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探析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2021-06-28叶彩华
叶彩华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发展的一致性,突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高职”特征,强调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要符合產教融合新形势的要求,探讨高职教师“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做双师型教师”“注重产学研结合,做创新型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做创业型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教师职业生涯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方向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抓住产教融合发展的机遇,分析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明确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探讨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路径,推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工作向着常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和管理缺失。
教师个体是组成师资队伍的基本单元。“聚沙成堆,滴水成海”,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由一个个教师汇集成群,将个体的力量凝聚成群体资源,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显然,教师的个体水平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的职业发展潜力同样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所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遵循政策导向、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符合院校办学实际,又要有利于教师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从产教融合方面分析,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可谓成绩斐然,但无论是与企业共建实践实训基地,选派学生或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顶岗实践,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还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等,高职院校开展这些工作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执行政策、促进就业或者扩大学校影响力,很少将教师职业发展诉求融入其中。有的教师的职业发展甚至被认为只是教师自己的事情,理所应当由教师自己解决而不必纳入学校统筹的工作范围。可见,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虽然是最重要的执行者和贡献者,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二)教师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动力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动力[2](6-9)。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通过简单的奖惩措施激励或督促教师的岗位工作和职业发展,比如设置基本的教、学、研工作量,奖超罚低;设置限定名额的奖励项目,评优评先;通过监管惩处违规违纪者等。这些措施都属于外源性的激励,表面上看似热火朝天,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当前工作绩效的考核手段,缺乏对教师将来职业生涯系统、长期、深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因此,要长期有效地推动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还是应该依靠教师的内源性发展动力。然而,教师职业发展内源性动力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
高职院校现有专任教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各类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的高学历教师,另一类是从行业企业吸收的高职称人员或技术专家。这两类教师虽然入职路径不同,但入职后的职业生涯都较长,多则将近四十年,少则也有十来年的时间。在十来年到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教师只有不断发展、不断提升,才能符合学校不断发展升级对教师职业素质的需求,并逐步实现个人的职业成就。然而,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学历型教师,很多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是迷茫或单纯的,内源性发展动力形成速度慢,需要被引导、被激发。对于从行业企业到学校的实践型教师,由于在技术、经验、职称和其他资历方面已有相当的积累,一些教师自认为已经“功成名就”,对入校后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往往缺乏需求。
(三)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教师内源性要素的推动,也需要外部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就外部政策而言,国家发布的多项规定为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明确的引导和制度保障。以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例,该《意见》提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可见,我国在产教融合共同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上是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基础的。但在政策落实、制度设计和实施路径上,一些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充分推行。比如有的院校缺少校企共建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只能自主寻找合作企业,使实践锻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有的院校因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只能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拼凑式的实践锻炼,影响教师双师素质的连续性培养和效果。有的院校因制度不完善或管理不到位,缺乏对教师实践锻炼的指导、监督和考核,任由教师进行放羊式实践锻炼,导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流于形式。凡此种种,由于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得不到有力的外部保障,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常常有心无力、成效甚微。
(四)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教师职业发展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是相互促进、共进共赢的关系。但是,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对这一重要联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完全一致。在行业企业方面,和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行业企业对教师职业发展缺少足够的兴趣和支持,比如在企业成立教师与工程师联合研发实验室、支持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主动开展企业专家对教师的专项培训等方面,我国行业企业的合作态度往往是被动和消极的。高职院校内部对教师职业发展在深化校企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推动不够,甚至存在偏差。比如有的高职院校顾忌教师和企业联系过于紧密,担心教师频繁接触企业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工作效益或造成教师离岗的可能,通过设置一些障碍以限制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过于频繁或深入。这些限制往往导致教师和学校错失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良机,对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提升、教师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造成了直接的损失。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一)明确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发展的一致性。
重视和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对教师个体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引导教师快速形成职业认同,客观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职业能力基础,及时掌握教育行业和学校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及早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防止职业倦怠,并通过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自主学习、科研探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热情,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综合素养,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其次,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学校充分了解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教师职业发展管理机制、评价与考核办法等,为教师的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教师和学校发展规划的衔接,推动教师和学校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和院校整体的办学发展过程中互为保障、互相促进。
(二)突出“高职”特征。
高职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要突出“高职”特征。这一特征要求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应该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集合发展。其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既是热点又是难点。因此,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高职教师应不断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3](16-17)。特别是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熟悉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双师素质,以保障高职院校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对地方社会经济的服务功能。
(三)符合产教融合新形势的要求。
当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内的重要内容[4]。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将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学校不管是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还是推广技术应用,都需要依靠教师群策群力,参与其中。这就倒逼高职教师在生产实践操作、知识应用能力方面迅速补齐短板,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总之,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教师要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提升。
三、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分析
(一)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做双师型教师。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应紧跟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多措并举地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有针对性地参加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依托企业环境特别是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落实教师“顶岗实践假期制度”,保障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足够时长的顶岗实践锻炼。四是支持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项目。五是配合2019年起启动的学生“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教师获取高级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二)注重产学研结合,做创新型教师。
科研创新能力是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正积极推动校企加强深度合作,鼓励职业院校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引导教师职业发展进入创新的高级阶段,除了从政策导向、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奖励荣誉等多方面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外,还应该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协同行业企业搭建校企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平台的建设和科研创新活动。同时,可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现有资源,与行业企业建立灵活的合作关系,以中短期合作、单项目合作、协同研发等方式,鼓励教师灵活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活动。
(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做创业型教师。
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可通过转变观念、制度保障、团队培养、项目申报、创业实践等多方面得以提高,多路径综合发展,培养创业型教师。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对学校办学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与机制建设,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培养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团队,凝聚团队力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四是积极申报政府或行业企业资助的各级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利用项目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五是鼓励教师进行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自主开发和推行社会服务新项目,形成高水平、高效益的创业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
[2]朱艳.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与动力机制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6).
[3]周荣丽,刘续涛.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2017(23).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