂的形势热点、政策聚焦点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把握社会、事物发展的动态,判断或预测形势的发展趋势,培养大学生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宏观视野的同时,亦能充分认识事物内部各种因素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共同为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而努力。其次,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中介,挂设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各主体单位的资源优势,打破碎片化的实践僵局,形成多元互联互动的创新创业格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最后,在系列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中,把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开展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创新创业主题讲座、讲坛等活动,分享成功者创新创业过程和经验,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拟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更符合的创新创业方案,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另外,还可以创建创新创业网上平台,线上与线下相互配合与相互补充。这样,定能出现各部门联动、社会全员关注、大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成效显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孙国华.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6(6):94-95.
[2]李友富.协同育人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70-71.
[3]张海斌.形势政策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浅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208.
[4]徐纯正.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92-93.
[5]翁灏.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152-154.
基金:广州市教育规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1201534236),负责人,张雪娇。
通讯作者:张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