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运用纪念活动资源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路径探析
2021-06-28范海龙
范海龙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自身主要节日等的纪念。这些纪念活动不仅具有实施政治动员、进行政治表达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纪念资源,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以历史知识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最为适合和最有可能运用纪念活动资源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提升教学效果的课程。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多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某一方面,集中于纪念活动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对于纪念活动资源运用于教学全过程的研究则较为薄弱。纪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表达功能,其所表达的政治主张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强烈的方向指引作用。探讨新时代运用纪念活动资源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路径,对于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丰富的纪念活动资源
纪念活动是由一定行为主体策划和组织的,旨在将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保持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群众性、仪式化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特定纪念日举行了一系列高规格、大规模和广范围的纪念活动。这些既尊重历史而又密切关照现实的纪念活动,代表了当前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传播了我国社会的正能量,反映了我国民众的一致呼声。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纪念活动资源。
(一)纪念理论资源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重要纪念活动并发表主旨讲话,既是一种政治仪式和政治象征,同时也在借助纪念活动向国内外传达党和国家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最新认识、最新态度以及由此制定的最新政策,从而对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研究和处理类似问题发挥着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以习近平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主要节日等纪念活动上的讲话就达30余次。其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纪念讲话就有10次(详见表1)。
表1 2013—2018年习近平在重要人物纪念活动讲话一览
比如,2018年11月23日,纪念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发表重要讲话。他回顾了刘少奇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程,认为新时代“我们学习刘少奇同志,就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2]。这篇讲话,既是对江泽民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和胡锦涛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关于为民思想的深入传承,同时又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提出了新看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党群关系认识的深入和发展,这无疑为我们引导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再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抗日战争纪念活动的五次讲话为例,“和平”“历史”“英雄”都是这几次讲话的高频词汇。在五次讲话中,习近平80余次提到“和平”、70余次提到“历史”、30余次提到“英雄”。他在重申中国政府历届领导人关于抗日战争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目的的同时,呼吁人们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发奋图强。这五次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基本立场、对待中日关系基本政策、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基本思路的集中概括。这些被反复提及的高频词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理论资源,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历史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为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指引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3]指明了方向。五次讲话精神对“纲要”课教学中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讲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纪念学术资源
大学生思政课是针对大学生开设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是这一课程体系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4]然而,无论是突出课程特征,抑或是解决好任课教师的信心问题,学术研究都将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命题。凸现课程特征、提升教师信心,都需要深厚的学术研究给予支撑。新时代的纪念活动在发挥纪念政治功能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推动着学术研究的发展。
“纲要”课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5]的思政课。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多个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新理论的提出、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尤其是在“四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以新中国史研究为例,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术界召开了一系列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详见表2),出版了多种以建立新中国为主题的丛书、专著、论文集,发表的与新中国成立70年相关的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以“新中国70年”为篇名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1月,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研究论文3909篇。
表2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相关学术研讨会一览
以上学术成果的产生是与近年来新中国史的深入研究分不开的,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的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学术成果的出现,不仅填补了新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也为“纲要”课教学的讲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新材料、新视野。
(三)纪念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新时代开展纪念活动的新平台和新渠道。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而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每逢重大纪念活动,我国各大门户网站都会开辟专门的纪念窗口、设计专门的纪念主题和栏目。比如,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产党员网就设计了“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的大型融媒体专题,包括“70年成就”“中国精神”“中国榜样”“视听中国”以及“历次大阅兵”等多个栏目。纪念活动当天,网站还开通了“现场直击”窗口,方便公众第一时间收看庆祝活动的盛况。纪念活动结束后,网站又开辟了“学习习近平在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动态反响”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展开庆祝大会的宣传报道。
在微博、微信也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纪念素材,比如经常出现得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重要人物的纪念短片。一些大型纪念馆、纪念地和民间人士也会适时自发地发起网络纪念活动。2020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通过其官方网站,借助抗战大事记、重要战役、重要事件、抗战人物、抗战故事、抗战文化、抗战纪录片、抗战电影、抗战图片等形式回顾抗战历史。与此同时,纪念馆还组织了线上“绿水青山待我还——台湾同胞抗日遗址遗迹摄影展”“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展览并举办了二十期的《烽火印记——抗战云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抗战纪念活动的形式,充实了抗战纪念活动的内容,提升了纪念活动的实效性。
(四)纪念实践资源
