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民俗资源及其外宣翻译的现状调查

2021-06-28蔡娇娇

文教资料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民俗旅游

蔡娇娇

摘   要: 吉林省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风情,蕴含着多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吉林省逐渐重视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加大外宣翻译的力度。本文介绍了民俗的基本概念及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吉林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民俗   外宣   文化资源   旅游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孕育而生的独特精髓。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吉林省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加大吉林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力度,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又能实现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概述

(一)民俗的基本概念

1.民俗概念的由来

民俗,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最初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学者W. J. Thomas于1846年提出的,意指民间风俗习惯及其他生活文化传承的总称。在西方,民俗概念包含四种狭义理解:文化遗留物说,即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精神文化说,即英国学者们的观点;民间文学说,即将民俗等同于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传统文化说,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在世界民俗史上,中国是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进行实践应用的国家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先人的文献《礼记》《史记》等就频频出现“民俗”一词,如《礼记·缁衣》有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民俗”二字意味着传统、古老的习俗、遗留下来的节日、无法追溯历史的歌谣、神话、传说、故事和谚语。

从起源上看,民俗就是某一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传诵下来的和广泛流行于某一地域并在一定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具体而言,是指一个民族或一個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民俗的内涵及分类

关于民俗的内涵,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需求各云其说。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钟敬文先生曾在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一书中,将民俗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结合各家界定,民俗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信仰民俗、行为民俗、语言民俗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表现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如工艺文化、装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民俗涉及内容甚广,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至今民俗学界公认的民俗范畴包含八大类,即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观念和民间文学。

3.民俗的特性和功能

民俗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文化,与民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民俗的基本特性包括集体性、社会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播布性、稳定性、变异性、原始性和神秘性。民俗独特的社会功能包括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民俗的特性和功能在文化价值的体现方面更显著。

(二)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现状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的一种文化模式,是社会创造的基础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如今,民俗文化已由原来的边缘文化逐步转变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极大地拓宽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国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带有浓郁地域性、独特性和传承性的地方民俗文化,俨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兴趣焦点。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提升。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及归纳可以发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理论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以翻译理论为视角切入的论文多以目的论、生态翻译论、功能对等理论等为基础,探讨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理论的具体应用。如期刊论文《生态翻译学在黑龙江民俗文化传播中的运用》(于佳颖、韩竹林,2014)、《从目的论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佛山市民俗文化英译研究》(周立,2016),硕士论文《从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国民俗词语的翻译》(高捷,2011)等。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的数据来看,2009年以前关于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寥寥无几,2009年到2018年间,学界基于目的论的相关研究多着眼于东北民俗、海南民俗、佛山民俗、广西民俗、春节民俗、饮食民俗、民俗纪录片等层面文化翻译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吉林艺术学院的郑凯丹(2018)曾强调在探究各类民俗文化翻译时,务必根据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进行翻译,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传播和弘扬各个地区的文化。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内,学界多主张运用“多维转换”的理念和方法,展开满族民俗、关中民俗、山溪民俗、唐山民俗、包头民俗、黑龙江民俗和广州民俗等文化典型译例分析。湖南大学的杨元在2015年斯坦陵布什大学访湘时的陪同口译实践报告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探讨湖南民俗文化的口译策略和技巧、力求解除口译障碍。

2.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目前为止,学界从女性文学、宋代文学、民间文学、草原文学、藏族文学、现代文学、津味文学、古代文学、电影文学等多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民俗文化多借助文学作品等载体体现出来,如期刊论文《先秦文学作品与民俗的关系探究——评〈论先秦文学的民俗民风展演〉》(陈佳,2017)、《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陈长春,2017)、《女性民俗的文学嬗变——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民俗之互动》(毛海莹,2018)、《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民俗文化评述》(张浩洋,2019)、《中国当代海洋散文中的海洋民俗文化》(刘栋,2019)等。此外,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陈忠实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深刻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在中国现当代各类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对民俗文化进行描述,能全面升华作品的思想内涵及文化意义,对增加文学作品底蕴、激发读者传统民俗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目前,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探索国家省市县村内各景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具体开发路径和可行性策略的研究论文大量涌现,如《广东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探讨》(王应霞,2015)、《慢城视角下龙井市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昔今姬,2017)、《延边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赵国炎,张强,2018)、《北部湾经济区古村落旅游发展探析——以钦州市大芦村为例》(张银玲,2018)、《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探析》(王丽,2019)等。这些研究有助于加快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度,为旅游爱好者开发特色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促进国家旅游业发展,同时为民俗文化外宣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范例,进一步推动了民俗文化的研究进程。

4.民俗文化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文化因素已融入国内高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其中民俗文化是侧重当代的、活生生的文化,因此,在教学中辅以民俗文化知识的融入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国内高校教师们逐渐对民俗文化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教研论文不断涌现,如《西安民俗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相融合之探讨》(党婷云,2019)、《传播民俗文化,展现独特魅力风采——高校舞蹈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王晓静,2019)、《基于地区民俗文化体验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以张家界航院为例》(谭冰,2019)、《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辛鑫,2020)、《传统民俗文化在动画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初探》(朱亮亮,2020)等。研究表明,将民俗文化与高校教学相融合,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有所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精准的掌握,教学效果得到了强化。此外,在教学中寻找一条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新路径,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高校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感受民俗文化的价值、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同时,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

二、吉林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文化全球化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便已开始,文化软实力一跃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表明,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同步拥有健全的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机制,才能实现文化融合,进而长远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相反门关锁国、故步自封,本族文化极有可能逐渐萎缩。

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事业达到了历史新高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民俗作为无形的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凸显。民俗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结晶,对外宣传更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吉林,作为中国东北部的一个边疆省份,饱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吉林省要顺应文化“走出去”战略,让吉林文化走向世界,恰恰取决于吉林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但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和语言方面的差异,以及吉林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吉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朝鲜族农乐舞、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森林号子、查干淖尔冬捕、东北大鼓、东北秧歌、黄龙戏、满族说部、蒙古族馬头琴音乐等大量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要想冲出吉林、走向世界,急需高质量的外宣翻译。如何使更多的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吉林省丰富的民俗文化,使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要求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尽量把最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精准地展现出来,为世界所了解和认同。要紧随社会及国家发展步伐,更好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吉林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必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结语

吉林省民俗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民俗文化的弘扬方面,大力传承和弘扬吉林省民俗文化,彰显吉林文化的独特魅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机遇大于挑战,相信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萧放.中国民俗文化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2).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3]张静.中西民俗文化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4]徐志伟.地方民俗文化介绍及其外宣的必要性——以朝阳地方民俗文化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民俗文化资源的外宣翻译研究”(2019C106)。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民俗旅游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