重要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墓地以及纪念馆,重大事件和重要战斗的遗址、遗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重要机构的旧址,革命纪念碑、纪念馆(塔、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的物质表现形态,是最主要、最传统的纪念方式,也是“纲要”课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路径。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7月,“我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抗战文物3000多处,长征文物1600多处”[6]。这些纪念遗址、场馆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县市,基本上每座城市都有与纪念活动相关的遗址和场馆。以红色资源大省——陕西省为例,全省118个市、县(市、区)共有革命遗址2025处,共有各类革命纪念馆51座,主要分布在延安、西安、咸阳、渭南、榆林、铜川、汉中等地。可见,纪念实践资源就在我们身边,运用纪念活动开展教学是有其现实可能性的。这些纪念馆和革命遗址,往往借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实物、人物蜡像、雕塑、情景模拟等方式向人们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历史事件的全景,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和深入理解。
新时代,这些由历史人物、事件所引起的、代表了党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高度认同的、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不断强化民众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尤其是“纲要”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素材。
二、新时代运用纪念活动资源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纪念活动是一种保存历史记忆、体现政治象征、宣传阶级思想的群众性、权威性、循环性的仪式化行为。“纲要”课教学中对纪念活动资源的运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记忆、帮助大学生学会以历史关照现实、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纪念活动资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记忆
在内容衔接上避免对中学阶段历史课的简单重复是“纲要”课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然而,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史实的重点强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7]可见,历史记忆,是需要强化的。纪念活动,正是强化历史记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近些年,由于一些机构、个人乃至商家的极力推荐和造势,过“洋节”成为广大青年人甚至70后、60后、50后都极力参与甚至追捧的事情。而党和国家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却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乃至被遗忘。1947年5月20日,南京发生国民党军警镇压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血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所具有的光明的革命意义,南京大学将这一天定为校庆日。然而,当前很多学生提及5月20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求爱、表白的“网络情人节”。而对于“五·二〇”血案这一早已载入高中历史课本的重要事件,却因其年代久远而没有形成长远而深刻的记忆。同样,承担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等重要使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的11月11日,当前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即“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瓦窑堡会议召开日——12月25日,一度成为众多学生为之狂热的节日——圣诞节。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对这些重要纪念日的强调,以强化大学生的历史记忆,是有着极端重要意义的。
(二)纪念活动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以历史关照现实
“纲要”课所要讲授的内容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如何使之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课程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党和国家通过会议、文本、行为、艺术、空间等方式开展的各项纪念活动,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问题,极大地加深了纪念事件在社会各界和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学习历史的作用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来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然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终究是离我们比较久远的事情,这就给历史虚无主义以可乘之机。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起底”历史的旗号,企图介入现实和影响政治,一度引发人们的思想混乱和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强化历史记忆与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将现实与过去联系起来的桥梁。比如,鉴于国内外一些人、一些势力妄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甚至不遗余力地挑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系的恶劣行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连提五个“中国人民绝不答应”。这五个“绝不答应”,既是一次郑重的政治宣示,更是以抗战历史关照现实的鲜明体现。一方面,这种关照体现于抗战精神的弘扬上。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硝烟烽火中激励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激励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另一方面,这种关照体现于抗战精神的实践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与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的并肩作战分不开的。同样,面对世界新的格局,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互帮互助、携手合作中开创未来。举一反三,大学生通过其他相关纪念活动的观看、学习,将被碎片化了的历史得以完整化,将被歪曲了的人物和历史得以真正还原,坚定自己运用正确方法认识和对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历史观。
(三)纪念活动资源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
在纪念大会上,安排专人做演讲或报告,是一种纪念的传统和习惯,也是借助纪念活动进行政治表达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中,纪念大会是核心程序之一。每逢重要的纪念大会,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已经成为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纪念讲话也是重要的政治文件。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详见表3)。这种纪念讲话一般都会包含两方面的特色内容:一是表明党和政府对纪念对象的基本态度,并阐述如何发挥其重要的纪念价值和功能;二是借助纪念活动,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阐明具体的理论问题,表达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表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重大纪念活动中讲话情况一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纪念活动。纪念事件包括五四运动、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建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改革开放等多个方面,时间跨越两个世纪。中国共产党在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节日进行纪念的同时,也在借助纪念活动进行创新理论的阐释和宣传工作。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充分肯定长征在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和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重要影响的同时,对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先表明对建党纪念活动的基本态度,即强调必须坚持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战略永不动摇。同时,他指出“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8],并提出8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执政纲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是重要的政治文献,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对纪念讲话的阅读、学习,对于加深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主题准确鲜明、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充实具体的纪念活动以及所蕴藏的纪念资源,对于增强大学生深入学习“纲要”课的兴趣,帮助大学生清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流和主线,切实发挥“纲要”课教学知古鉴今、以史育人作用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运用纪念活动资源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的纪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学术、网络和实践资源,这给高校思政课,尤其是与纪念活动直接相关的“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纲要”课教师作为这一课程的人格化载体,就要在用好用实纪念活动资源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探究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新路径。
(一)全过程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进入新时代以来,“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被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网络化深刻影响的一代人。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时代境遇让他们有了全新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因而,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他们的人生阅历、认知特点和兴趣点是上好这门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纲要”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时间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包含人物多,而且一些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学生在初中、高中时就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纲要”课如果不能与中学历史课有效衔接,而是采取大而化之、泛泛而谈的方式展开教学,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就需要紧密结合当前与历史问题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典型案例,从而借此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历史情境之中,将历史史实与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意在让学生明白相关问题的讲解并不完全是历史,更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在史论结合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将纪念活动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的全过程,切实拉进学生与历史问题的距离。具体而言,纪念活动资源可以在以下三个环节运用于教学过程。首先,运用纪念活动资源的典型案例进行有效导入。比如,讲授“纲要”课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如果我们在讲授时直接进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会显得比较突兀,学生也会觉得无所适从。而如果在课程导入时就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五四运动”“七一”纪念等新时代的纪念活动,进而通过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的主题,以此来避免一些学生由于厌恶理论学习而产生的枯燥乏味和厌恶之感,则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以纪念活动资源为背景资料进行具体问题的讲授。比如,讲授“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讲授相关的人物、史实的同时,也可以对相关的纪念馆、纪念地等进行介绍。比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长辛店‘二七’大罢工旧址”等。以纪念活动资源作为背景资料进行具体问题的讲授,可以为相关史实提供切实的历史依据,以便增加讲授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再次,引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讲话以阐述基本概念与重要理论问题。如在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历史特点、评价以及新时代中国青年如何继承发扬五四精神等原则性、理论性问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或有关讲话精神,以便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些问题的最新表述、最新立场、最新政策。
(二)多渠道展开,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是近两年来教育部有关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讲话都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新时代开展的系列纪念活动又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实践教学资源。
就实践教学中纪念活动资源的运用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参观式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前往纪念馆、纪念地进行参观考察是“纲要”课实践教学运用纪念活动资源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方式。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置身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境中,将书本知识与纪念活动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在与详尽历史的对话中,加深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印象,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情感得以丰富。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市为例,这是一座有着优良革命传统和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在这里曾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西安市各高校“纲要”课教师便可就近组织学生参观红二十五军军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西安事变旧址等革命旧址。其次,探究式实践。对已知领域进行实地参观,有助于验证结论、强化记忆。而探究式实践则是要解决那些未知领域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或团队围绕“纲要”课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或者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等进行实地探究,意在寻找和发现那些被忽视或者尚未关注的纪念活动资源。比如,可以启发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去了解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图片、某一歌曲、某一物品等背后的故事,以便更好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再次,分享式实践。这是一种将实践成果汇报、分享给他人的实践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意愿和机会去参加实践教学。因而,这就需要借助教师或者学生通过成果共享的方式,弥补没能亲自实践的同学的不足。教师或学生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去拍摄一些实践现场的微视频,以便在教材讲授或者学生小组汇报时分享给其他同学。实践证明,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分享实践教学成果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对于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多样化选择,调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让学生尽早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广泛建立及其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推广使用,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十分便捷的途径。尤其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开学,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许多学校都通过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钉钉等各大线上软件平台全面开启了网络教学模式。学生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纪念活动资源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运用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首先,学生被动接受。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即授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与课程相关的网络纪念资源上传后,由学生进行自主获取。比如,在讲授“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节时,就可以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辛亥革命年表、武昌起义大事记、辛亥人物像传、辛亥革命遗址巡礼、首义史迹等网络纪念资源的相关资料加以推荐,以便通过较为丰富的史料来充实教材,方便学生对历史现象复杂关系的分析,最终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其次,学生自主获取。授课教师通过布置一定的讨论题目、思考题目或者预习题目等,引导学生自主搜索与课程相关的纪念活动资源,并将搜集到的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方便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再次,师生互动。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及时与学生就纪念活动资源的运用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并将最新的纪念活动资源告知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弥补线下教学在时间、空间、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不足,可以更加灵活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确保纪念活动资源的有效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切实提高。
总之,将丰富多样的纪念活动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切实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由此,在全党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大环境下,“纲要”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充分运用纪念活动资源所蕴含的知识传递、政治引导、价值观塑造、社会实践等价值,不断提升学生对“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深刻领会,切实提升课程的实效性。